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宇
西藏自治區措勤縣人民檢察院,西藏 措勤 859300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簡單來說就是在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所做的補救。司法救濟的目的是:給予被害人相應補償,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其渡過困境,為其正當權益提供保護[1]。
刑事案件的特殊性導致被害人及其家屬面臨賠償難的問題,使其生活陷入窘境。雖然國家相關部門為維護受害人權利建立了司法救濟制度。但其存在一些不足,具體如下:
1.規定不足
規定不足這一問題體現在刑事被害人與一般侵權被害人的賠償范圍規定中。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中,規定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方式,并明確提出刑事案件不應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2]。而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提出一般侵權被害人的賠償范圍中含有精神損害賠償[3]。由于規定存在前后矛盾的問題,使得相關部門在執行程序時不知如何是好。而這對司法救濟制度的實施造成了不良影響,刑事被害人的基本權益或多或少受到侵害。
2.操作混亂
由于賠償范圍規定不足,所以在給予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時,司法實務工作人員的做法不一,有的不予以精神損害賠償,有的予以精神損害賠償。
刑事案件與其他案件不同,帶給刑事被害人身心傷害,且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屬面臨賠償難的問題,而這會使刑事被害人的生活陷入窘境。人性有時是經不起考驗的,且生活處于極端困難的狀態下,被害人及其家屬會產生錯誤想法,例如報復社會。而這會對社會穩定、和諧造成不良影響,會造成社會矛盾。司法救濟的根本目的是給予被害人相應補償,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其渡過困境,為其正當權益提供保護[4]。所以,精神損害賠償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會矛盾。
我國秉持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開展各項工作。但弱勢群體因各種因素的影響,無法行使平等權利。而通過司法救濟制度的建立,可給予弱勢群體司法救濟,使其得以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也就是說,司法救濟制度可推進我國司法改革,實現人人平等,做到司法和諧。
社會穩定需要依托于社會管理。雖然刑事審判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但弱勢群體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而通過司法救濟制度的建立,可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創新社會管理,實現社會穩定。
站在理論層面來講,只要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國家相關部門便需給予司法救濟[5]。但是,在實踐中,司法救濟的實施常會受到受案范圍的影響。例如,若刑事案件不在受案范圍內,相關部門便不予立案;若刑事被害人堅持起訴,相關部門便會駁回。
訴訟時效簡單來說就是被害人受到侵害的時長超過法律規定期限,便不得起訴[6]。而在實踐中發現,多數被害人因超過了訴訟時效而喪失了接受司法救濟的機會。雖然相關部門是在依法辦事,但是訴訟時效使得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訴訟活動通常需要收取費用,包括訴訟費、執行費、外審費、其他訴訟費等[7]。而這些費用通常較高,所以很多被害人因交不起費用而打不起官司,無法得到司法救濟的機會。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在法律中明確提出:“當事人若存在經濟困難的問題,可實行減、緩、免。”但其操作較為復雜,多數被害人因此而放棄了申請機會。
為給司法裁判的公正性提供保障,國家相關部門在訴訟程序方面做出了較多規定。例如,在刑事案件中,需要經歷起訴—立案審查—預交訴訟費—通知當事人答辯—舉行聽證會—通知開庭—開庭—宣判—送達—上訴或申訴—申請執行等。由于其程序較為復雜,即便最后的裁判結果是公正的,刑事被害人仍舊不滿意。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為維護社會穩定先后頒布了較多法律法規。雖然這些法律法規為司法機關公正裁判提供了保障,但是這種公正是相對的,并不是絕對的。
司法救濟制度的概念為在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所做的補救[8]。也就是說,刑事被害人在無法得到及時賠償,且無法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保險、救濟的情況下才可獲得司法救濟。司法救濟是為了幫助受害人走出生活困境,為其基本權益提供保障,是被害人獲得救助的最后手段。所以,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制度時,需遵循補充性原則。
司法救濟并不是被害人生活或生存主要依賴的一種方式,而是幫助被害人走出生活困境的一種方式,所以其只可能解決被害人的生活困難。因此,在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濟制度時,需遵循有限性原則。
刑事案件較為特殊,刑事被害人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給予司法救濟時,應將有效實施當作根本。在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濟制度時,需遵循有效性原則。
上文提到了,因為司法救濟較為復雜,且周期較長,所以有的刑事被害人放棄了救助申請。而被害人無法得到及時的救助便會產生錯誤想法,導致對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濟制度時,需遵循及時便捷性原則。也就是說,司法救濟的程序不能太過繁瑣、復雜,司法救濟的決定周期也需把握好“度”,不能太長[9]。
科學完善的救濟流程是刑事被害人及時接受司法救濟的根本。所以,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時,相關工作人員需從制定科學完善的救濟流程入手。具體而言,相關工作人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成立被害人補償局或法院,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的實施提供保障。2.成立救濟機構,減少案件移送、流轉程序,使司法救濟落到實處。3.制定科學可行的工作制度。制度建立可約束工作人員的行為,可為司法救濟的實施奠定基礎。
司法救濟是被害人獲得救助的最后手段,為確保司法救濟可發揮出最大效用,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時,相關工作人員需明確救濟對象及范圍。即:1.喪失勞動力或部分勞動力,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包括:傷殘人士的原撫養、贍養的人。2.急需醫療救治,但是加害人不具備賠償能力或者加害人不明的被害人。3.家庭財產受到巨大損失,且生活沒有著落,陷入窘境的被害人。[10]
救助資金是司法救濟順利進行的前提。所以,為使司法救濟發揮出其效用,為使刑事被害人的基本權益得到維護,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時,需將救助資金的設立重視起來。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財政撥付。司法救濟是國家所提出的,所以在原則上需要由財政撥付。也就是說,相關部門需要在年度預算中進行統一安排。2.轉移支付。我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而且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資源,所以發展存在較大差異。例如,有的地方發展較快,有的地方發展較慢。針對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相關部門可采用轉移支付這一方式,為司法救濟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3.社會捐助。我國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而且我國有不少優秀的企業家,所以,在設立救助資金時,相關部門可向社會各界進行求助,使救助資金的來源渠道得以拓寬,為司法救濟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司法救濟需按照一定標準進行。所以,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制度時,相關工作人員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救助標準。即:1.使刑事被害人的生活能力得到適當救濟。刑事案件較為特殊,且刑事被害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而人民是我國發展的根本,所以在進行救助標準的制定時,需根據被害人的實際情況給予救濟。2.國家能夠承擔。司法救濟由國家承擔,而近年來的刑事案件驟增,為國家帶來較大負擔。司法救濟的根本是為刑事被害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維護其根本權益。但司法救濟并不是“掏空”國家維護個人,所以在進行救助標準的制定時,相關工作人員需以國家能承擔為根本。3.計算方便。司法救濟工作較為特殊,而想要快速實施司法救濟,使刑事被害人及時得到救助,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標準制定時,就需做到計算方便。4.考慮各地情況。我國的發展情況不同,所以司法救濟的標準也需根據各地情況進行標準制定。5.平衡與國家賠償制度的關系。國家賠償制度是為了給予刑事被害人賠償,而司法救濟與其有一定關系,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規范救助標準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將司法救濟與國家賠償制度的關系平衡好。通常情況下,司法救濟標準應當低于國家賠償標準,但是相關工作人員需把握好“度”,太低的話會使司法救濟的作用無法發揮出來。所以,在進行標準制定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規定救助數額范圍,使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救助數額。如此,便可為司法救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可使其發揮出最大效用。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司法救濟制度的建立為刑事被害人的生活、權益提供了保障,通過實施司法救濟工作,可使社會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可推進我國司法改革,可創新社會管理。但是當前的司法救濟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其效用無法真正發揮出來,導致多數刑事被害人放棄或無法獲得司法救濟。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刑事被害人會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上訪,甚至在長期無法維護自身權益后產生報復社會的想法,對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制度迫在眉睫。但在進行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濟制度的完善時,相關工作人員需遵循補充性原則、有限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及時便捷性原則,并從制定科學完善的救濟流程、明確救濟對象及范圍、設立救助資金、規范救助標準四個方面入手。如此,才可使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才可使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但是,被害人也需不斷學習法律知識,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