文/劉佩
交通運輸是能源消費端的重點領域,2020年能源消費量達到41309萬噸標準煤,占我國能源消費量的8.3%[1-2]?;茉聪M是碳排放主要來源,而交通運輸能源消費結構以石油為主,交通運輸碳排放盡早“碳達峰”“碳中和”對我國順利實現“雙碳”目標十分重要。
立足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交通運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將繼續發揮基礎支撐性、先導性、戰略性和服務性作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客貨運輸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預計2021至2035年旅客出行量、貨運量年均增速分別為3.2%和2%左右。
在碳排放嚴控、運輸需求持續增加的雙重挑戰下,交通運輸發展亟需加快交通運輸綠色轉型,促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推進交通強國建設。
目前,我國交通運輸能源消費、碳排放數據統計口徑不清晰,多關注于公共交通運營階段載運工具直接能源消費、碳排放數據統計。但是,為實現旅客、貨物的位移而開展的各項活動均應納入交通運輸碳排放源識別范圍。交通運輸碳排放不僅受運輸量、運輸結構、運輸效率、建設規模、節能措施、占用綠地等行業內部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產業鏈上游采礦業、電力熱力行業、運輸設備(如鋪設鋼軌、載運工具等)制造業、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瀝青等)制造業等行業的影響。
直接能源消費包括人員辦公、運營階段化石能源燃燒、電力和熱力消耗。除了直接能源消費之外,交通運輸系統還涉及大量的設施設備,如載運工具、運輸專用設備等運輸設備、建筑物在制造或建造過程中也會產生碳排放。此外,部分項目建設占用了綠地,造成土地利用方式發生改變,進而間接地導致碳排放量增加。運輸設備及建筑材料制造、項目占用綠地導致的間接能源消費與交通運輸活動密切相關,應納入交通運輸碳排放源。
前期階段碳排放來源于項目立項決策、工程咨詢相關人員辦公與差旅、辦公耗材等;準備階段碳排放來源于勘察、設計及招投標工作中戶外勘察、人員辦公與差旅、辦公耗材等;實施階段伴隨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碳排放來源于相關設施設備制造過程及其運輸、人員辦公及差旅、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等;運營階段持續時間長,碳排放來源于固定設施運營、載運工具運行、運營管理、運營維護、設施設備報廢拆除等。
交通運輸固定設施包括運輸網絡線路(如公路、鐵路、航道、管道等)、節點(如車站、樞紐、港口、機場等)及相關附屬設備,其碳排放來源于固定設施設備材料制造過程及其運輸、土地利用方式改變、固定設備運轉(如照明、制冷)等。移動設備主要是指載運工具,其碳排放來源于載運工具材料生產過程、載運工具運行等。
在系統地識別交通運輸碳排放源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計算交通運輸碳排放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能源、工業等部門碳排放量可以通過活動數據與碳排放系數的乘積計算[3-4]。
交通運輸碳排放活動數據是監測、管理、控制碳排放的關鍵指標,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統計獲得,為便于底層數據統計,交通運輸全生命周期活動數據可分為化石能源消費量、電力與熱力消耗量、交通運輸設備規模與建筑材料用量、占用綠地用地面積四類。
1.化石能源消費量
交通運輸能源消費以化石能源為主(見圖1),僅在運營階段石油消費量平均占比達76.8%,因此化石能源消費是交通運輸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化石能源消費量包括前期、準備、實施及運營階段固定設施、移動設備直接消耗的柴油、汽油、航空煤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量。
圖1 交通運輸行業運營階段能源消費
2.電力、熱力消耗量
我國電力主要是火電,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平均占比分別為76.7%、17.9%、2.8%、2.6%。目前,火電、熱力的生產均以煤炭為主,交通運輸消耗電量、熱量而間接形成的碳排放不容忽視。電力、熱力消耗量包括前期、準備、實施及運營階段由交通運輸外部發電廠、供熱企業(如熱電廠、鍋爐房)提供給固定設施、移動設備的電量、熱量。
3.交通運輸設備規模、建筑材料用量
交通運輸實施及運營階段需要大量運輸設備、建筑材料投入。運輸設備、建筑材料源自于制造業,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21》,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能源消費總量827萬噸標準煤,其中化石能源消費占比76.3%;汽車制造業能源消費總量4078萬噸標準煤,其中化石能源消費占比64.3%;水泥、玻璃、瀝青等建筑材料制造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能源消費總量(不限于交通運輸)為1125萬噸標準煤,其中化石能源消費占比75.3%[2]。運輸設備、建筑材料制造也是交通運輸碳排放的關鍵活動,二者產生的碳排放與交通運輸設備規模、建筑材料用量相關,運輸設備規??赏ㄟ^運輸線路長度、運輸節點建筑面積、運輸設備配置數量等指標衡量,建筑材料用量是交通運輸固定設施建造、運營維護過程中建筑材料用量。
4.占用林地、園地、耕地等綠地用地面積
土地性質是單位土地面積碳吸收量的決定性因素,林地、園地、耕地等以碳吸收為主,建設用地以碳排放為主。林地、園地、耕地、灘涂沼澤碳吸收系數分別為5.21噸/公頃·年、6噸/公頃·年、5.15噸/公頃·年、15噸/公頃·年[5-6]。交通運輸建設伴隨著土地性質的改變,部分農用地、未利用土地變為建設用地,導致碳匯減少。交通運輸占用綠地用地面積是線路、節點等固定設施建設占用耕地、林地、園地、灘涂、沼澤等的面積。
產業鏈上游行業單位燃料、材料、產品的碳排放量(也即碳排放系數)取決于各個行業生產過程、能源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等,在計算交通運輸碳排放時為外部輸入參數。在統計交通運輸碳排放活動數據的基礎上,交通運輸碳排放量可以通過碳排放系數與活動數據的乘積計算,如圖2所示。
圖2 交通運輸碳排放基本計算思路
針對交通運輸產業鏈上游電力、熱力、運輸設備和建筑材料制造等行業,優化能源結構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節能設計標準及行業規范,倒逼相關設備制造業低碳化,如推動載運工具輕量化、低碳化設計,發布污染物排放限值標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載運工具等。此外,應統籌協調產業鏈上下游及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科學合理制定交通運輸“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等行動方案。
航空、公路、鐵路、水運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約1064.2、117.4、10.2、9.9克/噸公里,航空最高,其次為公路。因此,要考慮不同運輸方式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性,優化調整運輸結構,發揮鐵路、水運在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干作用。此外,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優化運輸組織方案,注重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融合,提高網絡運輸效率,避免載運工具對流運輸、迂回運輸、倒流運輸、過遠運輸、無效運輸等不合理運輸,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費。
在項目前期及準備階段采用綠色低碳理念,促進空間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合理控制建設規模,減少運輸設備配置數量、建設材料用量。還應加強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合理控制城市私家車出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體系,提倡居民出行由私家車轉向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綠色方式。
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加強化石能源消費量、電力與熱力消耗量、運輸設備規模、建筑材料用量、占用綠地面積等全生命周期活動底層數據自下而上統計工作,促進交通運輸碳排放數據共享。
運輸產品是旅客、貨物的位移,為提供運輸產品而產生的碳排放均應計入交通運輸碳排放,除了關注于運營階段載運工具直接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之外,還需加強對間接能源消費、項目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實施階段)、固定設施碳排放的分析研究,明確碳排放計算范圍及方法等,完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計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