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蕾,郭 亮,張建斌,洪 亮,楊 華,李留安
(天津農學院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學院,天津市農業動物繁育與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84)
習總書記曾說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豬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見證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我國具有7 000年的養豬歷史;遠古時期,豬的圈養,即代表著安穩的“家”,所以有“豬”才有“家”;豬同時還是勇敢、地位和財富的象征;現代社會,人們對豬有諸多誤解,我們有責任為豬“正名”。所以深挖中國豬文化,讓動物科學專業大學生們能夠實現文化認同,把中國豬文化繼續發揚和傳承,是當代動物科學人才肩負的使命之一。中國有各具特色的優秀地方豬種,我們應該正視中國地方豬種的優勢、特長和不足,為做好中國地方豬種的保護和利用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世界豬種的開發和利用貢獻中國智慧。在非洲豬瘟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下,我們面對國內和國際復雜的形勢,能夠堅持本心,利用科學的生產技術降本增效。利用科學的技術多舉措并施,生產安全健康的豬肉。保護環境的同時,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共建人與自然的命運共同體。利用“豬生產學”專業課程,實現學生強烈的豬文化認同,能夠發揚,傳承和發展豬文化,促進學生從懂豬文化開始,到逐步地懂豬,懂養豬技術,成為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堅持將立德樹人貫穿高校教學過程。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具有明顯價值傾向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豬生產學”為動物科學專業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常言道“豬糧安天下”。可見豬對于我國國民生活的重要作用。所以進行“豬生產學”的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將思政元素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讓學生懂豬、愛豬、會養豬,明白學習課程的意義和價值,樹立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意識,成為具有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能夠承擔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接班人。本文將以豐富的豬文化,特色豬種及國際國內復雜的形勢出發,對“豬生產學”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挖掘,以增強思想政治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中國具有數千年的養豬歷史,是世界上養豬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豬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深挖中國豬文化,讓動物科學專業大學生們能夠實現文化認同,把中國豬文化繼續發揚和傳承。促進學生從懂豬文化開始,逐步懂豬,懂養豬技術,成為新農科人才。
距今7 000年前,河姆渡遺址或者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有豬形紋飾等的出現,表明豬在先民思想中具有不同尋常的地位。在距今五千年前,四川三星堆遺址中還出土了陶豬頭、陶豬頭手柄等,表明古代先民有豬崇拜情結。四川金沙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豬上獠牙,古代中國通過這類動物獠牙代表著權力和力量的象征。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動物骨骼中,豬約占三分之一。大汶口文化中有較多的母豬和仔豬隨葬品,也即當時就有對母豬選擇的偏好。
春秋戰國時期的河北邯鄲出土的戰國陶豬,豬的形態有野豬形態的同時,也很接近家豬的形態。漢唐時期出土了漢牧豬圖中,豬的形態已沒有了野豬的形態特征,說明此時野豬已經被馴化,圈養或者放牧均可以正常進行。豬在戰國時期已是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貴重禮品。戰國末期秦始皇母親,曾親手操持養豬,比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領導的巴克夏豬育種早2 000年左右。
所以中國具有悠久而豐富的養豬歷史,并且我們可以從豬的養殖歷史中,折射中華民族發展的悠久文化。所以對于我們現代新農科人才,需要了解豬的歷史和文化,并肩負傳承和發揚好這些文化的責任。
在遠古時期,象形文字中豬為一個豬躺臥的形態,金文“豕”字出現,漢代以前用彘,漢代之后就演化出了“豬”字。古代文字中房頂下面一個豬(寶蓋下面一個豕)稱之為“家”。從字義上來看,“豕人所居,通曰家”(《玉篇》)。古人居無定所,生產力低下,打獵捕食,活捉野獸(豬),定居飼養。圈養野獸(豬),養豬儲備“肉糧”,以防止饑荒的地方,成為了家的標志。有豬的家,才算富足安定。包括目前一些偏遠地區還保留原始古風,客家人就在居所內圈養豬只。
豬貪吃貪睡易于馴化,加之豬相較于牛、羊等家畜,繁殖性能更強,生長速度更快。能夠在短期內為人類提供更多肉食。家中養豬,豬宰后為家提供能夠生存的肉食來源,豬與家互生與互養。從古至今,用養豬的豬糞肥田,促進養殖和種植的有機結合。這也從我國出土的各類豬圈和廁所共連的陶豬圈中得以印證。通過“家”字,也體現出農耕文明,耕地和定居與豬的關系,養豬在農畜并重的華夏文明中經歷數千年歷史,伴隨并改變著人類生活。
現代社會,一樣有“豬糧安天下”的說法。豬價暴漲,甚至影響了社會的安定。這也恰恰是有“豬”才有家的另一個側面詮釋。所以作為現代動物科學專業大學生,必須學習好“豬生產學”課程。在傳承并發揚豬文化的同時,肩負起科技興養豬業,做到學豬,懂豬,成為掌握先進科學養豬技術的新農科人才。
野豬性情兇暴,勇于搏擊,在搏斗中勇往直前,具有持久的體力和堅強的意志。在金沙遺址中,豬上獠牙作為陪葬品。所以古人認為,擁有更多的豬獠牙,代表著更高的地位和財富。大汶口墓群中,豬的不同部位和數量代表著不同的財富,和墓主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豬文化也促進了氏族共有制,為私有制觀念的奴隸制國家奠定了基礎。在古代,豬只也代表財產。家庭要維持和經營,需要一定財富,從古代先民“家”字的演化已經充分證實這種觀點。張偉力老師曾經幽默地描述,把一個女子嫁入富貴之家叫做嫁入豪門。由高樓大廈的高,加上豕組成,嫁入豪門就是嫁到規模養豬的上流社會人家。
在中國剪紙藝術中,為了表達人們豐收的喜悅和愿望,常常有“肥豬拱門”“肥豬送寶”等,盼望著豬肥年豐。這些豬形象中無一例外都是豐腴圓潤,憨厚可居。現在生活各個細節中,都潛移默化地體現著對豬形象的喜愛和對財富憧憬。比如,有金豬存錢罐,金豬招財,金豬送福,金豬拱福等。
現代養豬一樣可以創造大量財富,在2019—2020年全國幾大商業巨頭,紛紛進軍養豬行業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作為動物科學專業人才,學習好科學的養豬技術,利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的同時,振興中國養豬業。
到了現代社會,豬給人愚笨,臟兮兮的第一印象。這些不好的印象來源于表象,當我們真正了解豬之后,這些誤解終會被解開。豬給人愚笨的感覺,大抵是因為其肥頭大耳的形象。實際上,豬相比其他動物是異常聰明的一類,它的記憶力比狗更高,具有相對較長的長期記憶能力,其嗅覺和聽覺均不在狗之下。豬敏銳的嗅覺和聽覺在狩獵,救生,軍事排雷,防爆,搜毒品方面有所應用。1915年德軍與英法聯軍的激戰過程中,利用毒氣的方式進行攻擊,當人類和牲畜頻頻因為毒氣倒下后,只有豬只存活了下來。經研究發現,由于豬的嗅覺非常靈敏,當毒氣襲來,豬不停地利用鼻子拱地,鼻子插入泥中,毒氣經過土壤孔隙的過濾,豬只才幸免于難。利用這一原理,豬形防毒面具自此誕生,并沿用至今。
由于現代化設施化飼養,集中程度較高,豬只飼養密度較高,所以豬給人臟兮兮的印象。其實,豬是一類愛干凈的動物,如果面積充足的情況下,它不會在有糞尿的地方躺臥。豬只有“三點”定位習性,也即它“吃”“住”“排”是嚴格區分的。如果現代化飼養,豬只飼養密度過大,豬只三點定位的習性將會被破壞。另外,豬的汗腺不發達。戶外散養的豬,酷熱時也常常利用在有水的泥地里打滾來消暑降溫,這也是豬的“生存智慧”。
學習知識,不光看表象。“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所以學習豬的文化和豬的習性,了解更深層次的知識,讓更多人了解豬、喜愛豬,是當代動物科學人才肩負的使命之一。
中國擁有豐富的地方豬種,也是中國與外國建交的重要“使者”。浙江金華豬曾經作為禮物,贈予法國、日本及泰國等。中國豬種具有諸多“外三元”豬沒有的特殊優勢。以單胎產活仔數最多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的中國太湖豬為例,它是世界諸多國家紛紛引進的明星豬種。
民豬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優質豬種,位列世界八大豬種之一。具有極強的耐寒特性。在低溫條件下,接種豬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不打折扣。而對于大白豬來說,低溫會顯著降低血液中胰島素、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和甲狀腺素的濃度,提高血液中皮質醇、白細胞介素和干擾素的水平,降低了體內抗體的水平,使得接種豬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大打折扣。藏香豬生活在缺氧高寒的高海拔地區,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極強。藏豬機體肺臟的微血管豐富度的升高、肺泡隔厚度的增加、血氧運輸能力增強及低氧適應相關基因表達量均發生了明顯的代償性變化,這些獨特的適應變化機制使得藏豬機體低氧耐受性增加,從而使得藏豬可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所以在北方散養豬的培育過程中,往往需要引入民豬和藏豬血統,以提高其免疫能力。
金華豬又稱“金華兩頭烏”,業內有“中華熊貓豬”的美譽,是世界三大著名火腿品牌的原料豬種之一。用金華豬制備的火腿具有鮮艷的色澤,獨特的芳香和悅人的風味。1915年,金華火腿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自1979年,金華豬先后四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法國、日本和泰國。2016年,被選為G20杭州峰會晚宴上的特供食材;2020年正式簽署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中,“金華兩頭烏豬”為唯一入選的豬肉類畜種。對金華豬進行粗飼試驗,日糧粗纖維達到8.78%,金華豬的增重速度最快。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地方豬種的腸道,尤其是后腸道內含有大量且豐富的微生物種群,能夠促進高纖維飼料的發酵,產生可利用的能量。
太湖豬是世界豬種中繁殖力最強,產仔量最多的豬種之一。主要分為二花臉、楓涇豬、嘉興黑豬、梅山豬、橫涇豬、米豬、沙烏頭豬等豬種。1982年2月17日浙江省江陰縣月城公社種豬場1頭二花臉母豬與梅山豬配種后產的第8胎,產仔數42頭,活40頭,初生窩重29.6 kg,創世界之最。
二花臉豬是太湖豬7個類群中分布最廣的豬種,是配套系選育中良好的母本。其具有性成熟早,排卵數多的特點。加之配種后子宮內環境適合胎兒生長,其胚胎死亡率低,形成了二花臉豬高繁殖力特性。梅山豬3胎以上窩產活仔平均值為14.2頭,遠遠高于外三元種豬。
我國眾多的優秀豬種各具特色,所以在面對“外三元豬”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需要具有堅定的豬品種自信。這些品種都是老一輩科學家,經過篳路藍縷的研究培育得來的,這也正是他們科學報國精神的體現。所以作為新時代畜牧科技人才,我們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為中國豬種的保護和利用貢獻自己的力量。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為我國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有悠久的養豬歷史,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豬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非洲豬瘟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雙疫情的影響下,豬價暴漲又暴跌,國際形勢緊張,飼料原料緊缺,種源引進受限。健康安全的豬肉生產,守護國民健康和保護環境,要求我們新時代的農科人才,需要有時代使命感,掌握國情,奮勇當先,為畜牧業發展貢獻自己力量。
在中國,有“豬糧安天下”的俗語,可見豬肉關乎著人們全面的飲食,營養和健康,豬糧“安”,則天下“安”。從近幾年的豬周期來看,非洲豬瘟的影響下,導致能繁母豬數量驟減,豬價暴漲至近20年最高點。豬價上漲后,對畜牧業,飼料行業甚至對居民的物價產生影響。豬價格暴漲,導致居民豬肉消費量大大降低,對蛋白質需求主要通過雞蛋、牛奶及禽肉、牛肉和羊肉作為代替品,造成養禽業及牛羊產業等的振興。豬肉價格上漲之后,帶動其他畜禽養殖行業,同時也帶動了飼料行業的高速發展。這也正詮釋了“豬糧安天下”的現實含義。目前養豬業還受到非洲豬瘟的困擾,所以生物安全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對我們養豬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豬場自身的生物安全意識,用科學的技術方法養好豬,顯得尤為重要。
豬價暴漲之后農戶和養殖企業紛紛入市,在黨和國家的高強度的管控之下,豬肉期貨,冷凍肉的投放市場,價格補貼,加大政策扶持,加強科技支撐,全方位地推動生豬產業恢復生產。這也體現了我們的黨和國家對國民基本生活的重視,以民生為福祉,保護了群眾的菜籃子。有了黨和國家的領導和指引,我們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才能走的更穩,更好和更快。且無論在豬價的高點或者低點,尤其是低點,推動養豬技術提升,高效地利用低成本養好豬,是目前養豬行業盈虧的核心。所以作為新農科人才,養好豬,也相當于為國家分憂,為維護社會穩定做貢獻。
我國目前食用的豬肉,主要是“外三元”商品豬。我國雖然生豬養殖規模和數量相對較高,但是總體養殖效率和生產水平相對較低。從2011年開始,我國種豬的進口就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2017年國內種豬進口10 527頭。我們與西方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要求當代大學生要清醒認識我國養豬業的現狀。胸懷科技報國之心,為我國培育自己的優勢豬種,為養豬事業做貢獻,為國家的發展和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8年國內暴發非洲豬瘟疫情,能繁母豬數量驟減,2020年以來我國企業自國外引種量達到最高值30 000頭,創歷史新高。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隨后在全世界蔓延,國際貿易受阻,國際雙邊、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放緩。中國過度依賴于種豬進口問題日益凸顯,沒有自己的優良品種,將成為中國養豬業的短板。對于畜牧業未來的科技人才,亟需我們認真學習科學的知識和經驗,加強自身專業修養。避免“重引種,輕育種”的情況,培育我們中國的優質豬種,提高飼料利用效率,提高豬的養殖和管理水平,解決中國的種質問題。動植物育種需要長期的投入時間和精力,所以需要我們具有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持精神。
中美貿易摩擦加之新冠疫情暴發,糧食進口受限,糧食價格暴漲。2021年11月玉米價格較2018年7月價格上漲了近600元/t,豆粕價格上漲800元/t。飼料營養方面,創新發展改善生豬養殖飼料配方的營養水平,發掘新的飼料原料,降低對進口原料的依賴,提高飼料加工的水平和效率。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使學生具有不斷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為我國養豬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問題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不良商家和生產者為了追求效益,在飼料中添加過量的瘦肉精、高銅、鎮靜劑及抗生素等,導致有害物質在豬肉中殘留,造成豬肉安全問題。隨著2020年7月1日,我國全面禁抗法令的頒布,飼料中禁止添加抗生素是國家實施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管控舉措。那么在禁抗大背景下,對現代養豬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具有更高的飼養管理技術;增強法律意識,規范使用各類飼料添加劑和藥物;建立完善的疾病防御系統等。
隨著畜牧業養殖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尿和污水會對水資源產生重大的影響。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甲烷、硫化氫和氨氮等嚴重污染空氣。對豬添加高銅及高鋅等飼料添加劑的飼喂,導致豬糞便中重金屬超標,污染土壤。水源污染、空氣污染和土壤污染,威脅人類健康,影響農作物及其他動植物的生長。造成這些環境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養殖產能低,環保意識差,管理模式和設備水平低等。所以安全豬肉生產的另外一層含義還包含“環境友好”飼養管理理念。這就對我們畜牧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要合理地配制更符合各階段豬營養需要的飼糧,培育飼料利用效率更高的豬種,研發更加科學有效的廢棄物處理技術,增強環保意識,科學地選擇養殖場地,宣傳和促進有機肥的利用。利用科技的力量,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維護我們的生態家園。
總之,在大學的“豬生產學”課堂上,培育學生具有豬文化自信,豬品種自信,面對疫情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豬周期變化,能夠堅持本心,利用科學的生產技術降本增效。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嚴守法律紅線。除了要自覺遵守相關規定之外,還應肩負起宣傳和普及更多的先進管理經驗,學習無抗養殖相關技術和法律規定,生產安全健康的豬肉。利用科學技術多舉措并施,保護環境的同時,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共建人與自然的命運共同體。利用“豬生產學”專業課程,培育學生們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其成為具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新農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