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振芳
福建牛京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12
民商法涵蓋了有關民法與商法的系列部門法律法規,民商法能夠在法律范圍內保護民商行為活動,對部分違約、侵權行為造成的各類損失采取補救或賠償措施[1]。民事法律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對于連帶責任的定義從本質上說是作為救濟、補償的一種方式,以此為基準進一步擴大案件當事主體責任,從而有效維護債權人的個人權益[2]。但在我國如今社會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目前民商法中連帶責任整體上表現出不成熟的發展態勢,由于缺乏科學指導我國至今未能有一部可以完全解決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法律,這對完善我國民商法有著諸多阻礙。
在現行《民法典》中有24項條文規定涉及連帶責任,此類案件一般會涉及兩個及以上責任人[3]。一旦權益人的自身權益受損,有關責任人需要承擔連帶多重責任。根據條例規定,對本案件中對其他權利人權益造成侵害的情況,除需要當事人承擔自身法律義務外,還要承擔部分隱含條款額外責任,當事人需要承擔共同責任和多重責任。我國最早出現連帶責任是在商鞅變法時期,當時提出了“連坐”制度,因為案件涉及財產糾紛與刑事犯罪,因此有十分明顯的連帶責任屬性。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各行業發展逐步完善,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連帶責任問題更加明顯,于是在實務中逐漸通過對自身進行彈性調整來適應法律要求。對連帶責任從字面意思分析,重點在與“連”“帶”,就是說合同存在的過錯方,需要如同“連接帶子一樣”向不存在過錯的經濟受損方,共同承擔相應責任[4]。
連帶責任的特征之一是連帶責任的責任主體數量會在兩個及以上,這些責任主體存在密切關聯,需要共同承擔事件所造成的共同債務等責任,這樣的關系下反映出連帶責任各主體之間的彼此關聯與影響。特征之二就是連帶責任作為十分嚴謹的民事法律責任,在落實連帶責任中,不僅要經過法律條例明文規定,還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5]。在案件責任人自身權益受到民商法連帶責任侵害后,可以運用法律規定進行維權,避免外界因素侵害自身權益。
自古至今連帶責任在民商事責任的應用中就扮演著關鍵角色,傳統的連帶責任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產生了違法行為,也就是產生了連帶責任,從自身出發可以理解為產生了違反商業民事法律的行為,使其無法順應正常的發展趨勢;二是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損害事實,這不僅損害了債權人的個人權益,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責任人造成傷害;三是因為連帶責任所致后果,必然和案件之間存在因果關聯,那么前期實踐行為的違法性,就代表了后期要承擔連帶責任的后果;四是主觀過錯。根據上述構成要素,在社會經濟水平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進一步補充了民商法的連帶責任[6]。責任認定的關鍵在于確定連帶責任的當事人數量,通常要控制當事人在兩個及以上,才可以對所要承擔的連帶責任和義務進行判決,讓每位責任人均可以負責被侵害主體的債務償還工作,連帶責任人之間也彼此存在責任關聯。除上述情況之外出現的連帶責任,還需要在債務關系基礎上,責任人和債權人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有著嚴謹且單純的債務關系,對于民事法律規定中的普通客體,有種類物與特定物之分,其中特定物代表特指物有著無法代替性。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責任人之間形成愈發密切的經濟關系,就當事人主體責任標準來講,當事人不僅需要明確本身所要承擔的職責,還要承擔一些特定狀況下的連帶職責。但是民商法連帶責任在具體實踐中,并未明確劃分多重責任、連帶責任的主次差別,在對案件法律審判中,需要配備專業法務人員對各方主體責任進行分析認證。而在如今經濟糾紛案件頻發,案件復雜度逐漸加深,往往無法準確地判斷共同侵權人的糾紛,因此無法斷定侵權行為主體的責任[7]。
以現行法律規定為依據,非侵權者不應承擔任何責任,雖然在目前法律實踐視角,確定連帶責任的規定尚在合理范圍,可以將侵權者在原告提供案件相關證據的基礎上進行追責,但是在侵權責任與清償義務的涵蓋范圍內,并不能夠成功起訴全部的侵權者。這樣的話就代表法律未能在訴訟案件的侵權人與未提訴訟的侵權人之間進行明確的分責,定義被告侵權行為時,也有必要確定侵權人間的賠償責任。
為了可以對侵權案件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判,通常情況下法院會要求案件原告把案件中所涉及的侵權責任人全部起訴,可是需要明確原告在起訴這些侵權人時,其自身始終持有起訴權,法院無法裁決原告行使其起訴權。一般是由法院在這樣的案件中,通過行使案件判決權力,使原被告雙方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構成相應訴訟權。這對于原告來講,假若自身已經決定會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也就基本等同于在法律規定程序中,行使其本身的合法權利。目前部分侵權案件在處理過程中,可能要在訴訟程序中解決不必要的原告選擇權問題,所以這類處理方法并不合理。
在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存在一類傾向:一旦確定責任人就要一并承擔連帶責任,不再劃分責任人間的具體責任,這樣的做法勢必會引起其他的問題,如合伙人之間追償訴訟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理清連帶責任的具體歸屬,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判決兩個以上債務人承擔連帶責任時,往往對債務人之間的內部責任不進行劃分,這種不及時劃分連帶內部責任的做法弊端頗多。
如今面對愈加復雜化的社會經濟環境,由于人身侵權賠償從司法層面逐漸表現為本末倒置的態勢。在民商法與相關實體法的實際執法中,二者形成一個彼此補充的過程,如果僅僅在執行民商法律程序中,想要表現《民法典》的隱含價值,整體難度較大,所以在執行與處理此類案件時,就要與案件的實際侵權情況相結合,并基于《民法典》內相關法律規范進行處理。對有關實體法和程序法執行一旦發生任何矛盾,都需要始終以程序法為實體法讓步作為第一執行準則[8]。
在實際案例中,由于需要面對復雜的經濟糾紛問題,在不同案例中總會涉及各種不同問題,那么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就要完整收集有關案件的證物、證人,在保證證人證物完整的基礎上參照法律規定,對有關案件作出客觀科學的判斷。在《民法典》中解釋了連帶責任的多重責任,但應用中仍然需要與實際社會問題相結合,對此部分內容作出相應改進。對于目前民商法連帶責任問題,可以健全民商法連帶責任相關法律條例,對各主體責任進行合理劃分,并運用民商法條例規定,維護保障案件最終判決結果的公平公正,優化連帶責任內容,有力保護各責任主體權益[9]。并且還要在進一步健全法律條例中,保證連帶責任相關條例規定實施的公平公正性,保證訴訟效益以及確保司法設計流程的合理性。
對案件原告用法律法規維護合法權益,是法律條例公平性、公正性的重要表現,那么在侵權案件訴訟中一旦面對并不直觀的侵權事實,就要充分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在處理有關案件時,對于連帶責任問題,需要在充分收集各方證據的基礎上,以法律法規為依據確定責任歸屬[10]。對相關涉案責任人必須公正、公平地明確其賠償責任,同時他們也有權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對案件侵權者在識別過程中,應當依據被告身份對識別方法進行變更,并在共同訴訟中列入共同責任、多重責任。假若僅僅照本宣科地劃定案件連帶責任,也就并不符合法律精神,自然也就無法保障被告人、當事人雙方各自的合法權益。
民商法訴訟案件中對各涉案主體關系要求公正平衡對待,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需要結合社會實踐與科學技術與時俱進地進行全面分析,保證可以嚴格精準地分析不同類型的民商訴訟案件。假若在民商法的執法中,產生新的債權主體與責任連帶主體,這時就要第一時間對各方在這個案件中的立場關系充分協調,促進各方主體可以主動履行其相關義務權利。為了進一步明確民商法的規定行為范圍,就要在案件裁判中第一時間對民商法的裁判主題加以明確,并對民商法各行為主體的權利進行準確判定,這樣才可以有效預防在未明確案件債務主體的前提下,導致案件各責任主體履行職責判決結果的混亂。
另外,為了解決連帶責任案件中的責任歸屬問題,應分別考慮如下情況:其一如果權利人將全部連帶責任人共同列為被告,那么就要確保實現權利人的權利,根據連帶責任人之間的協議,明確每一位連帶責任人的具體責任,對于未進行協議約定的根據法律規定進行劃分;其二在補充連帶責任案件中,被告人數不會由于權利人所提出訴訟的人數進行轉移,也就是所有責任人都會被追加為被告,這種情況下就要明確責任人之間的責任大小和先后履責順序,避免多余訴訟發生。
法律條例本質就是為了可以切實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在案件訴訟中納入連帶責任,是作為對人民合法權益有效保護的重要步驟。為了有效連接實體法和程序法,這就要求基于保護人民合法權益這一目標,一旦連帶責任中一人可以還清全部原告債務,法律可以允許原告自主選擇一個被告人單獨償還債務。這對于債務人來講,假若同時存在全體連帶責任或是個別請求權,那么對于法院來講就勢必要承認這一獨立債權。除此之外通過整理民商法、程序法相關法律條款,有必要在民商法法律法規范圍內,增加程序法內有關連帶責任的具體法定內容,程序法也需要以民商法有關連帶責任的法定內容,來確保責任認定條例一致于民商法規定。在案件裁判結果出來之前,保障各責任主體可以主動履行自身職責,并對民商法、程序法之間的關系充分進行協調,這樣在審理各類案件時,既可有效處理民商法、程序法的關系,還可對連帶責任進行準確判斷,極大地提升案件的審理效率。
目前《民法典》內有關連帶責任的現有條款,作為對民商法案件糾紛有效解決的重要基礎,因為其法律規定覆蓋范圍較廣,所以在判別個別案件細節時也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就在要求民商法執法實務過程中,可以與社會實踐情況相結合并作出統一調整。本文通過研究在掌握民商法中連帶責任內涵與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了目前面對的未明確如何確定責任人、案件原告選擇權問題、民商法和執法程序較松散的問題。為了能夠實現我國未來對民商法有關法律規定的完善,對民商事糾紛案妥善解決時,可以健全連帶責任制度、維護原告合法權益、平衡民商法主體間關系、有效結合實體法與程序法,基于《民法典》更好地解決復雜民商事糾紛案件,全面保護民商法侵權案件債權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