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璐
遼寧開宇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014
我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的發展戰略,大力推廣清除“僵尸企業”政策,國內各地區掀起一波企業重組并購的浪潮[1]。其中,很多企業重組都是通過破產重組方法來完成,通過國家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中相關法律法規來對債務進行剝離和重組資產,使企業獲得新生。企業破產重整一方面能夠幫助企業通過《破產法》中相關法律法規對債務人的債權債務關系能夠迅速、強制性、規范性地做出理清和了斷,重新配置債務人的優質資源,幫助債務人快速擺脫瀕臨倒閉的困境,以便其重新獲得參加市場競爭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因為《破產法》的強制性和機械性,破產債權人中尤其是破產重整企業勞動者的權益極易遭受傷害,特別是破產重整工作程序可能會疏漏對于勞動者勞動權益的保護,使破產重整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權益遭受嚴重損害[2]。上述行為已經嚴重違背了我國《破產法》的立法初心和企業破產重整的目標,所造成的一系列社會負面效應較大[3]。所以,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國內現行的企業破產重整制度、勞動法律法規,以利于構建更加全面系統的勞動者勞動權益保護制度[4]。
企業是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社會工作分工越來越明晰形成的產物,獨立自主經營、自主盈虧,為社會提供特定服務和產品,以獲得經濟利益。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是較為重要的市場主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競爭、交流融合,企業本質已經發生了新外延,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性經濟組織。企業和企業之間加強交流、溝通及合作才能生產與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與產品,達到雙贏目標,而隨著全球經濟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內企業也從開始時在國內互相合作發展到同國外企業互相合作。企業已經逐步轉變成為全球性經濟組織[5]。
破產出自意大利名詞“bankrupt”,其中“bank”意思為“坐凳”,“abrupt”的意思為“摔爛”。早期意大利商人擺攤從事交易時,會將一把坐凳放置在其攤位上,當商人經營失敗,債臺高筑時,債權人則通常會將其坐凳摔爛,表示該商人經營失敗。“bankrupt”延伸到現代意義上即指破產,是指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及后續發生的一系列連鎖償還債權人過程的法律程序。市場經濟就是經濟競爭,為保證社會經濟平穩就必須對市場經營環境進行優化,達到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目的,部分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退出是合乎常理的,而且企業破產重整在市場競爭下屬于常見情況[6]。
現階段國內企業破產重整案件高發,企業在申請破產重整前,大多數是已經負債累累、經營困難,而且存在長期拖欠勞動者保險、勞動報酬等情況。所以,法院在審理這些企業破產案件時,很多破產重整企業的勞動者都希望能夠將職工債權優先受償,使其自身利益能最大化。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企業宣告破產后,要首先對破產費用、共益債務進行解決,企業勞動者的職工債權則是第三順位。順序要高于其他債權人,但是這并不能保證破產重整企業勞動者的職工債權在企業破產重整程序中被有效清償。因為在大多數的司法實踐活動中,很多企業在處理完破產管理費用、共益債務之后對于員工債務已無法償還。此外,因為法律法規滯后性原因的影響,針對現實當中不斷出現的相關問題,現行法律法規已經很難充分滿足各方面的相關要求,因此必須不斷進行完善與更新[7]。
根據我國《破產法》中相關規定,勞動者的職業債權并不能提前清償和隨時清償,而是要從破產企業或破產人無擔保財產與足額清償擔保物權后余下的財產和在支付完破產費用與共同債務后的剩余款項中進行清償。從法律實踐活動層面分析,企業破產重整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有諸多問題存在,這是因為破產重整企業能夠變現或者容易變現的財產基本都有擔保債權,而擔保債權之外的相關債權情況并不是很樂觀。所以,勞動者債權內容在企業破產重整過程中經常會引發一系列問題,無法有效且及時地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益。鑒于此,關于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中,針對以上問題,要認真思考是否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職工債權內容,從而保證勞動者的勞動權益[8-9]。
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將會對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權益造成直接影響,所以保證部分企業勞動者參加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很有必要。但是從法律實務活動方面來看企業勞動者對企業破產重整決策工作的影響及參與程度都極低。現實情況中,大多數企業破產重整工作中,是不允許企業勞動者參加債權人會議的,所以勞動者無法表達自己的訴求,對于法院的裁定無法及時得知,對于會議結果也無法及時提出干預申請,總體來講就是破產重整企業的勞動者缺乏直接有效反饋自己意見的渠道。這種面臨四面圍堵的尷尬情形,同時也是導致破產重整企業同企業勞動者發生矛盾的直接原因,直接導致勞動者可能會暴力維權、游行示威、前往司法部門上訪等問題發生,對社會安全穩定造成嚴重影響[10]。因此,必須切實解決破產重整企業勞動者參與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參與程度低的問題,對企業破產重整制度進行改善和優化。而工會作為企業勞動者訴求和意愿的代表,參加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可有效保證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在企業破產重整工作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對工會代表參加會議情況做出諸多規定和細化,例如工會代表人數、比例、代表表決權等,從實際情況中可以發現,企業工會即便參加企業的破產重整工作也是過于形式化,其應該起的作用并未達到有效發揮[11]。
我國《破產法》中有明確規定,破產重整企業需第一順位(優先)支付企業勞動者的薪資報酬、醫療保險費用等相關債權。而第二順位是破產重整企業所欠的稅款、尚未繳納的相關社會保險費用,不可以隨意清償。因為企業破產重整程序的開始之初,該破產重整企業收支已經由特定破產重整管理人所負責,因為企業破產重整程序較為繁瑣且冗雜的原因,所以無法預計其所需時間,因此只有等待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完畢后才能夠收到應有欠款。而企業破產重整工作過程中,企業勞動者已經處于失業狀態,較長的破產重整清算期、清償款無法及時到賬等現象對勞動者的正常生活都會造成威脅,當中部分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之后,可能會直接影響到當地社會穩定[12]。
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的發展和興衰會造成直接影響,簡單講就是企業破產重整同企業管理者管理工作有著直接關系,所以企業管理者對于企業勞動者勞動債權負有連帶責任[13]。但是,國內現行的《破產法》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在各項法律法規中也沒有提及企業管理者對于企業勞動者勞動債權負有連帶責任的內容。正是該缺漏,使企業破產重整工作中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在某些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中有的企業管理者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中飽私囊或攜款潛逃,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對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權益造成嚴重危害。所以,通過法律法規去明確企業管理者對于企業勞動者勞動債權的連帶責任,如此不僅利于規范企業管理者管理工作行為,還能督促其謹慎經營企業,利于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同時還要保證勞動者勞動債權清償能夠及時實施,使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得到維護。
當前,國內現行的《破產法》中只對破產重整企業職工的債權清償順序做出了規定,但是對于其優先權卻無相關正式規定,這是導致勞動者勞動權無法得到有力保障的基礎原因。所以,相關立法對勞動者勞動債權等問題要更進一步明確,涵蓋勞動者勞動債權優先權的地位和范圍。在此基礎上,《破產法》可完善相關規定:許可部分職工債權可優先于擔保債權進行清償,而且其余部分可根據企業破產重整工作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制定;對勞動者勞動債權產生時間、數額進行限定,有利于其他債權人權益得到平衡。勞動者勞動債權優先保護時間或者數額如果模糊,就會導致勞動債權無法得到實質性清償。所以,要對企業破產重整工作實際情況、當前勞動者工作水平標準、破產重整企業的清償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慮,制定具體時間和數額,還可以立法形式對其時間和數額進行限定,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債權能夠優先受償。
相關法律法規要明確指出破產重整企業的勞動者能夠知悉本企業的相關信息,人民法院要在該基礎上明確自己對于傳播企業破產重整信息的主體作用,使該企業勞動者盡可能高效及時地獲取相關信息。另外,破產重整企業要對相關信息進行公開,可通過網絡發布、職工會議等方式進行告知。另外,立法要明確支持破產重整企業勞動者對企業破產重整工作進行監督。勞動者監督可保證企業管理者能夠科學清算企業資產和分配工作;還能對工會參與工作進行監督,督促其行使自己正當權利。
建立并健全勞動者的勞動債權保險,企業投入一部分資金、職工工資中投入部分資金,根據比例核算后為每名勞動者投保,避免企業破產重整時損傷到勞動者利益。在企業破產重整時,勞動者可申請各自的勞動者債權保險,從而得到有效受償。
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破產重整工作中要積極應對,在因個人行為、職能問題對企業勞動者勞動債權清償造成影響時,需要積極去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企業管理者還要將勞動者的勞動債權清償信息及時公布,如果因其工作敷衍了事導致的額外損失或者清償不及時,管理者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均要共同承擔相關責任。做到相互制衡,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和勞動者勞動債權關系的保障,使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勞動者基數巨大,如果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將會嚴重影響到國家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解決好破產重整與清算中勞動者權益保護工作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度與完善,改進現行保障制度,使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在破產重整與清算中得到最有力保障,利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良好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