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尹書山
(北京大學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
“七普”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達2.6億,占總人口的18.7%。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程度深、速度快、城鄉和地區差異大等特征[1]。有學者認為,中國將在21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2-4]。伴隨人口老齡化而來的是家庭規模小型化、空巢化,老年孤獨成為普遍問題[5]。研究表明,孤獨會帶來消極的影響:身體方面,孤獨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和睡眠障礙[6];心理方面,老年人缺乏傾訴對象,郁悶情緒無法排解,容易抑郁;經濟行為方面,孤獨老人缺少有效的社會支持,容易成為推銷人員甚至不法分子的目標,導致老人非理性消費甚至受騙。
改革開放以來,棚戶區改造是我國政府為了提升住房安全性,改善居民居住環境而在各地推行的一項民生工程。2008年第四季度起,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將棚戶區改造納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7]。截至2018年8月,全國棚改累計開工3 896萬套,幫助1億人“出棚進樓”[8]。
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原本世代守望相助的鄉民離開故土,到新的地方安居,他們面臨著社會關系的重構,對國家養老服務供給提出新的要求。我國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嚴重,相比城市,農村老年人口比重更大,老齡化程度更深。老年人搬離村莊,適應力不及年輕人,加之身體機能下降等因素,使得拆遷對老年人的影響更大。傳統社會養老方式主要是以家族宗親為基礎的血緣養老和以鄰里朋輩為基礎的地緣養老,拆遷打破了原有的人際關系網,對地緣養老的影響更為深遠,這不僅改變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養老方式。
1.老年孤獨
老年孤獨是指老年人在社會交往中沒有得到滿足從而產生的消極主觀情感。韋斯將孤獨分為情感型孤獨和社交型孤獨。情感型孤獨指親密關系的缺失而導致的孤獨,親密關系的缺失通常由離婚、喪偶等情況導致;社交型孤獨指缺乏社會融合感的孤獨,由搬遷、被排斥等情況導致[9]。國內學者在孤獨感方面已經做了不少研究,研究對象以空巢老人[10-11]、留守老人[12-13]居多,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患病老人[14-16]、喪偶老人[17]和退休老人[18]。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孤獨程度因婚姻狀況、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以及居住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婚姻狀況方面,喪偶會顯著增強老年人的孤獨感[17];年齡方面,高齡老人活動范圍縮小,孤獨感強于低齡老人;性別方面,有研究認為男性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也有研究認為孤獨在性別上差異很?。皇芙逃潭确矫?,有研究表明低學歷的老年人更有可能產生孤獨感[19-20],但也有研究指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空巢老人的孤獨和抑郁程度顯著高于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的空巢老人[10];經濟水平方面,家庭經濟收入更低的老人抑郁程度更高[20];居住方式方面,空巢老人的孤獨感比非空巢老人更強[21],另外與子女同住有利于緩解喪偶老年人的孤獨感[17]。
造成老年孤獨的原因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微觀原因可能有:機體衰老和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導致老年人精神狀況不佳[22];腿腳不便、適老化環境較差使他們不愿下樓,社交圈縮小,難以找到傾訴的對象;退休后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社交方式減少,難以找到新的朋友[23];親人朋友的離世使老年人陷入哀傷[17];子女未充分盡孝,親子關系不佳使老年人得不到贍養和支持[24]。宏觀原因可能有: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家庭人口結構改變,即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組成家庭,形成了“四二一”家庭結構,老人易被忽視;戶籍制度的松動推動了人口大規模流動,打散了家庭成員,子女為了謀生遠離家鄉,加劇了老人的孤獨感[25],部分隨子女流動的老漂族進入陌生環境,孤獨感倍增;熟人社會瓦解,近年來的拆遷改造工程解構了老人原有的社會關系,不少世代守望的鄰居由此分離。
2.遷移導致的老年孤獨
關于人口遷移導致的孤獨感,國外學者大多針對國際人口遷移展開研究,部分研究對象為老年人。研究表明,國際人口遷移往往伴隨著老年孤獨。阿爾巴尼亞移民老人經常遭受孤獨感的困擾,具有明顯的心理甚至生理表現[26]。德國的土耳其裔老人比本土德國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27]。在英國,來自中國、非洲、加勒比海地區的老年群體極易感到孤獨[28]。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針對國內人口流動,集中于老漂族和失地老人兩個群體,主要研究老年流動群體的社會適應情況,針對老年人孤獨感的研究較少。
老漂族是指離開故土到子女所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29]。已有研究對此大多是現象描述和成因探討。老年人異地生活會有諸多困難,可能面臨水土不服、代際沖突、社會保障缺乏等問題[30]。有質性研究表明,北京老漂族存在生活不適應、社交局限等問題[31];有定量研究表明,上海老漂族心理適應能力差[32],廣州老漂族的社交范圍多局限于家庭內部,社交頻率較低,存在與本地人交流少的現象[33]。在關于老漂族孤獨感原因的研究中,學者認為老人孤獨的原因包括生活環境的變化、社會關系的斷裂、社會適應困難等。
近年來,學者對失地現象的關注增多,但針對失地老人的研究較少?,F有研究有的著重論述老人在拆遷征地后土地、房屋、養老方式等方面發生的變化[34];有的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老人失地后生活質量的變化[35-36]?;谶@些研究結論,有學者從社會工作介入和老年人資產建設等方面提出解決對策[37-38]。
綜上所述,關于老年人孤獨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從人群上看,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老漂族,對拆遷老人的關注度不夠;其次,從主題上看,雖然學界對征地、失地、拆遷等方面已有關注,但對過程中出現的老年人孤獨問題關注較少。因此,本文對老年人從熟人社會向生人社會轉變過程中的老年孤獨問題展開研究,具體來說就是分析拆遷后老年人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斷裂,從而產生的孤獨感和新生活適應難等問題。
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意在通過實地訪談感受被訪者的內心世界,深入了解被訪者人際交往關系在拆遷后的變化,分析被訪者為應對孤獨所采取的實踐策略。
研究選取云南省中部N縣和J縣兩個地區進行調研,原因如下:(1)兩縣60歲及以上老人數量占比均超過10%,屬于老齡化地區;(2)兩縣人均GDP水平處于國家平均線附近,與中國大多數縣域發展水平類似,具有代表性;(3)兩縣都在五年內經歷過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能夠為研究提供豐富的個案;(4)筆者在此生活多年,對當地風土人情比較了解,語言溝通順暢,容易找到合適的訪談對象。
本次調查以滾雪球抽樣的方式,在農村選取了21位經歷過拆遷且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訪談。將老人進行匿名化處理,以非姓名縮寫的字母為編號,老人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調查縣有兩位老人因生活不便及協商未果而拒絕拆遷,仍在原地居住,周圍所有鄰居已經搬遷。筆者也想考察留在原居住地缺少鄰里關系的老人的孤獨感情況,所以將兩個個案(SGL、CDJ)也納入研究。訪談采用半開放的形式,問題主要涉及拆遷前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社會關系、互動方式及心理變化。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熟人社會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人們相互陪伴,擁有深厚的情誼。同時,熟人關系也促進了社會互助,農村形成了“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39]的生活互助共同體。拆遷打破了老年人緊密的鄰里關系,他們的人際關系面臨重構。拆遷老人從農村搬入城鎮居住,卻沒有將農村的生活方式帶到城鎮,而是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了新的生活。隨拆遷改變的不僅是戶口類型,居住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受到的影響更為深遠。城鎮居民生活獨立性強,鄰里之間缺少互動,甚至有的居民居住在同一棟樓同一單元,日常生活也從無交集。筆者根據受訪者描述,從鄰里關系和社區環境兩方面呈現老人拆遷前后——從熟人社會到生人社會社會關系的變化及其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
研究分別考察搬遷前的鄰里關系、搬遷后的舊鄰里關系、搬遷后的新鄰里關系,意在對比熟人社會與生人社會中的社會關系。鄰里關系可以分為無交流型、打招呼型、情感聯絡型和互助型,四種類型的情感深度依次遞進。由于搬遷以前的鄰里關系均是情感聯絡型和互助型,所以這一部分僅描述這兩種關系。
1.搬遷以前的鄰里關系
在筆者的訪問對象中,近半的老人是當地土生土長的,除了兩位老人在當地居住時間為20年左右,其余老人在老宅居住的時間均接近或超過了30年,可見搬遷以前的社會是傳統意義上的熟人社會,鄰里關系十分緊密。
情感聯絡型鄰里關系。在拆遷前的熟人社會中,情感的聯絡主要表現在鄰居們圍坐在家門口聊天、相互串門打牌等?!耙郧耙怀黾议T就坐在門口玩、聊天?!?YDM)CJB與CJM在拆遷前住在該縣最老的街上,老宅一層開了間雜貨鋪,常有村民在店鋪內閑聚?!耙郧耙粭l巷子里的人都認識,在那里開鋪子其他人也會來找我們玩,吹牛(聊天)、打牌……房子的門隨時敞開著,隨時都有人來玩。我們朋友很多……”(CJB)有的老人將鄰居看得如親人一般,“以前那就像我家人一樣,都是和和氣氣的?!?SGG)
互助型鄰里關系。鄰里間的互助包括搬重物、帶孩子、織毛衣、干農活、資助貧困者等。親密的鄰居在需要幫忙時常常隨叫隨到。“就像WCZ和我,搬什么東西,只要一喊就到了。”(SGL)“兩個兒子小時候家里總是‘乒乒乓乓’,小娃娃非常多……我還教朋友們打毛衣。”(CJM)“以前耕田種地互相幫忙,干活是一起,玩樂也是一起。現在田地也被收了,沒有了?!?CLD)YGJ老人處于半失能且貧困的狀態,周圍鄰居會主動給老人物質幫助?!芭笥燕徖镒≡谝黄?,都會來幫忙的。看我穿破破爛爛的,衣服褲子都會給我一些,我沒錢買藥,人家會買點藥給我吃?!?YGJ)從受訪者的描述能看出,在傳統熟人社會中,老人之間都樂意互相幫助。
2.搬遷以后的舊鄰里關系
通過訪談得知,村民們在拆遷后雖居住在同一小區,但由于新房具體位置由抽簽決定,所以大家分散在各個樓棟。搬遷后村民居住的空間距離變遠,心理距離也隨之變遠,部分緊密的舊鄰里關系在新環境中沒有得以延續,有的老人因為拆遷分散后不知鄰居搬到何處就不再聯系。“不知道搬去哪里了,搬得東逃西散的,就沒什么聯系了。”“以前的鄰居遇到會說說話。沒有天天在一起的,根本不記得電話號碼,聯系不上了。”(SGG、HJC)而有的老人現在與以前的鄰居見面僅打個招呼?!昂鸵郧暗泥徖锊粫鶃?,有事情才會,現在各忙各的,以前的鄰居遇到都會打招呼寒暄?!?ZKF)有幾位老人搬遷后仍然時常走動,保持情感聯絡,新環境中熟悉的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陌生感。以前常與CJB、CJM串門的鄰居搬遷后也常常相約到他們現在的家中敘舊,“以前的鄰居會來找我玩的,時不時會打電話給我?!?CJM)
有的老人搬遷后延續了與舊鄰居親密的互助關系。SGL老人因不同意搬遷而留在原地獨居,雖然周圍鄰居已經全部搬走,但他們仍然堅持給有需要的老人給予幫助。“以前的鄰居朋友有什么事打電話就來了,合法(感情好)的,遠的近的都有。”(SGL)
3.搬遷以后的新鄰里關系
拆遷以后,村民搬入了密集的單元房,從熟人社會進入生人社會,人們可能會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對待新鄰居,調查對象中與新鄰居無任何交流的老人占了絕大多數。在新社區,大多數老人不喜歡與周圍鄰居交流,部分老人甚至不知道周圍住的是誰?!拔覀冊谶@里不會走動來往,一回家就關起門來?!?QGN)“一層住著八家人,哪家是哪家我們都不知道?!?WMF)這類老人有其共同點,即在日常生活中有配偶、子女或同村的朋友陪伴。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對象的老人在情感上得到了一定滿足,不太愿意認識新的鄰居,因此與新鄰居處得像陌生人。
也有部分老人進入新社區后,努力打破與新鄰居的陌生關系,見面能夠相互打招呼?!艾F在的鄰居遇到了會講話,但不會一家去另一家玩一玩?!?SGG)“旁邊的鄰居都不知道名字,遇到會打招呼,但從來不會串門?!?PDN)有的老人除了遇到新鄰居打招呼外,還與新鄰居開始了情感聯絡。“會與新鄰居往來,這甘蔗就是他們給的,他們家的小孫子來我們這,我們就給他一些吃的?!?ZKF)HJC老人搬入新居后經常與本地老人一起打牌娛樂,緩解了離開熟人社會的孤獨感。值得注意的是,這幾位與鄰居有情感聯絡的老人均是拆遷后在其他村莊與別人合租,雖然他們從以前熟悉的農村環境搬入相對陌生的農村環境,但對比城市環境來說他們更容易適應,遷入新村莊的老人仍保留了之前的行為習慣。
有少部分老人在搬入新居后與周圍鄰居形成了互助關系,在新社區重建社會關系網來適應陌生的環境[40]。如上文提到的,YGJ老人為半失能獨居老人,新鄰居對其幫助既有情感陪伴也有物質資助。YGJ老人所居住樓層的八戶人家全部為獨居老人,老人們每晚都到YGJ家聚會,相互陪伴。生活上,有的老人腿腳不便,鄰居們就會幫其提水、倒垃圾,日常生活中互相幫助;經濟上,鄰居會把自家可以賣錢的廢紙、空瓶子送到貧困老人家門口,有的鄰居會買些小菜送給貧困老人,給予力所能及的經濟幫助。
社區環境可以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前者包括社區的管理方式和生活氛圍,后者則主要指公共設施和公共環境,兩者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影響。
軟環境方面,筆者了解到新社區缺少社區活動?!吧鐓^里從來沒有活動,如果他們組織的話我們會去的?!?CJB)這樣的情況比較普遍,老人們表示不僅平時沒有針對老人的活動,逢年過節社區也沒有組織相關活動,加劇了他們的孤獨感。硬環境方面,新社區存在娛樂空間不足、安全性不強、適老化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首先,娛樂空間不足是老人們普遍反映的問題?!皼]有桌子,是在板凳上打牌,還要自己帶桌子。健身器材、棋牌室、老年活動中心都沒有。我們也反映過,反映之后也沒有結果。”(CJB)其次,由于社區接納的是各地的拆遷人群,居住人員混雜,剛搬來時有老人家中頻繁被盜,社區的不安全性弱化了老人的歸屬感。最后,社區適老化設施不完善。常常在家摔倒的半失能老人YGJ哭訴了自己的經歷:“在電梯、在外面曬衣服容易摔倒,廁所里沒有扶手,前幾天還摔在廁所里出不來,是自己扶著門慢悠悠爬起來,社區也不會幫助安裝一個扶手。”(YGJ)社區居民以老人居多,其中不乏失能、半失能以及行動不便的老人,適老化設施不完善讓老人們居家不愿出門,加劇了他們的孤獨感。
城鎮化發展推動人口集聚,原本分散的人口逐漸集中起來。理論上密集的居住空間會給人們創造更多的互動機會,社會成員可以連接得更加緊密,結果卻恰恰相反,當前社會關系和人們的心理距離越發疏離。如何幫助拆遷老人重建社會關系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從家庭、社區和社會三個方面探討幫助拆遷老人應對孤獨感的策略。
家庭層面。如今我國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成員離散化趨勢日趨明顯。拆遷導致大家庭共同居住的房子被拆除,分散成多個小家庭,老人一方面由農村進入城市居住,從熟人社會進入生人社會,另一方面與子女分開生活,孤獨感勢必加劇。家庭是老人最重要的支持單位,農村老人大部分在家里養老。子女應多花時間陪伴老人、關心老人的情感狀態。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也應多與父母通話、視頻,多鼓勵老人外出社交,有條件的子女可以與老年父母同住。有研究指出,幫忙照看孫輩和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有利于培養祖孫情感、減輕子女負擔,還能緩解老年孤獨,增強老人的自我效能感[41]。
社區層面。案例中,部分成為新鄰居的老人開始互助養老,但目前實行互助養老的老人情況特殊,八位老人均為獨居老人,所以選擇抱團取暖,既能在生活上互相照料,也能在精神上互相慰藉。那么,陌生鄰居實現互助養老何以可能?在社區軟環境方面,社區管理者應為社區居民搭建更多交流的平臺。首先,可以在社區組建興趣小組。介紹有共同愛好的老人相互認識,開展棋牌競賽、歌舞表演等活動,讓老人老有所樂。其次,可以為老人進行互助配對。就近吸納身體健康的老人參與義工聯,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幫助,有助于消除雙方的孤獨感,也有助于實現積極老齡化。最后,可以在社區開設老年課堂。邀請專業人員向老人傳授健康護理、安全防護等知識,為活躍老化做準備。硬件方面,一要擴大老年人公共活動和娛樂的空間;二要完善社區適老化設施,充分考慮老人生活和出行的需要,打消老人的安全疑慮,促進老人融入新環境。
社會層面。政府應制定促進老年人社會交往的相關政策,例如打造老年文化中心,提供針對老年人的免費、免預約服務,包括參觀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歌劇院等。鼓勵全民助老,樹立良好的社會敬老風氣,鼓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斷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積極落實相關舉措。硬件方面要加快對社會場所的適老化改造,比如在出行方面,當前城市綠燈時間太短,老人難以順利過馬路,應當考慮老年人的機體特征,適當調整紅綠燈時長;運動方面,可以在健身跑道周圍設立扶手或休息場所,保證老年人的運動安全。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建立智慧養老平臺,實時監測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身體狀況,實現提前預警,減少老人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熟人社會關系的瓦解在現代社會無法避免,劇烈的社會變遷削弱了部分群體的社會支持。本文針對當前中國農村拆遷過程中出現的老年孤獨問題,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質性研究,創新性地探究了熟人社會向生人社會過渡這一過程中老人社會關系和心理的變化,填補了國內關于拆遷老年人孤獨感研究的空缺。
誠然,文章所調查的21位老人僅是中國老齡化社會中無數老人的縮影,無法反映我國所有老人的生存狀況。文章所描述的老年孤獨內容更多的是經驗現象的呈現,對于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為何變得越來越陌生,以及社會原子化背景下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