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敏婕 李夢琴 蒲雨桐 蘇文玨
川藏鐵路作為舉世矚目的大型鐵路建設工程,不僅可以改善中國西部交通、促進區域間經濟文化交流,而且對維護民族團結和促進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社會影響深遠。但若不能正確判斷鐵路建設項目潛在的社會穩定風險,提出風險控制策略,則易引發社會風險事件,給國家和當地居民帶來損失。因此,合理評估川藏鐵路社會穩定風險對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鐵路建設項目社會穩定風險涉及諸多因素,例如: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其風險評估需要考慮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否合法合規落實實施相關政策,是否會引發社會治安事故,是否會破壞地區生態等因素,這一系列因素決定了川藏鐵路社會穩定風險因素是個多層次多維度的體系。以往的學者及機構在進行項目社會穩定評價時,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汪大海、張玉磊[1]從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四個方面構建了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向鵬成等[3]則增加對風險未來發展態勢的考慮,從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四個方面入手構建重大工程項目社會穩定評價指標體系;楊繼君、李波[4]從社會矛盾沖突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損失程度兩個維度構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矩陣圖模型;楊芳勇[5]以社會燃燒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根據社會燃燒的三要素,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江西省發展改革委員會課題組[6]從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治安以及制度四個方面構建了重大工程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可見,已有研究對社會穩定風險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并為社會穩定風險評價模型的構建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對于社會穩定風險評價模型目前主要有定性方法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據評估人員的主觀經驗直接劃分出風險的高中低等級;定量方法主要是通過設定相應的分值,經過專家打分的方式得出相應的風險等級。目前大多研究多采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展開評價。例如,何德文等[8]對重大工程項目籌劃期的社會風險展開分析,并運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陳桃生[9]分析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社會穩定風險,并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模型對風險進行評價。向鵬成等[10]分析了海外基礎設施項目在實施中面臨的社會風險,并建立了社會風險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
綜上,目前學術界針對建設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價的研究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對于工程項目社會穩定評價體系暫時沒有統一的標準,評估內容也較為缺乏完整性和針對性。由于川藏鐵路具有建設周期長和規模大的特點,故本文按照建設程序分別從工程風險和社會互適應性風險構建川藏鐵路社會穩定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慮單因素風險和整體綜合風險,對川藏鐵路社會穩定風險展開系統評價,為防范社會穩定風險提供參考。
本文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結合鐵路建設程序,建立全過程多維度的川藏鐵路社會穩定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川藏鐵路社會穩定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綜合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風險影響程度確定單因素風險程度等級。風險發生概率(P)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取值范圍為[0,1],值越大,則風險發生的概率越大,如表2所示。風險影響程度(Q)是指一旦該風險發生,則該風險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的程度,包括風險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人員傷亡數量、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等,取值范圍為[0,1],值越大,則風險影響的程度越大,如表3所示[11]。
表2 單因素風險發生概率評判標準
表3 單因素風險影響程度評判標準
綜合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風險影響程度可以確定單因素風險程度等級,考慮各因素權重后可獲得整體綜合風險指數,評判標準如表4所示[10]。
表4 風險等級評判標準
1.權重計算
通過專家調查法,采用五級李克特量表的問卷形式,邀請10名專家對指標重要性程度進行打分,重要程度分數為1~5分,1分代表不重要,5分代表非常重要,1~5分重要程度逐次遞增。由于本文選擇的專家均為鐵道工程領域的高級工程師,年齡在35~45歲,學歷均為碩士及以上,因此10位專家的權重都按0.1計算。各風險指標權重如表5所示。
式中,WijkD——單因素風險指標的權重;MijkD——單因素風險指標的分數均值。
2.單因素風險指數計算
由于風險發生概率和風險影響程度難以量化,邀請專家對風險發生概率和風險影響程度進行賦分,獲得單因素社會穩定風險的得分情況,如表5所示(見下頁)。
表5 專家評分結果
單因素風險指數計算公式為:
式中,rDijk為單因素風險指標Dijk的風險指數;PDijk為單因素風險指標Dijk的風險發生概率;QDijk為單因素風險指標Dijk的風險影響程度。
3.整體綜合風險指數計算
加權后的單因素風險評價指標的風險指數為:
式中,當1i=時,;當2i=時,;RijC為單因素風險指數,WijkD為單因素風險指標的權重。
將所有單因素風險加和后得到綜合風險指數:
式中,M為整體綜合風險指數。
經過計算,川藏鐵路社會穩定風險的整體綜合風險指數為0.287,屬于C級風險。得出的結果表明,川藏鐵路沿線地區已為川藏鐵路的建設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川藏鐵路的建設與沿線各地城市發展是相容的。與此同時,該項目的實施雖對社會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有效規避和減少風險影響的范圍和程度。
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目的是為了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更好的控制,盡最大可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針對川藏鐵路沿線社會環境和工程概況,結合社會穩定風險評價結果,現提出以下幾點風險控制對策:
1.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制度。川藏鐵路涉及領域廣,覆蓋了生態環保、地球物理、災害防治、工業和信息化等領域,鐵路沿線山高谷深、地質條件復雜,存在高山峽谷崩滑、冰川型泥石流、高地應力等工程地質風險,建設實施難度大。通過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制度可以對科學選擇建設方案、合理通過環境敏感區、繞開軍事區、充分論證技術經濟特征、合理控制投資等提供有益幫助,對保護知識產權、促進技術創新起到積極作用。
2.建立專業的項目管理團隊。川藏鐵路屬大型鐵路建設項目,參建單位多、涉及行業廣,建立一個分級管理、分工明確、統籌協調的組織管理體系,按需配備多個業務技術高、項目實施組織力強的項目管理人才,不僅有利于鐵路建設施工過程中對各單位、各組織的統籌協調,而且對于項目的資金籌措、縮短工期、保證工程質量意義重大。
3.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機制。各參建單位和當地政府應進一步重視民意征詢制度、公眾參與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社會風險防范制度、問責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在施工前積極展開調查,通過問卷調查、上門走訪等形式征詢民意,就工程影響問題積極與當地群眾進行溝通,深入了解當地民族、宗教等風俗習慣,避免鐵路項目建設與當地民族宗教問題發生沖突。積極采納群眾的有效意見,實現最大化的公眾參與,做到拆遷補償安置合理合法、補償資金落實到位、失業群眾技能培訓等,盡最大可能保障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減少不必要的社會矛盾。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完善項目審批流程,建立健全嚴格的問責制度,嚴厲打擊“問題官員”和“問題商人”,避免滋生貪污腐敗,嚴格保證鐵路工程質量。完善社會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加強維穩辦與其他部門的聯防聯控,一旦發生群眾鬧事、阻工等群體性事件,可以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方案,保障社會治安穩定。
4.構建信息共享系統。鐵路建設程序繁瑣,涉及群體眾多,在此過程中由于信息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帶來了諸多的風險。例如,決策階段由于信息的局限性埋下決策失誤的風險隱患;實施階段由于信息不共享,群眾的訴求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導致社會情緒的積累而爆發社會群體性事件。通過信息共享系統可以將各方信息及時上傳,提高信息傳輸效率,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風險的發生。信息共享系統可以輔助社會應急管理制度,保證社會風險發生時相關單位第一時間響應,各單位聯合配合,盡最大可能減小社會影響,保障社會治安。
本文將川藏鐵路社會穩定風險劃分為工程風險和社會適應性風險,從風險發生概率和風險影響程度兩個維度對川藏鐵路風險因素進行了評價,并提出了應對風險的防范策略。結果表明,川藏鐵路風險等級為C級,可能對社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采取相應的措施可以有效規避。評價結果可為政府做出科學決策提供有效依據,有利于社會矛盾的防范與化解,對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