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濤 田 筠
(安徽日報社群工部,安徽 合肥 230071;安徽廣播電視臺總編室,安徽 合肥 230066)
當下的中國,早已進入日新月異的高科技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客戶端、視頻等各類社交平臺,每天發布海量的信息。其中,傳統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為了積極轉型新媒體,也花費大量精力、人力、物力,拍攝出精彩的視頻、音頻、圖片等豐富的融媒體產品,做好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全覆蓋。然而,在這個處處要求有圖有真相、處處追速度、個個爭爆款的全媒體時代,部分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眼球,一味追求所謂新和快,以商業利益驅動新聞傳播活動,或者違背基本職業道德要求,導致烏龍事件、輿情風波不斷,給新聞傳播者帶來微詞的同時,也讓媒體公信力引起質疑。
隨著信息眼花繚亂、社會突發新聞層出不窮,主流媒體本應利用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傳播更多更好的新聞產品,讓受眾接受更深層次的新聞內容。然而,由于一些媒體從業者的新聞倫理觀念不強、媒體把關不嚴造成的新聞事故,屢屢觸及新聞倫理底線。由此,主流媒體應加強采編人員的新聞倫理意識,提高公眾媒介的新聞素養,維護正常合法的新聞倫理秩序,從而推進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建設。
要有正確的新聞倫理觀,首先要有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任何一個在主流媒體工作的新聞工作者,剛一入行,就會接受新聞單位的業務培訓,在他們心中牢固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什么媒體和媒體從業者要遵循新聞倫理觀?就是要求他們時刻想著報道新聞的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真實有用的信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服務,為了推動工作向好的方面發展服務,而且不是為了其他目的。
我國新聞界普遍認為,新聞倫理是新聞傳播業整體、新聞媒介和媒體隊伍在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的價值取向、道德操守與日常行為規范等的總和。
在當今這個全媒體時代,雖然新聞從業者傳播報道的方式改變了,但起碼的新聞倫理常識不能忽略、更不能無視。多年以來,移動化、微傳播等新媒體的表現形式,改變了媒體行業的原有生態和傳播方式,更讓新聞宣傳領域呈現出新特點。筆者認為,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幅度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活躍度,但也給媒體行業的有序發展帶來了新的變數。作為對社會輿論負責任的媒體行業,一方面要靠嚴格的監管制度從外部進行約束,另一方面也依靠新聞倫理規則從內部加以自律,以此來防止新聞傳播的無序和失范。
眾所周知,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追求“無事不報、無報不快”。一個新聞事件出來后,新媒體往往快速報道、轉發和傳播,尤其是遇到突發的反常內容,更是加快傳播,甚至進行炒作。有時候,新媒體在新聞互動中,還要加上情緒化的評論,這就使“網言網語”中充斥許多不實信息。
從新聞學專業來分析,這種“快傳播”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的新聞本源理念,報道也會有偏差的傾向,有的甚至可以影響新聞媒體的形象和公信力。在全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再傳統和單一,但尊重客觀事實、說清事實真相永遠是媒體不可翻越的底線。每一次新聞傳播活動,既是對媒體實力的展現,也是對傳播者自身新聞倫理意識的檢驗,所以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必須對新聞來源和新聞事實進行多方面的查證和核實,然后在理性預判新聞報道出來的結果后,再進行適時傳播。
新聞倫理是針對媒體從業者而言,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也要遵循新聞職業道德。每一位新聞從業者只要加強新聞倫理意識,把真實性當成新聞的生命,就能客觀公正地開展每一次采訪,平等地與每一位采訪對象交流對話,這樣何來虛假新聞?又如何出現工作失誤?在我國逐步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作為“中國夢”的記錄者、傳播者,更應該恪守新聞倫理。而且,媒體從根本上說,本應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社會道德的模范遵守者,更應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各種不良行為。
新聞報道的目的是傳播有價值的新聞,雖然新聞中離不開人物,新聞發生場景也是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但如果在新聞報道中對人物做出不好的、過度的描寫,不僅讓受眾了解新聞事實時有尷尬的感受,更會給新聞中涉及的人物帶來難以擺脫的麻煩或傷害。這就牽連到新聞倫理問題,這同現實中其他方面的倫理一樣,比如,法律倫理、醫學倫理等,但如果不重視新聞倫理,就會出現大的輿情危機,最終給新聞媒體帶來生存危機。所以在媒體工作的所有采編人員,都應該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仔細考量新聞倫理的出現程度,盡量回避不必要的“倫理糾纏”。
總之,新聞倫理不僅是媒體從業者的“行動指南”,還是他們的“動力源泉”和行動中的“評價標準”。只有正確的新聞倫理觀植根頭腦中,媒體從業者才不會計較于一篇報道的得失,才會依照新聞傳播規律,認認真真進行采訪,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和寫的每一個字負責。
新聞傳播過程中,很多人只看重新聞事實本身,而容易忽略新聞傳播結果,以及對當事人帶來的傷害。其實,對任何一個媒體從業者來說,要遵守新聞倫理之前,首先要遵守社會倫理。這就要求媒體從業者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加強人本理念,考慮到新聞當事人的感受和遭遇。媒體傳播新聞無可厚非,但要充分給予新聞當事人以最大的人文關懷,有時候寧可不報道一則新聞,也不能給新聞人物帶來傷害。
事實上,新聞倫理是由新聞界的“倫理準則”衍變而生,它要求媒體從業者必須具備高度的道德感和責任心。但也有學者指出,新聞倫理是媒體行業內適應新聞活動特點而形成的要求自己“應當如何”的自律規范,以及廣大新聞受眾認為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應當如何”的基本觀念和輿論約束。
我們知道,新聞從業人員首先是一個具備基本文化素質和常識修養的人,其次才是從事媒體行業的新聞人。新聞倫理雖然是媒體及媒體從業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制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規范,但同時也是社會倫理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延伸和體現,是規范媒體從業者以及新聞媒體必須遵守的行業準則。縱觀當前的媒體發展格局,一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融合、共同發揮作用的“全媒體時代”早已到來,如今的新聞傳播更加迅捷,信息資訊日益豐富,新聞倫理的缺失現象也隨之凸顯。
新聞傳播的主體是各種形式的媒體,這是社會公眾獲取新聞和各類信息的主要來源。在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新聞倫理也是媒體必須嚴格遵守的鐵律。因為如果只考慮新聞真實,而不注重新聞倫理,照樣會給新聞人物和新聞傳播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這和虛假新聞、有償新聞、過度消費新聞及惡意炒作一樣,構成了對社會、對受眾嚴重的傷害,也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
媒體作為信息傳播中介,天然帶有權威性,并且有核查事實的義務。當媒體在報道一個新聞事實時,尤其是一個會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甚至會引發輿情的新聞事件,千萬不能為了搶發獨家新聞,而忽略了核實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因為一個媒體的公信力來自于它的每條新聞的客觀公正以及真實,如果僅僅道聽途說、聽風就是雨,而后匆匆發稿,接著被公眾質疑,再去深入調查事實真相,這樣就會被公眾質疑其權威性、公信力,從而導致影響力下降。
在任何時候,新聞報道和新聞媒體最關心和關注的應該是人本身。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人本主義思想、人文主義情懷都是第一位的。我們國家一直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就是突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只有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我們的媒體才能報道出最精彩的新聞,講好最動聽的故事。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已經不是消息發布的唯一渠道,能夠發聲的渠道有很多,身處現場的路人,掏出手機就是一個自媒體,比快,比消息的碎片化,傳統媒體望塵莫及。所以搶發一手資訊,已經不是媒體的首要職責。但在當前這個信息發達、傳播迅速的全媒體時代,媒體在及時準確地發布真實權威的消息前提下,更要遵守以社會倫理為前提的新聞倫理,做有品質的新聞。
每一種社會行當或者是職業領域,肯定都有行業內的道德操守和做事底線,新聞職業概莫能外。即使到了全媒體時代,新聞從業者也要嚴守媒體行業的職業底線。筆者認為,遵循新聞倫理不僅要求媒體從業者自律,更要提升他們的新聞倫理素養。各家媒體都要培養出一支政治過硬、業務嫻熟的新聞隊伍,也必須要求他們學習必要的新聞倫理和社會倫理知識,引導他們逐步在全社會中遵守良好新聞倫理秩序。
毋庸諱言,新聞作品有公共屬性,也有商品屬性。前者體現在新聞作品的社會服務功能上,后者體現在新聞作品的市場信息價值上。長期以來,傳統媒體實現商業價值,都是通過提供真實準確、獨家唯一的新聞產品帶來影響力,然后尋求市場回報。全媒體時代到來后,一些新媒體把新聞作品的商品屬性無限放大,追逐自身平臺的商業價值最大化。這種行為顧此失彼,就會出現低俗新聞、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以及赤裸裸的新聞與商業的暗箱交易,讓媒體的社會效益受到損害。其實,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社會效益始終要排在第一位,絕不能為了商業利益而侵害社會公益。
所以新聞倫理秩序建設是所有媒體都要自覺維護的根本秩序,不能為了新聞好看、便于傳播、只重結果,就不顧一切地放大新聞事實和傳播毫無價值的信息。也就是說,媒體從業者在新聞傳播中,一定要做到嚴守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職業底線,這才是一種新聞自由的體現,這才能被稱作真正的新聞倫理。
雖然媒體輿論環境與以前不同,但新聞倫理仍是媒體從業者必須掌握的必修課,共建規范的新聞倫理秩序也是媒體和媒體從業者的努力方向。雖然現在新媒體處于“高光時刻”,新聞輿論環境也發生驟變,但整個媒體行業更要建立理性評價機制,改善媒體競爭環境,有效推進新時代的新聞倫理建設,這就要從新聞工作者守住職業底線開始。
其實要明確新聞倫理的重要性,就要看看媒體在遇到突發事件中的表現。比如,在地震、洪水、戰爭、空難等事件發生后,很多媒體都會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到現場。但有些記者除了能及時報道災難事件中的基本事實以外,還能挖掘出很多溫暖人心的正能量細節,如在地震救人的場面、在戰爭中的互助等。但有些媒體在報道事實過程中,卻以鏡頭和筆觸去暴露一些駭人聽聞的場面,記錄一些不宜傳播的細節,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記者的職業道德高下。這也說明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底線,不是簡單的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而是在更深的層次守住底線,新聞倫理不僅僅是在法律層面以外對涉及人物的保護,更是從精神、道德、思想、意識等方面,對報道中所牽連到的人物的關愛。
社會新聞是媒體刊發最多的新聞內容之一,社會新聞中很多事情都涉及到當事人的隱私和情感問題,有很多不受主觀意識控制的事件,比如,交通事故等。媒體從業人員一接到這類線索,就知道新聞事實來了,明天的欄目有料了。但是在實際的現場采訪中和刊發前,千萬要記住新聞倫理這個標準和尺度,知道哪些是能刊發,哪些不要觸及,即使再有意思、有傳播力也不行,因為這與新聞事實無關,是游離于新聞事實之外的“最精彩故事”。這些故事可以作為其他題材出現,比如,文學作品、電影作品以及其他藝術作品形式,但就是不能單獨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一個媒體從業人員只要守護這一新聞倫理的底線,就是守住了媒體的宣傳紀律,既能完成報道新聞事實的任務,也能實現自己的業務價值,甚至是人文主義價值。
因為在遇到突發事情時,就能看出媒體及記者的新聞倫理意識,要時刻繃緊新聞引導輿情的弦,這樣才能報道出受眾喜聞樂見的場面,而不是帶來不必要的媒體自身問題。全媒體時代我國的新聞倫理秩序建設亟待加強和規范。當然,新聞倫理秩序的構建和實施不止是單純地為新聞工作者建立一個新聞道德規范和法律依據,更重要的是新聞倫理的構建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媒體自身的倫理定位。換言之,新聞倫理秩序的建設實際上是國家在精神文明層面上構建的一個整體性發展策略,而積極推進新聞倫理建設,對我國媒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