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聰波
(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 濟南 250014)
我國政府新聞宣傳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由主流媒體承擔,主流媒體是輿論引導的中堅力量。新形勢下,新媒體以其獨有的優勢影響和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它已經成為了輿論傳播的新平臺。探討輿論引導方面新媒體傳播的特征和對輿論格局變化影響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當前的信息傳播環境中,不僅存在著主流媒體輿論場,主流媒體輿論場以政府官方為代表的,此外,還存在著民間輿論場,它以自媒體傳播為依托,是社會公眾通過微博、微博公眾號、新聞評論等將自己的看法、觀點等表達出來,它可以實時對輿論事件做出反應,輿論聲勢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凝聚并強大起來,民間輿論場就是這樣形成的。傳統的輿論傳播方式因此得以改變,輿論傳播格局也面目一新,尤其是隨著微博、微信、微視等的發展,社會公眾獲得了巨大的話語權,在民間可以匯聚成巨大的輿論旋風。很多社會事件都是通過網民的火眼金睛被發現的,其成為了當前貪污腐敗等問題發現的追蹤器和放大鏡,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一塊表、一張照片都可能會迅速擴散、發酵成社會事件,進而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政府相關部門對此進行關注并回應,因此,網絡具有強大的輿論場威力[1]。
新媒體技術下,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傳播信息,因此,很多事情會被推到公眾面前,形成全民輿論監督的局面。社會公眾通過新媒體可以及時追蹤某個事件的進展情況。新媒體無處不在,公眾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新聞事件的內容,在公眾的心理被正能量新聞凈化的同時,也會有一些負能量的信息影響民眾的主觀意識。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揭露社會真相的同時,也可能侵犯個人隱私,造成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2]。
新媒體環境具有的特點非常多。比如,交互性、開放性和虛擬性等,在該環境下社會公眾可以匿名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相關研究表明,在匿名狀態下,人更容易不受約束,將自我個性和本質展露無遺。在當前的開放式網絡環境下,社會公眾容易出現群體極化現象,用極端化情緒表達非理智性的輿論情緒,因為新媒體缺乏監督,同時傳統媒體的導向性表現不明顯,因此,新媒體網絡上充斥著虛假信息,這些虛假信息容易制造情緒化輿論氛圍,甚至會導致負面輿論影響的出現。政府部門在當前開放的網絡環境下,應首先確保公民的基本表達權,同時也要加大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各類惡意炒作和網絡謠言行為,將輿論監管體系健全起來,確保輿論環境良好,減少民間輿論場負能量的釋放。
當前的新媒體環境具有很強的受眾差異性,表現出了多樣化的價值觀,因此,輿論相應表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也指出要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些講話明確了思想輿論宣傳的重要方針和原則,同時也表明了進行主流思想宣傳的緊迫性。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很多人匿名就可以發表一些不恰當的言論,新媒體因此成為了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充斥著虛假和不實信息。相關統計表明,我國網民中青年網民占比最大,網民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因此,應充分把握好當前網民的心理需求,加強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將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提高上去,弘揚主旋律,加強正能量的宣傳,使主流思想的輿論影響力不斷壯大起來[3]。
所謂的突發事件指的就是具有不可抗拒和無法預料特點的事件,一旦出現了突發事件,社會民眾大都會處于惶恐之中,情緒難以平復,特別是牽涉到公共安全的事件,很容易出現全民網絡圍觀現象。政府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理是否迅速、及時,處理的措施是否得當,這些都是社會民眾所廣泛關注和迫切想知道的。因此,不管是主流媒體還是政府都應該及時掌握事件發展進程,對事實真相進行還原,這是突發事件的處理原則。但是,實際上不管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往往因為技術上、溝通上的問題,滯后性明顯。相較于主流媒體,新媒體具有無與倫比的時效性,通過手機和互聯網平臺,突發事件可以得到快速傳播,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公眾的情緒通過它可以得到迅速平復,它可以從正確的方向引導公眾輿論。傳統觀念認為處理突發事件應在“黃金24小時”內完成,新媒體網絡環境下,這種說法已經完全不適用。基于新媒體的傳播速度,人民網提出了“黃金4小時媒體”的概念,通過新媒體的各種渠道,突發事件在“黃金4小時媒體”內可以迅速完成發酵和爆發,進而成為社會重大輿論事件。當前,官方處理突發事件一般都通過政務微博、微信,這是輿論引導和處理突發事件的“黃金4小時媒體”。通過“黃金4小時媒體”,官方可以正確處理重大突發事件,及時回應公眾質疑,對公眾輿論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引導[4]。
隨著我國會社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和改革背后也會存在一定的社會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公眾的神經時刻被教育醫療、食品藥品安全、房價等問題刺激著。對于新媒體來說,它的傳播方式更接地氣,傳播視角更廣,傳播方式更加自由,它所呈現出的語言環境能夠將社會中的各種沖突和各種矛盾充分體現出來,是我國當前社情民意的集中體現,如果對輿情動態處理不及時的話,可能會威脅到我國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對于社會輿情,新媒體要廣泛征集,并采用合適的應對之策,引導社會輿論向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將社會矛盾消除,將人們的積怨化解,將政府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升上去。新媒體傳播具有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對政府各項法律政策的制定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幫助解決輿情反映出的社會問題。
對于傳統主流媒體來說,它的信源網絡分布非常合理,同時其采編隊伍專業性強,具有十分穩定的傳播渠道,其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因此,它是政府部門進行輿論引導和新聞宣傳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深入挖掘一些社會事件時,其優勢更加明顯。新媒體的發展,使得社會進入了輿論民主時代,社會公眾的表達和自我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他們的參政議政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在這樣的形勢下,應積極對新舊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將新媒體的自主性和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主流媒體可以憑借自身強大的權威性和輿論影響力,對新媒體進行引導,讓其更加理性化。新媒體可以憑借自身豐富的受眾和議程內容,擴充主流媒體的內容,使輿論影響范圍更廣泛。這樣,政府、媒體和公眾間會形成良性互動,整合相互間的優勢,讓輿論導向變得更有影響力,將輿論引導的合力增強。當前,很多主流媒體都開展了與新媒體的合作,比如,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中國網事等,通過互動融合的方式增強自身影響力。在一些重大的社會公共事件發生時,比如,重大自然災害、反貪案件等,主流媒體的及時介入,可以積極引導事件的處理[5]。
綜上所述,新媒體以其獨有的優勢影響和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等,它已經成為了輿論傳播的新平臺、輿論引導的主戰場。因此,探討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積極應對輿論格局變化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已經成為了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探討輿論引導方面新媒體傳播的特征和對政府輿論引導力的影響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