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衿嶙
(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199)
隨著社會的蓬勃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逐漸多元化,如果突發重大公共事件,其會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及時在受眾中傳遞。新聞媒體在現代社會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其具有教育基層民眾、引導社會輿論以及還原事件真相等作用,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突發性、重要性等特點,新聞媒體要扮演了自身角色,積極構建應急機制,面對突發事件及時報道,避免網絡中的錯誤信息為公眾造成誤導,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導向。
任何公共事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如突然爆發會對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其影響特點為:第一,擴散影響,會對社會居民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重大事件,會造成居民心理恐慌,進而造成社會不穩定;第二,因果影響,與公共事件相關的行業和領域會帶來沖擊,甚至在社會中誘發連鎖性反應;第三,同質影響,與重大事件相關的產品、行業和人員都會受到負面影響。突發公共事件如果沒有及時制止和控制,則會引發社會層面的不穩定因素,暴露社會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突發公共事件在新聞領域也稱之為“災難新聞”,其對社會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大部分突發事件都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會對居民的財產、生命以及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會破壞和干擾社會秩序,為國家安全埋下隱患,如果沒有及時處理突發事件,則會引發信任危機和社會動蕩。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中,要做到預防為主、未雨綢繆,盡量降低突發事件的破壞性。
突發公共事件具有不可確定性,其猶如火山爆發不可預測,存在巨大的潛在危險。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的非預期性和不可預料性,無法用正常手段進行監測和判斷,其影響性、演變性和發展性,不能依靠以往的經驗進行指導。同時,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方向、危害規模、發生規模以及發生性質都無法預測,信息預測不全面、不及時、不充分、不可控,為應急報道帶來巨大挑戰。
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往往出人意料,具有突發性和隨機性,尤其是重大自然災害,例如,干旱、泥石流、海嘯、暴風以及地震等,無法精準預測其范圍、強度,無章可循,一旦發生,極易出現難以控制、快速蔓延的趨勢。在出現突發公共事件時,公眾媒體需要及時組織各種資源進行綜合報道,及時作出反應,并且在信息不全面的基礎上開展跟蹤報道,幫助社會公眾真實客觀地了解事件發展進程。
在信息時代下,居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呈現多元化,但是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特點,尤其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制作、分享以及接收主體,在出現突發事件時,社會容易出現虛假信息,導致社會出現動蕩和恐慌,而構建應急機制能夠及時將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受眾,避免受眾受到錯誤信息的蠱惑,對社會輿論進行科學引導,緩解受眾的緊張情緒、不滿情緒和恐慌心理,維護政府部門和新聞機構的正面形象。
新聞媒體具有較強的公共職能,通過新聞報道可以確保新聞信息的透明性、公開性以及可見性,維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并且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傳遞給受眾,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受眾是服務群體,針對突發公共事件建立報道應急機制,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履行新聞機構的公共職能,在社會中創設良好的信息環境。
隨著現代媒體的快速發展,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后,各種信息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傳遞給廣大受眾,而公眾的評論則體現了其心態和價值取向,構建應急機制能夠發揮新聞媒體瞭望者、風向標、晴雨表、社會雷達等作用,通過獲取基層群眾的反饋信息,對社會問題進行監控,并且及時發布預警,將危機消除在萌芽狀態,進而維護社會穩定團結。
在面對重大公共事件時,公眾會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和恐慌心理,而為了緩解公眾的負面情緒,在新聞報道中要盡量通過客觀的方式,幫助公眾了解事件真相,進而起到平復情緒的作用。記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較高的應急水平,尤其在面對具有重大衛生安全隱患的事件,要善于從復雜繁亂的現象中找出焦點問題,并且判斷新聞信息的真偽,對事件走向進行科學判斷。同時,新聞工作者還要與相關部門和行業專家保持密切溝通,及時發布準確、權威以及專業的觀點,在滿足公眾心理需求的同時,扼殺謠言和錯誤信息。
在法治社會理念下,社會管理和社會生活已經步入了法制軌道,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中,新聞報道也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將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公眾。目前我國沒有出臺《新聞法》,但是對新聞媒體的義務和權利進行了規定和規范,為新聞媒體開展報道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撐。因此,在開展突發公共事件報道中,要遵循《信息公開條例》《傳染病防治法》《消防法》《防洪法》《保密法》《安全生產法》等既定法律規章,確保報道的內容和行為合法。
在突發公共事件后,新聞機構要秉承真實性原則,及時將新聞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尤其一些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在發生后居民會快速獲取相關信息,迫切希望獲知事件結果、事件發展、破壞程度、人員傷亡以及現場進展等信息。新聞機構也要及時組織人員深入現場,將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受眾,不能瞞報、謊報,引發公眾的質疑,導致新聞機構和政府部門遭遇信任危機。
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中,新聞機構要理性、客觀的報道,做到不煽情、不渲染、不虛假。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破壞性、重要性以及突發性等特點,是新聞行業關注的“焦點”和“重點”,記者在面對事件中,要揭開其表面,探索內在本質,對待事件秉承客觀性態度,不能在報道中融入個人情緒和主觀臆斷,更不能為了博取公眾的關注而故意夸大、造假。
突發公共事件具有不可預見性、不確定性等特點,難以通過正常的監測方式進行預測和判斷,構建媒體預警機制,能夠通過整合社會信息,對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進行科學控制。首先,規律性災害預警。在面對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時,新聞媒體要建立長效預警機制,統計每個地區頻發的地質災害,將法律法規、經驗介紹、自救方法、逃生方法、預防措施以及發生征兆等信息呈現給廣大居民,幫助其形成正確的防范意識;其次,非規律性災害預警。這類突發事件沒有規律可以判斷,新聞機構要保持高度敏感性,與當地的氣象部門開展合作,如果預見重大自然災害,新聞機構要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廣大民眾,避免突發事件造成巨大危害;最后,新聞媒體要建立輿論收集系統,通過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技術,對民眾的特殊情緒、敏感事件、重大事件以及網絡輿論進行快速反應和細致分析,及時進行社會預警。
在發生突發公眾事件后,新聞機構需要及時啟動應急報道方案,將真實的新聞信息傳遞給受眾。為了避免在緊急報道中出現“亂”“懵”“忙”等情況,新聞機構需要完善應急報道預案。第一,界定公眾事件的性質和影響范圍,按照事件的發展態勢、緊急程度以及危害程度,對報道資源投入進行優化配置;第二,發生突發事件后,要立即組建報道小組,秉承聯動協調、協同應對、分層負責以及統一領導等原則,發揮后勤人員、編輯人員和記者的特點,確保報道的連續性和持續性;第三,應急報道預案中要涉及后勤保障,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尤其是物質保障和通信保障,要確保在報道中物資充足、通信暢通。
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后,記者需要深入到現場進行報道,將最新、準確、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受眾,但是在現場報道中,記者經常遇到各種問題,例如,隱私保護、政府協調、兒童保護、自身安全防護以及責任承擔等,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對國家、社會、被采訪者以及媒體造成危害。因此,在構建應急機制中,需要強化記者的應急能力。首先,政治培訓,提升記者的素質素養,熟悉政府官員的思維模式、語言體系、言行模式和心理特點,在采訪政府官員中,要合理運用采訪技巧、把握采訪分寸。其次,心理培訓,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給現場人員帶來巨大壓力,記者在現場也會出現害怕或者恐懼等情緒。為了幫助記者在極端現場下依然能夠順利完成采訪任務,則要對其開展心理培訓,掌握緩解心理壓力、減壓、自我防護、心理防御等措施,新聞機構也要聘請專業的心理醫師,定期為記者提供心理咨詢等服務,保護記者的心理健康。最后,專業培訓,通過系統的專業培訓提升記者的專業能力,尤其在面對突發事件中,可以靈活采用各種溝通技巧、采訪技巧與專業人員、政府官員和基層群眾進行溝通,爭取辨別虛假信息,將更多真實的信息提供給受眾。
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中,信息是最為珍貴的資源,信息也是事件應急報道和應急管理的關鍵要素,其包含處理措施、處理情況、事件發展、影響范圍、損失情況、發生原因、事件類別、發生地點以及發生時間等。在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中,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獲取信息,工作人員要通過各種多元化的途徑獲取信息,包括民眾交流、受害者采訪、現場調查等,針對不同突發事件,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其次,處置信息。在完成現場信息獲取后,需要對新聞信息進行二次加工,在加工中要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對和辨別,剔除虛假信息、保留真實信息,編輯人員不能過度地夸大信息,也不能為了產生轟動效果而制造信息;最后,信息溝通。突發公共事件發展態勢較快,在新聞報道中,前方和后方需要保持信息通暢、加強信息溝通,前方記者將最新的信息傳遞給后方,快速進行信息核對和加工,進而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新聞機構要建立健全信息溝通機制,后方要給予前方記者以方向指導和信息支持,避免出現盲目采訪的行為,而前方記者也要將獲取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后方,幫助編輯明確報道方向和版面調整。
新聞機構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中,需要緊急調動各項資源進行報道,對于新聞機構而言,突發公共事件相當于一場“戰役”,只有通過資源整合和組織協調,才能打好這場“戰爭”。因此,新聞機構要注重完善組織指揮機制,面對突發事件報道正確導向、快速反應、準確判斷以及有序推進,將真實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受眾。首先,明確組織構成,面對突發事件需要明確后勤人員、編輯人員、采訪人員以及指揮人員責任,解決需要什么設備、怎么做、誰來做、什么要求等具體問題,每個小組要由具體人員24小時值班,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其次,根據工作實際進行具體分組。例如,根據對象分組,包括民生新聞組、時政新聞組、武警采訪組、電信采訪組、醫院新聞組、政府行為組等,根據職能進行分組,包括后勤組、外聯組、技術組、攝影組、主持人組、編輯組以及決策組等;最后,明確相關人員的崗位責任。例如,總指揮要負責現場采訪的所有工作,對重大決策起到拍板作用;又如,后方編輯要積極與前方記者溝通,明確編輯的方向,負責信息整合和信息加工等工作,通過明確崗位人員責任,可以使所有人員有條不紊地合作配合,共同完成報道工作。
總而言之,突發公共事件與居民生活和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新聞媒體需要及時進行事件還原進行跟蹤報道,建立以及完善應急機制,正確引導社會導向,避免突發事件危害社會穩定,推動我國社會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