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依蘭·吐爾遜別克,徐愛萍
(1.新疆阿勒泰地區職業技術學校,新疆 阿勒泰 836500;2.武漢大學 計算機學院,武漢 430072)
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要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辦學模式和教育教學模式,為現代化社會培養更多“德技并修”的勞動者。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各地方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性工程,滿足邊遠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中職學校職業教育體系要不斷進行完善,充分發揮中職學校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例如:一個區域有高職院校也有中職學校,中職學校要重點推進產教融合,探索虛擬仿真實訓教育教學應該如何定位;地方中職學校所在區域經濟繁榮、發展迅速,而國企、龍頭企業的缺乏,使得高職院校篩選完合作對象后,輪到中職學校推進產教融合時,合作對象只剩下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在信息技術和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于地方中職學校來說,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合作資源的匱乏和學生能力的不足;二是隨著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實習實訓設備的更新速度加快不能滿足地方中職學校的實訓實驗更新設備的需求,從而導致實訓基地難以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1];三是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數量少,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低;四是地方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在建設時定位普遍不準確,與企業行業的實際需求相脫節,不僅難以滿足企業職工培訓的需求,也難以滿足企業實際生產的需要;五是欠缺引進科技、教育發達地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豐富經驗和優質資源。
對地方職業教育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吳偉[2]在其研究中分析了當前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現狀, 以部分地區職業院校的教師為研究對象, 以深入了解該地區教師教育科研意識與教育能力、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建議。李平[3]等在其文章中針對邊遠地區實驗教學信息化存在教育裝備配備不足、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高、教師基于虛擬仿真實驗的教學設計能力較弱、面向學校和教師的專業技術服務和保障缺失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引入教育發達地區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先進經驗和優質資源,開展中學實驗教學信息化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劉震[4]等在其文章中提出了“雙元制”教育模式,即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職業教育模式,以培養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葛柄含[5]等在其文章中針對邊遠地區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環節存在信息匱乏、溝通不暢、資源不足以及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提出以信息化實踐教學為手段促進學校不斷發展。
文章擬在分析地方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借鑒相關文獻中提出的有益措施,結合在武漢大學進修中學習到的先進方法,對地方職業教育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一些教學改革的建議和方法。
地方中職學校的擴建和擴招促進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然而落后的實訓條件和實訓教育教學現狀,需要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等配合,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職業技能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職業技能、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進入社會之后能熟練掌握本領域的操作技能,勝任本專業崗位,迅速進入角色。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思維,職業人才不僅要有技術技能,更要有一種職業理念和職業素養,這對地方中職學校來說需要因地制宜,創造出符合中職學校實際狀況的多元的合作新模式,才能滿足當前信息技術和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當前,地方中職學校師資緊缺,“工匠”型的指導教師更為稀有。職業教育教師肩負著新時代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中職學校發展的建設者。中職學校只有提升辦學和教育教學質量,有高質量的現代化教育者,才能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當前,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專業優秀人才的力度、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1+X”制度更強調職業技術技能的培養,作為教師個體,應集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于一身,教師在具有全面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又要有較強的崗位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培養高素質的教師,使師資隊伍現代化是目前中職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同時,產業結構的變化對中職學校的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化時代對專業技術人員要求越來越高,職業教育長期積累的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對地方中職學校來說,需要具備一定學歷學術水平和有企業(行業)工作經驗的工程師、技師等師資隊伍。中職學校教師原則上是從具有兩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對具有高級工程師以上職業資格的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為勞動者成長創造良好條件。這為新時代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職業教育要以培養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由行業企業和學校合作完成職業教育。中職學校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從企業(行業)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并確定兼職報酬,吸引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來兼職任教,彌補師資隊伍的不足。兼職教師需兼具扎實的理論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給學生最全面的實踐指導,為中職學校提供更多實踐豐富的教學。將實踐教學應用在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造充分的動手機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更加自信。邀請企業人員參與并指導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完善企業人員對相關行業(專業)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的研究,促進校企雙元育人環境。
地方中職學校需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機制,堅持人才引進來與送出去并舉,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切實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斷改善和優化師資隊伍的結構、質量和數量,以適應新形勢下現代職業教育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為教學改革提供有力保障。由于歷史原因,地方中職學校的高層次人才缺乏,嚴重限制了地方中職學校的快速發展。在地方中職學校教育教學中,區域地方中職學校與全國兄弟中職學校師資隊伍相比,差距十分明顯,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有足夠的人才支撐。首先要堅定引進地方特色人才的決心,人才資源是地方中職學校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尋找最優秀的人永遠是地方政府和中職學校的首要任務。人才既要引得進,同時,也要留得住,所以地方要不斷推出強有力的引才政策,打造越來越好的人才環境,有好的政策和環境,才能讓中職學校有引進高端人才的希望。送出骨干依托“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自治區“天山工匠”“教學名師(能手)”“教學團隊”培養計劃及對口支援院校,讓地方中職學校的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一流建設高校、全國職業教育較突出的知名中高職院校、科研基地或大型企業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教學研究交流,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通過不斷引進來、送出去等措施,給地方中職學校造就了新鮮血液,培養了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實訓、技能競賽、生產服務等方面起到引領作用,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迅速成長,取得了實際性的效果。
我國的職業教育層次體系是由縱向遞進的層次組成的職業教育系統。職業教育系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兩者缺一不可。為滿足職業教育資源和地方中職學校的發展需求,實行集中辦學或合作辦學,鼓勵地方職業教育通過兼并、托管、合作辦學等形式整合辦學資源,提高辦學效益和水平。地方中職學校傳統的學分制度已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因此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須對現有的課程體系與評價制度進行改革。筆者從在武漢大學訪學期間做的調研中發現,高職院校為各個專業制定“3+2”(中職3年,高職2年)分段培養的人培方案及相關課程的課程標準。學分制就是按照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學分,將學生獲得規定的學分作為見習和升學及畢業標準。在武大通過不斷進行反思與總結后,總結出地方中職學校必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按照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并且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學分制和操行分的實施是深化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必須修正傳統教育教學體系。學分制是以“學分+操行分”為單位來衡量學生的學習和行為過程的管理體制,實行以學分制選課為基礎,以選課代替傳統的排課,堅持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加快職業教育數字化,打破學校常規的培養方式,豐富教學形式,提高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和職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熟練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就業率;使教育教學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能力參加技能興趣實訓班,讓學生多學一些課程,使那些實習成績好的學生縮短學習年限,提前到企業崗位見習或報送“3+2”高職院校,提升學生復合型技能水平和創業能力。這樣有利于中職學校充分發揮“1+X”證書制度的優勢,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
地方中職學校應要求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尤其是區域產業方面,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規劃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尤為重要。而中職學校師資隊伍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國家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實踐經驗做了規定,但我國地域遼闊,各區域產業結構不同,對區域職業教育并不具備針對性、可操作性。國內知名的中高職院校對教師的選擇,要求申請者必須具備多年的行業企業工作經驗,只有自己會“做”的教師才能夠把“做”教給學生,才能實現“做中學、做中教”,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地方中職學校要突破傳統的教育教學,為學生提供開放實訓環境,讓學生在實訓實驗室內進行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思維,在實際勞動中增長才智、提升技術技能,從而向企業和社會輸送滿足國家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行業、社會,校企合作經歷單點融入、多元融通,再到深度融合是一個過程,中職學校和企業要不斷實踐探索進行矯正完善,更新迭代持續發展。區域大部分校企合作是單點融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訂單培養”,但“訂單培養”方式單一,根據企業的招聘需求,培養的主體是以學校為主,企業很少或者幾乎不參與培養的過程,基礎理論知識學完后再到企業實踐操作鍛煉。而實踐證明:單一、傳統的兩段式培養模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鏈”與“產教鏈”的融合問題。所以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必須堅持專業與行業(產業)的對接、課程內容與生產崗位技能的對接,在與企業行業合作時打通人才培養、行業應用研究、教師和職工培訓等關鍵環節,在合作的過程中最好能在學校各核心職能要素之間實現連接、集成并形成效應,與企業行業實現多元的鏈接、協同與貫通。而在多元拓展合作的過程中,如果能在各要素之間實現鏈接、并且將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創業孵化等要素融入其中,將會使校企合作增加更豐富的內生能量,實現更大的價值擴展[6]。通過企業的全程參與,學生的學習內容與今后的崗位要求吻合度不斷提升,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同時,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采用CAI課件、多媒體技術、仿真教學軟件和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等教學手段,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推行“1+X”制度,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實現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發展有潛力。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是多重跨界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看,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的改革是每所職業學校辦學和德技并修改革的必然之路[7]。因此,地方中職學校應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完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創新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學校企業深度推進產教融合,才能使地方中職學校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凸顯中職教育辦學特色。
職業技術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而學生的就業質量取決于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中職教育必須堅持培養能適應生產和服務一線崗位的基礎技術性的勞動者,這一目標決定了實踐操作在中職學校教學中的地位。目前,地方中職學校很難給學生企業化的崗位技能鍛煉,擴大地方中職學校實訓基地, 拓展教學空間, 是職業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2019 年 2 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 20 條)[7]中明確了資源共享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求: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充分調動各方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在地方中職學校目前的管理條件下,獨立建設實訓基地難度很大也不現實,所以利用企業的優勢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校企合作的資源共享,彌補實訓設備的更新速度快,校內實訓基地不足。資源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主要是為了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建設共建共享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有利于促進相關利益主體間的合作,促進教育、產業、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同時,給師生提供真實或仿真實的實訓場景。通過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學校時刻了解企業(行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了引領作用,有效推動了地方中職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8-17]。
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師資源、實訓基地一樣,是現代職業教育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信息技術教學已經成為中職教育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是現在也是今后教師教學的重要策略。地方中職學校一般存在硬件支撐不足、實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等問題,使教師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精簡”,甚至放棄。學生學到理論知識,卻又缺少實踐作為支撐,最終導致實踐教學變成空談,隨著網絡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虛擬仿真實驗為實驗教學提供了有效途徑。目前985、211高校甚至很多發達地區的高等職業院校都采用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8],如各高校開設的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整機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多年以來都是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儀將CPU的各個組成部件全部做好,學生只需按書中要求撥動相應開關就能完成實驗,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不利于學生理解內部原理,由于器件的品種、數量擴展困難,學生的設計難以突破實驗箱的限制。因此,驗證性實驗模式存在著局限性,不能給學生提供自主設計的平臺和自由發揮的空間。目前,筆者所在院校的虛擬仿真實驗采用的是EDA技術,利用Modelsim仿真平臺進行開放式的CPU設計,學生可以根據指定指令系統設計指令格式,然后采用Verilog硬件描述語言設計指令存儲器、寄存器、運算器、數據存儲器等基本部件,最后將各部件連成整機,通過模擬仿真來直觀地觀察實驗結果。
其中運算器模塊編寫舉例如下:
`include “ctrl_encode_defv”
module Alu(AluResult,Zero,DataIn1,DataIn2,AluCtrl,Sa);
input [31:0]DataIn1;
input [31:0]DataIn2;
input [4:0] Sa;
input [4:0] AluCtrl;
output reg[31:0] AluResult;
output reg Zero;
initial
begin
Zero = 0;
AluResult = 0;
end
always@(DataIn1 or DataIn2 or AluCtrl)
begin
case (AluCtrl )
`ALUOp_ADDU: AluResult = DataIn1 + DataIn2;
`ALUOp_SUBU: AluResult = DataIn1 - DataIn2;
`ALUOp_ADD: AluResult = DataIn1 + DataIn2;
`ALUOp_SUB: AluResult = DataIn1 - DataIn2;
`ALUOp_OR: AluResult = DataIn1 | DataIn2;
`ALUOp_EQL: AluResult = DataIn1 - DataIn2;
`ALUOp_SLL: AluResult = DataIn2 << Sa;
`ALUOp_SRL: AluResult = DataIn2 >> Sa;
`ALUOp_SLT: AluResult = ((DataIn1+32′ h7fffffff) < (DataIn2+32′ h7fffffff))? 1:0;
default:;
endcase
if(AluResult == 0)
Zero = 1;
else
Zero = 0;
end
endmodule
其模塊也都是用這樣的硬件描述語言編寫,然后在仿真平臺上運行,寄存器中的數據在窗口隨著每條指令的執行動態變化。仿真結果真實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創新實驗教學方式,增強了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該教學方式若引入到中職教學的各個可實現課程中,既可解決實踐教學資源匱乏問題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為一可嘗試的教學模式。
現代職業教育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常態化、建設技能型社會、提升技能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對中職學校發展的新要求給地方中職學校產教融合工作帶來了新挑戰。職業教育教師能力標準的設定關系到中職教學質量、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構建必須統一協調。職業教育如何培養更多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及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地方中職學校發展的重點課題[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