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禹霖
遼寧開宇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014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鼓勵自主創業的政策,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隨著技術的革新,安全環保要求日益深入,供給側發生了結構性的改革,企業競爭日益嚴峻,一些技術低、效率低的企業不再適應發展要求,甚至導致破產,最后通過破產清算退出市場。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破產法》要為企業提供確定性指引,最大限度地保護勞動債權,這也是各級政府都關注的社會問題。企業破產大多是因為資金不足,因此,在破產清算中,經常存在資不抵債和無產可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配剩余財產關系到一系列債權主體的利益[1]。從保障弱勢勞動者的權益方面考慮,勞動債權應該優先受償,但是,無限制的勞動債權優先受償,會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合理對勞動債權進行保護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本文闡述勞動債權的概念、優先權性質,分析了企業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的現狀和問題,對于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保護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
勞動債權是在2004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草案)》中提出的,勞動債權是由于公司破產產生的與勞動關系有關的債權,主要包括企業欠下的工資、保險、經濟補償金以及相關的待遇。勞動債權具有以下特征:1.取向具有多樣性,主要表現在勞動債權包含勞動者的工資和企業欠繳的社會保險,前者是勞動者生存權的體現,后者是社會整體利益的體現;2.內容具有豐富性,勞動債權同時包含了私債和公債;3.存在具有時間性,在時間上,勞動債權必須是破產宣告前發生的;4.具有程序性,勞動債權必須通過法定程序實現[2]。
勞動債權的優先權不僅僅局限于我國,在世界各國都有體現,這主要是因為勞動債權是勞動者生存權的體現,生存權是人權的體現,是人的生存之本,勞動者只有在生存權得到滿足后,才能行使其他權利。勞動債權的享有者是弱勢群體,其所在的企業破產后,他們面臨失去生活來源的危機,因此,《破產法》對勞動債權進行充分考慮后,決定給予其優先特權。勞動債權是一種特殊債權,是在勞動創造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是一種人身屬性,不能被替代。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財富,企業的所有財務都離不開勞動者的付出,因此,勞動債權理應優先受償[3]。
1804年,法國最先確立了工資優先制度,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認可,我國也將工資優先作為法定優先,在《民法典》中,規定了承包人法定優先權,勞動債權的優先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對此,企業破產清算中的勞動債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勞動債權的享有者不僅僅是與企業建立了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而應該是所有為企業付出勞動的勞動者,包括勞動關系、勞務關系、學徒關系、幫工關系、實習關系等不同形式的用工,例如在建筑領域,就有“合同無效,有效處理”的原則。由此可見,擴展性理解勞動債權是符合我國現實和世界立法的趨勢的。
2.勞動債權包含與勞動者生存相關的所有報酬,《破產法》中規定勞動債權應包含工資、保險、補償金等,也有學者認為勞動債權的范圍還應擴展到改善職工的各項福利。但是筆者認為,勞動債權不應無限擴展,那樣不利于其他債權人的利益。
3.勞動債權既是私法保護也是公法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權是由多種權利構成的,主要包含工作權、報酬福利權以及其他子權利,這些權利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勞動權,基于對弱者的考慮,我國很多法律都將勞動債權列入了保護范圍,《憲法》《勞動合同法》《行政處罰法》《刑法修正案(八)》都規定了對勞動債權的保護內容,對此,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的優先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破產法》中明確了企業破產后債務清償的順序,依次是工資、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欠繳的保險、補償金、稅款和普通破產債權,如果企業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則需要按比例分配。在我國,破產的企業大多數都是資不抵債,勞動者的工資和保險大多都處于拖欠狀態,企業宣布破產后,勞動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希望政府能夠維護其合法權益,在實際處理過程中,破產企業的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的債務,甚至沒有資金清償勞動債權,這種情況經常會造成勞動者的恐慌和不安定,給社會帶來難題。破產企業在清算過程中,由于資金的不足導致存在很多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就是勞動債權和擔保物權的矛盾,《破產法》修訂前,規定勞動債權是優先于擔保物權的,但是其修訂后,勞動債權已不能優先于擔保物權,給勞動債權的優先造成了困惑[4]。
1.破產清算各步驟對于勞動債權的保護
在申請階段,企業向法院遞交破產申請,同時向人民法院遞交公司的各種情況表,尤其是勞動者工資支付情況、保險繳納情況和對勞動者的安置情況,對于破產企業來說,安置勞動者的方案都是終止勞動合同,這就涉及補償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不合理都會造成勞動者的矛盾沖突。在債權申報階段,勞動債權是不用申報的,只需企業列出清單并公示,在公示期間,如果勞動者對清單有異議,可以提出更正。在債權人會議階段,職工和工會代表必須參加債權人會議,并對有關事項發表意見。在清償階段,《破產法》規定了企業破產后的受償順序,在這一順序中,勞動債權是享有優先政策的,它排在破產費用和公益債務之后,國家稅收之前。
2.現行法律對勞動債權的保護范圍
《破產法》規定了企業破產后債務清償的順序,并將關于勞動者相關利益的債務列入了勞動債權。明確了勞動債權的保護范圍,它是處于破產費用和公益債務之后,國家稅收之前的,破產費用包含律師費、財產管理人工費、破產清算和分配所需的人力費,共益債務是指企業申請破產后,為了共同利益和程序的順利進行而產生的費用,這些費用都是即時發生即時支付的。這些費用付清后,就結算勞動債務,這里主要指勞動者的工資、保險和補償金,勞動者的工資包含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加班工資、獎金、補貼等,但是不包含福利性補助。其次,就是補繳欠下的社會保險,包含“五險”。
在企業破產后,勞動者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在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面臨很多困難,在利益面前,很多企業選擇放下誠信,逃避困難,這時就會對勞動債權構成威脅,因此,在企業破產清算中,要預防并避免“空轉式”破產清算。在目前關于企業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的保護上,還存在下列問題[5]。
1.程序啟動機制單一,勞動債權保護不及時
《破產法》規定,債權人或債務人都有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清算的權利,但是,債權人或債務人并不是對企業經營狀況最敏感的一方,勞動者才是最敏感的,如果破產清算程序不能將他們列為主體,可能造成失去破產保護的最佳時間,不利于企業的起死回生,也不利于實現勞動債權。因此,如果不能在法律上賦予勞動者申請啟動破產程序的權利,就可能造成勞動債權保護不及時的問題。
2.程序審判流程繁瑣,勞動債權保護不高效
企業的破產清算屬于民事訴訟,但是,它卻不同于普通的民事訴訟,與普通的民事訴訟相比,破產清算沒有具體的審理期限,其審理過程可能長達兩三年,并且,《破產法》對破產程序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設定,反而造成了案件會被拖延,使破產案件被無限延期。破產清算時間的延長會造成破產費用增多,實現勞動債權就越困難,造成勞動債權保護效率不高。
3.程序銜接機制殘缺,勞動債權保護不周延
實現勞動債權既屬于破產清算程序,也不屬于破產清算程序,也就是說,破產清算程序只是實現勞動債權的一個開端,但是,在目前的司法審判過程中,破產清算程序的結束也意味著勞動債權的結束,這就導致在清算過程中沒有實現勞動債權的部分失去了保護途徑,盡管我國針對這一問題修改了《社會保險法》,但是還是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這種程序銜接機制的殘缺,導致勞動債權保護不周延,使勞動債權的實現變得困難。
4.程序清償序位機械,勞動債權保護不科學
我國的《破產法》在勞動債權和擔保物權之間一直存在矛盾,傳統的民法觀念認為物權優先于債權,但是,擔保物權包含抵押權和留置權,抵押權與留置權本身就是矛盾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機械地按部就班地進行清償序位,對于勞動債權的保護是不利的,也是不科學的。
勞動債權的優先不是萬能的,它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我們仍需研究如何保護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的實現。勞動債權的實現需要各項法律的支持,《破產法》的頒布對勞動債權的優先保護是有利的,切實維護了勞動群體的利益,但是,在具體的案件中,仍遇到了很多問題,例如債權難以回收、清算時間長、權利行使矛盾等,對此,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解決遇到的問題。最好是能夠減少破產清算過程中的破產費用,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妥善處理案件中的矛盾。
目前,我國對于企業破產清算的程序比較繁瑣,造成了清算效率低下。在破產清算過程中,同時涉及涉訴問題和非訴問題的處理,再加上大量債權人會議的召開,減慢了案件的處理速度。要想提高效率,就要轉變程序至上的觀念,對于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將債務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清算處理過程中,要將清算過程簡化,調動破產企業管理人的積極性,將權力下放,這樣就可以減輕法院的壓力,提高案件的效率。為了提高效率,還要改革司法體制,從根本上推動破產審判業務向專業化發展,并將案件的程序簡化。
由于程序銜接機制殘缺,勞動債權保護不周延,對此,我們可以試圖建立破產欠薪保障基金,這樣就能在破產清算程序完成后,保證還有一部分資產進行勞動債務的清還,實現與破產清算程序的有機對接。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已經實施了這種方法。在我國企業為職工繳納的“五險”中,有一項是失業保險,我們要挖掘出如何利用這一保險實現補償勞動者工資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將社保基金產生的收益劃入破產欠薪保障基金,那么就能給勞動債權的實現帶來保障。
在企業破產清算償還時,勞動債權和擔保物權經常出現矛盾沖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出不同的方案,如果按照正常法律規定的償還順序,企業資不抵債,但是按照正常的償還順序可以實現勞動債權,則按照正常的順序即可;如果勞動債權是企業破產前特定時間形成的,則以3個月為宜,這樣就不會損害擔保物權優先的規定;如果根據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仍不能達到償還,則可以考慮勞動債權優先于擔保物權。如果補償金、其他工資債權、保險費用等也無法達到償還,也可以考慮勞動債權優先于擔保物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盡量完善法律制度、方式方法,來確保企業破產清算過程中勞動債權的保護問題,這是《破產法》中明確規定的保障勞動者權利的要求,也是法律義務和政治義務,我們要做的是針對案件處理中的特殊問題,尋求方法,展開多方面的工作,維護勞動者的權益。
勞動債權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草案)》中提出的,勞動債權是由于公司破產產生的與勞動關系有關的債權,主要包括企業欠下的工資、保險、經濟補償金以及相關的待遇。勞動債權的享有者是弱勢群體,其所在的企業破產后,他們面臨失去生活來源的危機,因此,《破產法》對勞動債權進行充分考慮后,決定給予其優先特權。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破產企業常常資不抵債,導致勞動債權的實現出現了困難,對此,本文意欲管窺企業破產清算中對勞動債權的保護問題,首先對勞動債權進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企業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的現狀和問題,最后對于破產清算中勞動債權保護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