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容 吳均含 李振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7)
《2017 年中國健身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顯示,2011—2016年中國健身人口年復合增長率達13%,2016年國內健身房已達3.76萬個,人均年消費達7340元,同時2016年我國健身行業產值達285億元,較2015 年同比增長21%[1]。《2018 年CHINAFIT 中國健身產業數據報告》的調查顯示,從業3年以下的健身教練占據了70%以上的份額[2]。《2017中國健身行業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分析》顯示,我國人均教練為0.12人/萬人,相比之下美國則達到7.5人/萬人,其健身人口滲透率處于較低水平[3]。這表明健身教練群體在數量和質量的發展上出現了雙重失位,并且極有可能成為健身行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在健身行業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健身教練員群體作為健身休閑行業中的主力軍,其發展趨勢與整個健身行業出現了明顯的脫鉤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對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過程的有效治理而引起的。該文將從我國健身教練隊伍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國家與社會職業資格認證2 個途徑剖析我國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過程,分析其認證特征和問題,并且提出有效的治理路徑。
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是指通過由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或其授權機構舉行的理論和實踐考試之后,獲得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過程。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為公益性和職業性兩種[4],健身教練也相應地分為以上兩種。在法律法規方面,《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是用來規范公益性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資格認證過程,其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稱號由低到高分為三級、二級、一級和國家級。教育培訓所使用的大綱、教材和方法由國家體育總局設定,地方的相關體育部門和經批準審批的機構也能組織編寫教材和大綱,但要經過上一級體育主管部門的備案[5]。《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針對的則是職業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從低到高則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和指導師級,其培訓大綱是根據《標準》制定的[6]。職業培訓內容分為實踐和理論兩部分,理論部分包括運動人體科學、營養學等基礎學科知識,實踐部分包括抗阻訓練、伸展、體適能評估等。與培訓相對應,考核也分為實操考核和理論考核兩部分,不同級別的認證考核側重點有所不同。
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是相對于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而言的,是指由包括健身培訓機構、相關協會和健身企業在內的非政府部門對學員進行職業培訓、考核鑒定并且發放證書的過程。與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不同,這類職業資格證書的種類繁多,且沒有相對統一的職業資格標準,其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也都是根據其認證機構具體情況而設定的。
在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類型中,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ACE(美國運動協會)、NSCA(美國國家體能協會)和NASM(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4家機構所推行和管理的CPT(私人教練認證)在市場上最具吸引力,并且都是被NCCA(美國國家認證委員會)認可的,通常NCCA 都代表了公信力和高質量[7]。《2019 中國健身趨勢》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這4家機構所推行的健身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在中國健身教練所持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前15 位中占據了6 個席位,體現出較強的市場認可度[8]。同時,亞洲體適能協會和中國健身健美協會推行和管理的私人教練證書也頗受市場歡迎。
《2019中國健身趨勢》顯示,年度排名前20的中國健身運動為力量訓練、減重運動、私人訓練、團體訓練、健身工作室、青少年體育、瑜伽、核心訓練、孕婦/產后班、杠鈴訓練、舞蹈健身、柔韌性和靈活性滾軸/筒、拳擊/跆拳道和綜合格斗等,可以看出,我國健身市場正在朝著多種類、多層次的立體趨勢發展。
但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略顯單一,并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其認證模式還不夠完善。一方面,體現在我國體育職業技能培訓課程與教材及鑒定模式采取的是全國“大一統”的模式,且認證的考前培訓、理論考試、技能考評都是由政府相關機構邀請高校教師、相關學科專家等體制內人員參與研制和開發,很少有市場企業人員的介入,因此其職業技能鑒定中的模式化和學科化傾向較嚴重[9]。和社會職業資格認證過程相比,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具有明顯的政府性特征,有著大量的資金政策傾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處于“壟斷”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職業資格認證主體并沒有動力去完善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模式,也沒有動力去了解健身市場的最新動態并且規劃出緊貼市場趨勢的職業資格認證內容。另一方面,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現出明顯的終身性特征,在繼續教育上也沒有強制需求。而“跟進式”的繼續教育對保持健身教練競爭性,提高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認可度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我國社會職業資格證書及其認證活動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被納入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管理之中,政府相關部門對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監管很薄弱。而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市場發展的時間不長,其市場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管的機制不健全等導致了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在認證過程中,一般都要有獨立于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的第三方來對勞動者的相關技能水平進行鑒定,即第三方監督機制。但是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很多健身培訓機構的培訓師也在其他機構擔任考評師,這種交叉任職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權威性和公平性的缺失,其認證性質也更接近第二方認證。另外,在對健身教練社會性職業資格證書的具體種類規范上也缺乏監督,從而導致各種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繁多、交叉重疊嚴重,這不僅模糊了市場對各種職業資格認證的辨析,而且還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除此之外,在具體的培訓與資格證書的發放過程中也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由于社會性職業資格認證的市場特征性,各類健身培訓機構在進行職業資格認證的同時,要考慮培訓成本和培訓通過率,因此很多機構的培訓過程都是走過場,在考核的安排上也是疏松,沒有嚴格把關,認證水分極大。
1993年頒布的《職業技能鑒定規定》標志著我國職業技能鑒定制度的正式確立,相關法律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鑒定”,這表明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以政府為主導來推行和管理的,但是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無論是在培訓、鑒定和證書的使用上,還是管理上都未與政府掛鉤,都沒有相關的專項法律。在2003—2008年間國務院分4批次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明確指出對行政審批項目中所要求的無法律依據和無準入需求的職業資格進行清理整頓,在此背景下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權威性就已經受到巨大質疑。特別是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提出“各類企業不得自行開展冠以職業資格名稱的相關活動”“組織實施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等規定并提出了明確的清理范圍后,社會職業資格認證更是陷入涉嫌違規和成為清理對象的尷尬處境。
目前,我國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鑒定機制的運行仍以政府為主導,并未充分調動非政府主體的廣泛參與。這樣“大一統”單一封閉的運行機制自然是不如人意,并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其職業資格認證內容不能緊貼市場趨勢,使其認可度降低,因此應當以市場為導向完善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模式。
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是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職業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要求提出的綜合性水平規定,它是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和人才技能鑒定評價的基本依據。首先,應充分發揮健身教練職業技能標準對其整個職業資格認證過程的統籌作用,組織體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門相關專家和健身市場人員,共同參與規劃和完善其職業技能標準,提高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書的市場認可度。其次,在健身教練教材、題庫的編寫以及考前培訓上,要放眼整個健身行業,從市場和社會的需求出發。最后,要完善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的繼續教育制度,每年定期對獲得職業資格認證的健身教練進行繼續教育和考試,具體學習途徑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模式,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證書的市場競爭力,并且獲得社會的持續認可。
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過程中職業培訓不足、職業資格證書類別冗雜等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而導致的。為此,有關部門應當展開通力合作,從立法層面出發,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過程的監督管理。
首先,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法規政策來強制執行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第三方監督考核機制。其次,在對健身教練社會性職業資格證書的推出與管理上,應以相關法律法規為基礎,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和管理規范對其認證標準、類別、培訓以及證書的發放過程作出硬性規定。最后,當通過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協調政府和社會在職業資格認證監督上的關系,在以政府監管為主的前提下發揮社會監督功能,從而實行多方面監督。
就管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方式而言,可以根據其管理主體分為競爭性分權管理模式和非競爭性集中管理模式。我國當前的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模式更接近以政府權威機構為主導的非競爭性集中管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決定的。因此,在當前背景下,要充分發揮健身教練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作用,加強健身教練社會性職業資格認證的法律支撐,實行以政府為主導的競爭性分權管理。
首先,應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國內健身教練社會性職業資格證書的法律效力做出解釋,并且設立專門管理部門,對社會性體育職業資格認證過程進行管理。其次,由于國外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書在我國具有較高的市場認可度,因此也應當對某些境外協會機構的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書采取穩步開放互認的制度,將其納入我國職業資格證書管理體系中統一管理。這樣以政府為主導的競爭性分權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加強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規范性、權威性;另一方面也可打破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壟斷特權,促使其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認證質量。
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對優化市場人力資源配置,規范職業市場秩序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在我國健身教練職業資格的雙重認證途徑中,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模式仍需完善,社會職業資格認證則缺乏監督機制以及相應法律支撐。在此背景下,以市場為導向完善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過程,并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加強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監督管理,同時通過加強社會職業資格認證的法律支撐來實施競爭性分權管理是治理我國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過程的有效手段。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面對我國特殊的市場環境,還有不斷完善和發展自身的空間。因此,在以后的實踐中仍需對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過程深入探索,不斷豐富和優化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的實施辦法,從而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而奠定基礎,也為全民健身活動展開和我國體育強國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