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遼西地區生態環境與兩蕃農業淺析

2022-11-22 00:52:38烏云花畢德廣
殷都學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農業

烏云花,畢德廣

(曲阜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中國古代農業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核心的農業區,而對邊疆地區農業的關注相對薄弱,尤其對于邊疆少數民族的農業認識不足。邊疆民族往往被籠統地稱為游牧民族,實際上所謂的游牧民族中,有的確實以游牧為主,有的是以畜牧為主,有的則以漁獵采集為主,很少從事單一的生業方式,多數是混合型經濟,而且多包含一定程度的農業成分。如公元前一千紀的東天山地區由定居農業和畜牧業向游牧業轉變,然而即使在公元前一千紀晚期進入了游牧時代,該地區依然存在著以青稞種植為主的粗放型農業(1)任萌:《公元前一千紀東天山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研究》,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田多:《公元前一千紀東天山地區的植物考古學研究:以石人子溝遺址群為中心》,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奚與契丹為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的兩個族群,在唐代并稱“兩蕃”(2)劉昫《舊唐書》卷199《奚傳》載:“萬歲通天年,契丹叛后,奚眾管屬突厥,兩國常遞為表里,號曰‘兩蕃’。”(中華書局,1975年,第5354頁。),世代活動在遼西地區(3)畢德廣:《奚族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3-51頁。。兩蕃因生活在以草原、低山、丘陵、河谷平原為主要地貌的遼西地區,所以通常被認為是游牧民族,過著隨逐水草、四季遷徙的游牧生活。實際上,兩蕃的生業方式以畜牧為主,兼營游牧、漁獵采集和手工業等。進入唐代后,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兩蕃開始從事農業生產。

一、唐代遼西地區的生態環境及其變遷

在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助冰芯、植物孢粉、古土壤、文獻記載和考古遺存等資料,對唐代遼西地區的生態環境及其變遷進行綜合分析。

(一)冰芯

冰芯的氧同位素與溫度變化有著密切關系,是研究和重建古氣候、古環境的重要資料。目前國內鉆取的主要冰芯有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達索普冰芯、冬克瑪底冰芯、馬蘭冰芯、唐古拉冰芯等(4)施雅風主編:《中國冰川與環境:現在、過去和未來》,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86-287頁;田立德、姚檀棟:《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氣候環境記錄研究進展》,《科學通報》2016年第9期。。敦德冰芯鉆取于中國柴達木盆地北側的祁連山區的敦德冰帽頂部,地理位置為38°06′N,96°24.5′E。古里雅冰芯取自青藏高原的西昆侖山古里雅冰帽,地理位置為35.2°N,81.5°E。這兩處冰芯氧同位素記錄對研究大范圍溫度變化具有代表性(5)謝自楚、武筱舲、姚檀棟:《敦德冰巖芯古氣候環境記錄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1989年第2期;封國林等:《觀測數據非線性時空分布理論和方法》,氣象出版社,2006年,第95頁。,可用于研究中國北部乃至北半球古氣候的變化。

研究者對敦德冰芯δ18O的研究表明,距今3000~2900年出現過一次全新世次高溫事件,此后氣溫呈明顯的波動下降趨勢,并在公元1000年左右降到最低,出現低溫事件,當時溫度低于全新世平均值1℃左右(6)姚檀棟、L.G.Thompson:《敦德冰芯記錄與過去5Ka溫度變化》,《中國科學》(B輯)1992年第10期;姚檀棟、施雅風:《祁連山敦德冰芯記錄的全新世氣候變化》,載《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206-211頁。。

古里雅冰芯δ18O記錄表明,過去2000年間溫度整體上呈波動性逐漸上升趨勢,但在距今1100年前后出現一個氣候變化的轉折點。此前,氣候呈冷暖波動,以寒冷和少雨為主。此后,溫度在冷暖交替中上升,降水增多(7)姚檀棟:《古里雅冰芯近2000年來氣候環境變化記錄》,《第四紀研究》1997年第1期;姚檀棟、楊梅學、康興成:《從古里雅冰芯與祁連山樹輪記錄看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第四紀研究》2001年第6期。。

姚檀棟依據古里雅冰芯高分辨率連續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建立了近2000年來的氣候變化序列,可顯示以百年為時間尺度的冷暖與干濕變化,其中:601~700年,氣候濕冷;701~800年,氣候溫暖,先濕而后干旱;801~900年,氣候干冷(8)姚檀棟:《古里雅冰芯近2000年來氣候環境變化記錄》,《第四紀研究》1997年第1期。。據此可知,唐代的氣候冷暖交替,但多數時間里氣候以寒冷、干旱為主,并在唐末遼初溫度降至最低,形成一個低溫期。

(二)植物孢粉

植物孢粉經過產生、擴散和沉積,最終被從地層中提取出來,通過鑒定和分析,劃分出孢粉組合帶,可用以研究古代植被和生態環境的變化。

好魯庫剖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種羊場附近。剖面厚274厘米,劃分為7個孢粉組合帶,其中孢粉帶HLKp-Ⅶ深23~0厘米,年代為距今2300~700年。該孢粉組合的花粉類型少,蒿類花粉占絕對優勢。這說明距今2300~700年間,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氣候逐漸變干,森林植被減少,草原面積增加(9)劉鴻雁:《第四紀生態學與全球變化》,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60-162頁。。

小牛場剖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種羊場小牛場附近。剖面劃分為6個孢粉組合帶,最上面的孢粉帶XNCp-Ⅵ顯示距今3000年以來,剖面所在地的水體消失,被沙覆蓋(10)劉鴻雁:《第四紀生態學與全球變化》,第164頁。。說明該時段內西拉木倫河流域降水減少,氣候干燥,局部草皮退化。

麥里泥炭剖面位于科爾沁沙地東南緣的西馬蓮河支流河谷中。麥里剖面可劃分成5個孢粉帶(11)任國玉、張蘭生:《科爾沁沙地麥里地區晚全新世植被演化》,《植物學報》1997年第4期。。唐代所屬的C帶,整體特征是喬木類花粉含量降低,草本植物花粉普遍增加,尤其是蒿屬和藜科植物發達,說明該時段的西遼河流域氣候趨向干燥寒冷,降水減少,沙地活動頻繁,沙丘面積不斷擴大,森林植被進一步退化,草原是主要植被景觀。

牧場泥炭剖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查日蘇鄉,可分為5個孢粉組合帶(12)張小詠、李永化、劉耕年、尹懷寧:《遼西北地區全新世中期以來環境變遷》,《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4年第4期。。C帶測年為距今2750~1090年,約相當于西周晚期至隋唐時期,氣候整體以干冷為主,冷暖、干濕交替。C帶仍可以分段,剖面深125~120厘米階段對應年代為公元667~853年,相當于唐代中晚期。這一階段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銳減,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顯著增加,說明森林植被退化,降水減少,氣候趨向干旱化。

上述植物孢粉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與敦德冰芯等資料的分析結果相符。

(三)古土壤

半拉山剖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西拉木倫河北岸二級臺地上。從半拉山西剖面各層位所含有機質的百分比看,距今3000年和距今1000年前后,有機質含量高達1.65%,為全剖面之最。該剖面的孢粉組合也顯示,距今1000年時西拉木倫河流域屬于偏濕的草原環境,說明這個時期該地區降水量充足,地下水含量增多,植被發育良好。植被茂盛,尤其是草本植物發達,在地層中產生大量的腐殖質,促使了古土壤的發育(13)武吉華、鄭新生:《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赤峰市沙區)8000年來土壤和植被演變初探》,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全新世環境演變及預測》,地質出版社,1992年,第55-70頁。。

好魯庫北沙丘剖面同樣位于西拉木倫河上游,距今1000年前后該剖面在風沙土層上也發育了一期古土壤,應該與半拉山剖面發育古土壤屬于同一過程(14)武吉華、鄭新生:《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赤峰市沙區)8000年來土壤和植被演變初探》,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全新世環境演變及預測》,第55-70頁。。

裘善文對科爾沁沙地中不同質剖面進行分析,如科爾沁中部白音塔拉泥炭剖面、科左后旗新艾里沙丘剖面和奈曼旗巴布里合黃土剖面等,認為科爾沁沙地發育過三期古土壤,分別是在距今5000年、距今3000~2000年和距今1000年前后(15)裘善文等:《中國東北西部沙地與沙漠化》,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42頁。。夏玉梅則認為科爾沁沙地共發育過四期古土壤,最后一期為距今1600~1000年(16)夏玉梅等:《東北全新世溫暖期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載《中國生存環境歷史演變規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296-315頁。。

距今1000年前后,西拉木倫河流域廣泛發育了一期古土壤,這在考古上也可得到證實。西遼河流域大量遼代遺址和墓葬都位于黑土(黑沙土)層中,如通遼二林場遼代墓葬開口于黑沙土層(17)張柏忠:《內蒙古通遼縣二林場遼墓》,《文物》1985年第3期。,又如科左后旗呼斯淖契丹墓葬開口于約2米厚的黑沙土層上部(18)張柏忠:《科左后旗呼斯淖契丹墓》,《文物》1983年第9期。。奈曼旗查明的遼代遺址共80余處,其中有33處埋藏在黑土層中,占總數的41.3%(19)韓茂莉:《遼代西遼河流域氣候變化及其環境特征》,《地理科學》2004年第5期。。

古土壤的發育需要氣候溫潤,降水豐富,植被繁茂。而風沙層則表明氣候干燥,降水量低,植被稀疏。距今1000年前后發育的古土壤是在風沙層上發育起來的,說明這期古土壤發育前(包括唐代在內),遼西地區仍處在氣候干旱時期。事實上,距今1000年前后古土壤的發育,應該是接續冰芯、孢粉等資料顯示的距今1000年左右出現的低溫事件而來的,因為低溫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范圍的中世紀小暖期。換言之,中世紀小暖期促使了這期古土壤的發育。

(四)文獻記載

竺可楨利用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主要從物候學角度對中國近5000年來古氣候變遷進行系統的探討,可視為中國古氣候學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研究成果。作者認為6世紀末至10世紀初的隋唐時期是古代的一個溫暖期,溫度可能要高于現代(20)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滿志敏利用文獻記載中的物候、冷暖事件等信息,重新討論了唐代氣候冷暖的問題。他認為:“唐代不是一個穩定的溫暖期。從百年以上的尺度來看,以8世紀中葉為界至少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前期的氣候尚缺少堅實的證據,無法確定寒暖的程度,從一些已有的記載,估計與現代相差不大,但后期氣候明顯轉寒,寒冷頂峰時的程度可與明清小冰期相比較。”(21)滿志敏:《關于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第四紀研究》1998年第1期。8世紀中葉至10世紀初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寒冷期。這一觀點與前面冰芯、植物孢粉等重建的唐代氣候狀況是吻合的,尤其與姚檀棟等人依據古里雅冰芯δ18O建立的近2000年以來氣候冷暖與干濕變化序列可相互印證。古里雅冰芯序列表明:601~700年是一個冷期,但從干濕序列看,這個時段的降水尚可,屬于一個濕期。701~800年是一個暖期,干濕序列卻顯示720年前屬于濕期,此后氣候開始變得干燥,這個變化大致與滿志敏提出的8世紀中葉氣候發生變化相吻合。801~900年,氣候干冷,與滿志敏的寒冷期完全一致。葛全勝等利用文獻資料等資料重建了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冬半年溫度變化序列,分辨率達到10~30年(22)葛全勝等:《過去2000a中國東部冬半年溫度變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地學前緣》2002年第1期。。他們認為780’s~920’s是一個寒冷期,也與滿志敏提出的8世紀中葉至10世紀初為寒冷期的觀點大致相符。

從文獻中能找到反映唐代遼西地區氣候狀況的間接記載。張九齡草詔《敕突厥可汗書》云:“然兩蕃既歸國家,亦即不合侵伐。朕既與兒無間,終不以此為懷。契丹及奚,諸蕃窮者,土地不足以放牧,羊馬不足以貪求。”(23)(唐)張九齡:《曲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頁。這段話中的“土地不足以放牧,羊馬不足以貪求”,是唐玄宗規勸突厥不要攻伐兩蕃的說辭,意在說明兩蕃貧窮,不值攻伐。雖有夸大其詞之嫌,但并非胡謅,全無根據。兩蕃居地相對于突厥疆域而言,狹小貧瘠,山地較多,沙漠化較嚴重,不是最理想的放牧地,故言其“土地不足以放牧”。除此之外,也可能與此時的兩蕃居地生態環境惡劣有關。如果氣候干旱,草地發育不良,其地的確“不足以”放牧。這道詔書寫于唐玄宗開元后期,恰與古里雅冰芯δ18O顯示的720年以后氣候變得干燥相吻合。

崔灝作《遼西》一詩,云:“燕郊芳歲晚,殘雪凍邊城。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24)萬競君:《崔顥詩注崔國輔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頁。“燕郊”“遼陽”是指戰國時燕國邊區、遼河北岸一帶,在唐代大致為營州北界,與契丹、奚等接壤。該詩描寫的是唐天寶年間(742~756)的歷史狀況。從詩中描述景物來看,這一時期遼西地區春天來得較晚,要到四月份才草生水漲。無獨有偶。開元二十一年閏三月癸酉,郭英杰、吳克勤等率唐軍與契丹戰于榆關都山,全軍覆滅。張九齡制《敕薛泰書》,命安東都護薛泰和河東節度副使王忠嗣合擊契丹與叛奚。書中曰:“氣候漸暖,卿及將士已下,并得如宜。”(25)(唐)張九齡:《曲江集》,第55頁。此敕書寫作時間自然晚于閏三月癸酉日,相當于農歷四月上旬。此時氣候才逐漸轉暖,與崔灝《遼西》一詩所反映的情況相同。這種現象顯然與當時大氣候偏冷有關,也與古里雅冰芯δ18O等顯示的8世紀中期以后氣候變冷相符。

《資治通鑒》載唐天復三年(903),“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饑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胡三省注曰:“北荒寒早,至秋,草先枯死。近塞差暖,霜降草猶未盡衰,故契丹南并塞放牧;焚其野草,則馬無所食而饑死。”(2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64《唐紀八十》,中華書局,1956年,第8623頁。契丹人游牧的遼西地區緯度高于今北京地區,故入秋后天氣早寒,今亦如此。然“草先枯死”,除了天氣早寒的原因外,似乎還與唐末大范圍的氣候環境有關。上文通過冰芯、孢粉、古土壤與物候等資料得出8世紀中葉至10世紀初是一個寒冷期。氣候寒冷導致了一年內低溫天數的增多,秋至則氣溫已經降到很低,草木才會較早枯死。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三月,于人文奉旨出使回鶻,雍陶作《送于中丞使北蕃》詩,云:“朔將引雙旌,山遙磧雪平。經年通國信,計日得蕃情。野次依泉宿,沙中望火行。遠雕秋有力,寒馬夜無聲。看獵臨胡帳,思鄉見漢城。來春擁邊騎,新草滿歸程。”(27)(清)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第15冊,中華書局,1960年,第5917頁。回鶻牙帳在今蒙古國境內,于人文從長安出發一路向北,沿途回鶻境內的天寒地凍,在詩人的筆下如同親臨其境。顧非熊作《送于中丞入回鶻》(28)(清)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第15冊,第5787頁。,詩中有“風沙萬里行”“春深草未生”之句,回鶻境內氣候干冷,風沙肆虐,由此可見一斑。回鶻帝國疆域地跨整個蒙古高原,其東側正是西遼河流域的兩蕃。從大的氣候環境來講,兩蕃居地的氣候應該與回鶻境內氣候基本相同,即氣候干冷,多風沙。

唐代的西遼河流域,氣候冷暖,干濕交替,植被以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沙地灌木等為主,適合牧業和漁獵采集業的發展,但交替出現的溫濕期使得從事一定程度的農業生產成為可能。

二、兩蕃農業的興起

兩蕃農業便是在上述唐代遼西地區的氣候條件中興起和發展起來的。當然,兩蕃農業的興起,除了氣候條件外,還與二者的人口增長、糧食危機等社會問題有關。

(一)奚人農業的興起

史籍沒有記載奚人農業開始的具體時間。奚人從事農耕的最早史實發生于唐代開元年間。樊衡的《為幽州長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載:“二十七日次于烏鵲都山。前后大小三十一陣,……所焚爇車帳、農具、器械、儲糧、老小,灰熸燼者不知涯極。”(29)(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79頁。此役發生在開元二十一年四月,地點在烏鵲都山,即今河北青龍縣西北的都山,處在唐中期奚人活動范圍內。在此役中,奚人因隨契丹叛唐,自然也是唐朝討伐的對象。故此役所焚燒之農具可能與奚人有著密切關系。據新、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十六年(738)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裨將趙堪、白真陀羅等假借守珪之令,逼迫烏知義討伐奚人。烏知義率軍渡湟水,“踐其禾稼”(30)(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卷103《張守珪傳》,第3195頁。(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33《張守珪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4549頁。。湟水,又稱潢水,即今西拉木倫河。由此可見,唐玄宗開元年間,奚人已經在西拉木倫河中上游一帶種植莊稼。這一記載與開元二十一年都山之戰焚燒農具的記載不謀而合,說明不晚于開元年間奚人已經從事農業生產了。

奚人自見諸于史書起,一直活動在西遼河中上游一帶,并逐漸南移。隋代,奚人徙居長城以北、灤河流域,但時間比較短暫,隨著唐王朝對遼西地區控制的加強,奚人又退回了西遼河流域。唐代中期,奚人再次遷徙至長城以北、灤河流域,甚至一度控制了南至長城、北抵西拉木倫河中上游的廣大地區。自此以后,奚人活動南界幾乎不再改變,直至遼晚期奚境被契丹徹底吞并。奚人遷居至長城以北、燕山山地,為其從事農業生產帶來了契機和創造了條件。

首先,奚人居地的生態環境較脆弱,糧草一直是困擾族群發展的大問題。與契丹爭斗,不斷侵擾中原王朝邊界,都是掠奪糧食等生存物資的體現。奚人南遷燕北山地,失去了可大規模放牧的草原,單純依靠畜牧和漁獵應該難以維持整個族群的生存。糧食危機空前加劇,種植莊稼就成為維持族群生存的新選擇。在新的聚居區內,河流階地和山間谷地比較發達,水系縱橫,在氣候條件上也相對接近長城以南的農耕區,為從事一定程度的農耕種植提供了可能。其次,奚人居地已經完全與長城以南的農業區相鄰,有利于奚人接觸和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農耕技術。再次,兩蕃不時地騷擾邊境,除了掠奪物資外,也會俘虜農業人口。少數農業人口因避戰亂而遷居奚境內。農業人口遷至奚境后,應該仍以種植農作物為生計,這對奚人學習和從事農耕是一個推動。最后,雖然唐代是一個氣候波動期,但唐中期屬于氣候溫暖期,而古里雅冰芯序列表明8世紀初的唐朝仍處于氣候濕潤期,降水相對充足,這為奚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

總之,在上述各種條件和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奚人于唐開元年間前后(約8世紀初)開始了農業生產,應該是可信的。

(二)契丹農業的興起

唐代奚人的活動范圍緊鄰長城以南的農耕區,而契丹人的活動范圍相對偏北,不如奚人接觸和學習中原地區的農耕技術那么便利。但契丹南界常與營州(今遼寧朝陽)境毗鄰,營州居民以漢人為主,農業比較發達,所以契丹尚可從營州接觸到農耕文化的影響。張九齡所制《敕契丹都督涅禮書》云:“往者,屈突干兇惡,無心憂矜百姓,背叛于我,終日自防,丁壯不得耕耘,牛馬不得生養。”(31)(唐)張九齡:《曲江集》,第62頁。《敕契丹知兵馬中郎李過折書》云:“且頃者攜叛,又甚崎嶇,羊馬不保于孳生,田疇不安于耕種。”(32)(唐)張九齡:《曲江集》,第78頁。《敕契丹王據埒可突于等書》云:“百姓之間,不失耕種,豐草美水,畜牧隨之,更無外虞,且知上策。”(33)(唐)張九齡:《曲江集》,第60頁。均透露出在唐開元年間契丹人就已經從事農耕。《遼史》載:“遼始祖涅里究心農工之事”(34)(元)脫脫等:《遼史》卷46《百官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第730頁。,又載:“自涅里教耕織,而后鹽鐵諸利日以滋殖”(35)(元)脫脫等:《遼史》卷48《百官志四》,第822頁。。涅里即《舊唐書》所載之泥禮(36)《遼史·世表一》載:“泥禮,耶律儼遼史書為涅里,陳大任書為雅里,蓋遼太祖之始祖也。”(中華書局,1974年,第955頁。),為唐開元至天寶年間之人(37)《遼史·營衛志中》載:“當唐開元、天寶間,大賀氏既微,遼始祖涅里立迪輦祖里為阻午可汗。”(中華書局,1974年,第380頁。)涅里之事跡在《舊唐書·契丹傳》《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張九齡《曲江集·賀破突厥狀》及《曲江集·敕奚都督李歸國書》中亦有記載。。故知契丹自唐開元、天寶年間開始接觸農耕,與奚人開始農耕同時或略晚。但此階段的契丹農業應該處在萌芽狀態,落后于奚人農業。這可能與契丹居地范圍多數時間里以西拉木倫河為中心有關,尤其至唐中晚期奚人居地的核心區域南遷至老哈河上游至灤河流域,契丹基本上占據了西遼河流域。這一流域水系縱橫,湖泊眾多,疏林、草原面積相對遼闊,非常適合畜牧業和漁獵采集業,可以提供契丹人生存所需的各種資源。契丹人生存資源的壓力遠小于奚人,故在發展農業上的緊迫性也遠小于奚人。

唐晚期,契丹開始崛起,所占據的土地和人口劇增,本族人口數量應該也有所增長。畜牧業和漁獵業可能已無法滿足契丹人及其所統治人口的生存需要,以及對外擴張所需錢財糧草等,發展農業便成為解決糧食等問題的重要途徑。《遼史·太祖紀》載:“懿祖生勻德實,始教民稼穡,善畜牧,國以殷富,是為玄祖。”(38)(元)脫脫等:《遼史》卷2《太祖紀下》,第24頁。《遼史·食貨志》亦載:“初,皇祖勻德實為大迭烈府夷離堇,喜稼穡,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39)(元)脫脫等:《遼史》卷59《食貨志上》,第923頁。史籍沒有記載均德實生卒年,但載均德實生撒剌的,是為德祖,德祖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40)(元)脫脫等:《遼史》卷2《太祖紀下》,第24頁。。阿保機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唐天復三年(903),“德祖俘奚七千戶,徙饒樂之清河,至是創為奚迭剌部,分十三縣。”(41)(元)脫脫等:《遼史》卷2《太祖紀下》,第2頁。太祖時年31歲,而德祖尚能征戰立功,故其年齡當在五十余歲,即德祖大約出生于9世紀中葉,其父玄祖均德實則大致出生于9世紀初。雖然自涅里時期契丹人已經接觸農耕,但較大規模地學稼穡、習耕種應始自均德實時期。契丹農業開始于8世紀上半葉。9世紀以來才逐漸發展起來,整體發展水平要落后于奚人農業。

三、唐代兩蕃農業的發展狀況

在契丹早期墓葬(42)畢德廣、魏堅:《契丹早期墓葬研究》,《考古學報》2016年第2期。中發現與契丹農業有關的遺物。呼斯淖墓位于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鎮(43)張柏忠:《科左后旗呼斯淖契丹墓》,《文物》1983年第9期。。該墓出土的瓜棱壺、盤口壺等陶器帶有典型的契丹傳統文化特征,年代應為契丹建遼前。墓中出土1件鐵臿,上窄下寬,略呈梯形,帶安裝木柄的長方形銎孔;出土鐵鏟2件,銹蝕嚴重,只殘存銎部和少量鏟身。赤峰市紅山區西水地墓也出土了2件帶銎孔鐵鏟(44)于海燕:《赤峰市紅山區西水地發現一座遼墓》,《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期。。從該墓出土瓜棱壺等器物看,其年代可能早至建遼前。臿和鏟都是農業生產工具,尤其是缺乏牛耕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重要掘土或破土工具。它們在唐代晚期契丹墓葬中出土,可證實這一時期契丹已經存在農業生產活動,而且應該屬于比較粗放的手耕農業。

哈喇海溝墓(45)馬鳳磊等:《赤峰市哈喇海溝遼墓清理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2期。出土有黍類種籽。黍類作物適宜氣候較干旱、土地較為貧瘠的地區種植。赤峰恰好位于半干旱半濕潤地帶,在唐晚期又處在一個干冷氣候期內。所以該墓出土的黍類種籽,有可能就是唐代契丹人自己種植的農作物。

契丹早期墓葬所包含的農業文化因素極少,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證實唐晚期契丹已經存在農業生產,可印證《遼史》等文獻中的相關記載。這一時期契丹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在其生業結構中并不占重要地位。

唐代奚人農業的發展水平略高。《新五代史》載:“去諸之族,頗知耕種,歲借邊民荒地種穄,秋熟則來獲,窖之山下,人莫知其處。爨以平底瓦鼎,煮穄為粥,以寒水解之而飲。”(46)(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錄第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909頁。《五代會要》亦載:“(奚人)爨以平底瓦鼎,煮穄為粥,既飪,以寒冰解之而食。每春借邊民之荒地種穄。秋熟仍來,持獲畢,則窖于山下,人莫知其處所。”(47)(宋)王溥:《五代會要》,中華書局,1998年,第345頁。去諸乃奚別部之首領,因不滿契丹統治,于唐末率部西遷媯州北山,即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與北京市延慶縣以北的燕山南麓一帶,時間大致為901~906年(48)畢德廣:《奚族文化研究》,第36~37頁。。從“頗知耕種”來看,去諸所部奚人顯然不是西遷媯州之后才接觸和學習農業種植的,而是在此之前包括去諸一部在內的奚人已經掌握了較高的農業種植技術。

目前尚未發現可反映唐代奚人農業發展狀況的考古遺存,但在內蒙古寧城縣發現的遼初“大王記結親事碑”可作為唐代奚人農業發展水平的參照物。該碑刻于遼天贊二年(923),“碑文記錄了奚王家族的婚聘、買賣交易活動。各項活動均涉及到羊馬牛,且數量很大。農作物只提到糜子,表明遼初奚族農作物種類單一,農業在經濟生活中還不占主要地位,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生業。但從碑文記載奚王一次能用糜子買到二十或三十頭牛來看,糜子產量很大,說明遼初奚族農業生產達到較高發展水平。”(49)畢德廣:《奚族文化研究》,第168頁。唐晚期奚人農業發展水平應該不會太低,只有達到了一定的發展水平,遼初奚人農業才能出現“大王記結親事碑”所描述的狀況。

唐末奚人以種植適合半干旱地區生長的穄(即糜子)為主。穄是一種黍類作物,可印證哈喇海溝契丹墓所出土的黍類種籽,同時說明唐代兩蕃農業屬于粗放型農業。這一方面與兩蕃初步接觸到農耕有關,一方面與唐代氣候冷暖交替有關。唐代兩蕃農業發展水平尚低,但仍為中古時期燕北山地和西遼河流域的經濟開發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猜你喜歡
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農業”:5G如何為農業賦能?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外向型農業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日韩在线第三页| 天天摸夜夜操|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网站|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日韩黄色在线|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一区二区午夜| a亚洲天堂| 九色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aaa国产一级毛片| 911亚洲精品| h网站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久草网视频在线|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热亚洲精品6码|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熟妇丰满人妻|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99资源在线| 亚洲一区第一页| 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女人在线|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a在线|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久草中文网|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