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武
廣東八維律師事務所,廣東 惠州 516000
融資租賃合同能夠確定具體法律關系,與合同最終歸類問題之間聯系比較緊密,能夠使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有關的立法規定獲得理論依據。在法律性質不同的情況下,處理相關問題時結果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針對這一合同具法律性質展開梳理十分必要[1]。
對于融資租賃合同來講,其實質上為分期付款買賣合同,這主要是由于合同中承租人與出租人能夠對租賃期滿后物品的歸屬進行約定,出租人需結合承租人具體要求將租賃物購入[2]。對于出租人來講,其主要目的在于承租人在融資時的利潤,并不是獲得租賃物相關所有權。多數情況下,承租人能夠在租賃期滿以后擁有租賃物的基本權利[3]。在雙方存在約定的情況下,租賃物在租賃期滿以后歸承租人,這和分期付款過程中,買賣人將最后一次款項付清以后所有權的歸屬情況存在類似性。對于融資租賃合同來講,出租人交付給承租人租賃物以后,承租人需承擔產生的風險;對于出租人來講,僅能擔保租賃對象利益,具有租賃物所有權的主要目的在于擔保承租人債權,這實際上與分期付款的買受人需承擔標的物產生的風險具有一致性。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融資租賃合同法律性質上具有分期付款的特點。同時合同和分期付款之間也存在細微區別,融資租賃合同中存在第三方關系,也就是合同參與人為承租人、出租人以及供貨人。分期付款中,其主體仍然是出賣人和買受人兩方。同時在融資租賃進行交易時,客體主要為實物質,在分期付款中,標的物為金錢。并且二者在計算利息和計算租金時也會有所不同。對于融資租賃來講,計算時主要包括融資利息、設備價款、銀行費用這幾方面,也包括成本回收和手續保險,分期付款則單純體現出了價金返還。
就租賃契約理論來講,可以將其劃分為典型性與非典型性。就典型性來講,主要是融資租賃方面的合同將物的使用作為主要目的,物的本身并不是目的[4]。其在租金上并不是物的對象,而是體現出了物的使用對價,買賣合同的差異為具有所有權的買賣當中,買主在法律地位中屬于存在物權期待的所有者。融資租賃當中,對于承租人來講,并不能支配物權,僅僅會涉及利用債權法權利。典型契約說將融資租賃中蘊含的本質要素,也就是融資技能進行了抹殺,在此情況下,一些學者便對其進行了匹配,進而出現了非典型性租賃契約說[5]。在這一學說中,較為注重契約中存在的特別內容,針對融資租賃中的契約融資相關技能進行了重點強調,指出融資租賃并不是單純進行租賃,在此情況下,可以將其解釋成非典型性租賃以及特殊租賃。1996年,法國對融資租賃進行了定義,租賃契約也因此受到了影響,較多學者比較贊同租賃契約說。
部分學者認為融資租賃合同具有與典型契約不同的獨特特征,不能將其歸于典型契約。在此情況下,融資租賃合同就可以被解釋為獨立契約。對于獨立契約來講,是在傳統租賃模式實施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全新獨立性交易方式。當前典型性契約并不能將融資租賃的特點涵蓋其中,它屬于一種獨立于典型契約之外的契約,也就是無名契約[6]。融資租賃既不是分期付款形式,也不是債權擔保形式,而是一種三邊交易,多數學者認為融資租賃屬于一種獨立性新型契約,此種觀點在國際上也受到了認可[7]。我國在《民法典》當中采用了獨立契約說,并對此種契約類型展開了專項規定,針對融資租賃合同和融資租賃交易進行了區分,融資租賃交易中,買賣合同排除在外,使用《民法典》中相關規定確定買賣合同內容,但是進行融資租賃交易時,租賃行為和買賣行為之間的聯系比較密切,基于買賣合同當中的規則對買賣行為進行調整難以系統梳理當事人在權利和義務方面的關系。對于獨立契約說來講,在理論界獲得了比較廣泛的認可,但是僅在意義上單純將融資租賃契約和現代性典型性契約進行了區別,難以使融資租賃中涉及的特殊法律關系獲得理論依據。
對于融資租賃來講,其實質上為動產擔保交易,理論依據主要表現在這幾方面:首先,在美國,其商法典中將動產擔保交易名稱、形式上的差異廢除,對租賃意圖進行了明確規定,指出其主要為擔保使用,就擔保利益來講,主要為意圖提供擔保,在此情況下,在對融資租賃法律合同性質進行確定時,可以將其視為動產擔保交易。其次,對于融資租賃交易來講,其具有和動產擔保一致的融資功能,對于債務人來講,能夠基于此種方式獲得融資[8]。就其擔保功能來講,債務人具有標的物擔保權益,能向債務人融資。就使用功能來講,債務人不需要交付給債權人標的物,對標的物具有使用權。
但是動產擔保交易存在一定缺陷與問題:首先,在19世紀后期,出現了動產租賃和偽裝性分期付款租賃幾種租賃形式,目的為獲得擔保債權,也就是將擔保作為主要目的租賃。在20世紀中期,出現了將固定資產折舊規避作為主要目的的租賃。就融資租賃來講,存在動產擔保交易中并不具備的節稅功能以及加速折舊情形。其次,在動產擔保交易中,核心內容將融資籌措動產自身視為進行融資時的擔保,擔保債權在清償以后,承租人獲得所有權,但是融資租賃從實際上講并不是如此,在法律形式上二者之間存在的差別比較大。再次,對于融資租賃來講,基于功能對其進行分析,將其定位成動產擔保交易從法律層面來講難以行得通,這主要是由于動產擔保從原則上來講需實現轉移占有,并且債務人需提供財務,以及運用其他形式使債務獲得保證,不是將債權人財產作為債務保證。最后,基于法律外觀進行分析,融資租賃交易和動產交易在一些地方比較相似,但是從其實質上來講,融資租賃屬于交易的一種類型,并不屬于擔保制度。
在對法律制度具體性質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先了解法律制度相關基石,基石便是法律關系。對于法律關系來講,其主要建立在統一目的的基礎上,將各種權利、各種義務以及拘束結合在一起,這些方面在規范結構與規范屬性上會有所不同。一方面會體現出各種權利,另一方面也會將法律負擔體現出來。針對融資租賃合同具體法律關系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需針對交易當中涉及的所有權關系以及債權關系進行清晰把握,這兩種關系與一些典型合同中體現出的關系特點有所不同。民法傳統理論當中,原合同法主要將債權和所有權作為主要基石,財產能夠實現動態與靜態之間的有效轉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融資租賃屬于全新經濟運行方式,其在法律關系方面較為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模式下的債權關系理論以及所有權方面的關系理論獲得了新的內涵。對于融資租賃合同來講,其主要是在此基礎上融入了具有金融性質的民事合同。
基于金融租賃交易中涉及的租賃物所有權進行分析,所有權屬于法律范圍內部確定的人們在物上面具有的收益權利、使用權利以及處分權利,所有權體現出了比較明顯的彈性。對于所有權人來講,可以將自身具有的所有權進行分離,再將權利授予他人,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將所有權自主性以及完整性體現出來,所有權在分離情況下,主要通過他人物權方式呈現,物權在期限性方面與所有權有所不同,所有權具有無期限性,但是物權在一定時間內便會消失。在物權消失情況下,所有權便會恢復到原本狀態,這也就是所有權在彈力性上的體現。
近幾年,所有權在觀念上發生了變化,所有權人由原本重視所有權中體現出的價值逐漸向所有權中體現出的交換價值轉變,將資本增值作為其主要目標。當前所有權在實現時呈現出多元性發展狀態,對于所有權人來講,不僅自己能夠行使權利,也可以通過管理經營權和占有權將權利轉給他人。租賃關系當中,所有權人需將財產使用權和占有權向承租人轉讓。由此可見,融資租賃合同當中法律關系得以實現的基礎為所有權的分離,其中所指所有權并不屬于一般租賃中涉及的所有權。
一般租賃中,出租人客觀擁有自身財產,也就是出租人在正式出租時對財產具有直接占有權。實施融資租賃過程中,出租人在事前并不具備租賃物,交易實施時,出租人不會選擇出賣人和租賃物,也不會直接使用或者是接受租賃物。對于出租人來講,一直沒有獲得租賃物占有權,對于出租人來講,對財產的擁有并不具備客觀性。但是對于出租人來講,針對租賃物支付了相應的價格,從法律角度來講,其屬于租賃物所有人。所有權的獲取主要是將租賃物作為主要媒介,出租人獲得所有權主要是建立在承租人請求權基礎上,也就是出租人對于租賃物具有信用所有權,這主要是將信用作為主要基礎,將資金融通作為主要目的。基于債權關系進行分析,融資租賃中,承租人與出租人二者債權關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9]
在我國實施的《民法典》中,會將總則中與民事法律關系相關的問題抽出來,結合民事法律關系中涉及的三要素展開概括規定,分則中,民事法律關系會劃分為類型化與具體化,針對當事人權利和義務關系進行了規定。各國民法中,契約一般會劃分為租賃、買賣以及贈與等,類型標準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契約中蘊含的法律性質體現出來。在《民法典》中,會在認清契約具體法律性質情況下對當事人實際權利和義務進行配置。在《民法典》合同編當中,針對債權關系與債務關系進行了規范,契約在法律性質方面不同,其具有的債務關系與債權關系就會有所不同。在融資租賃合同中,如果將法律性質定義為金融信用租賃方面的契約,其在法律性質方面決定了合同法律關系當中當事人在權利和義務上的特點。對于融資租賃合同來講,從其金融性角度進行分析,決定了租賃交易在實施時出租人在角色上為獨立性融資人,主要義務為將融資租賃物向承租人提供,進而獲得租金和利潤,并不存在更多義務。這主要是因為出租人進行融資租賃之前沒有租賃物,僅擁有資金,資金會通過物化形式形成租賃物,在此過程中,需在第三方手中購買租賃物,進而實現通過融資獲得利潤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進行融資租賃需第三方參與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將融資租賃這一交易模式在實施時的特殊性體現了出來。這一理論在運用過程中,能夠防止出現忽視融資租賃當中融資性質的問題,也能對出租人存在質量瑕疵情況下需履行的擔保責任進行解釋。對于承租人來講,其具有自主選擇租賃物以及出賣人的權利。在租賃期滿以后可以續租、退租或者是留購,也能對租賃物進行轉讓,但是這種權利比較有限。
總之,對于融資租賃合同來講,其屬于新型合同,也是全新集資和融資的方式,可以將貿易、融資物集合在一起。針對其法律性質進行詳細探究,能夠進一步明確合同中當事人具體的權利與義務,也能為融資租賃在出現糾紛案件時的審判提供一定參考,促進融資租賃這一行業獲得更好發展,也能使相關法律關系獲得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