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甄夢瑩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分別于3 月5 日、3 月4 日在京開幕。這是我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發布后的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的兩會,意義非凡。對中國而言,在“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后,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發展環境、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等大事,將是今年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在兩會代表、委員中,與畜牧業有關的聲音有哪些?一起來關注!
“農業農村領域,同樣面臨減排任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介紹,農業農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途徑主要包括: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產量的排放強度;改善土壤質量,提高農田和草地固碳增匯能力;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產生活中能源碳排放。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壓力較大。除了實際的生產情況給行動落實帶來的困難,目前農業農村領域還缺少專門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和研究平臺。趙立欣建議,研究提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加快制定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建立相應的目標和考核制度,通過研究減排技術、開發節能裝備等加強科技支撐,成立專門機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張勇指出,2021 年制定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明確了路線圖、任務書。要落實好此方案,需要針對當前種業領域存在的問題,通過完善種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多主體協同發力,通過重點技術創新突破推動種業面上科技整體進步。
如何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種業科技重大課題?他指出,從調研情況看,我國農業生物育種設施平臺分布在不同單位,規模小、力量散,大多習慣做“短、平、快”的工作,導致突破性創新品種少,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研究不夠。他建議對種業科研創新需求進行全面梳理,按照輕重緩急,明確時序安排,聚焦種業中玉米、大豆、豬、牛等“卡脖子”品種,明確國家重大課題進行攻堅,整合多方資源、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科技突破帶動面上創新發展,降低種業對外依存度,提高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指出,今年兩會和“十四五”規劃中,特別強調了種業創新問題,“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從整體來看,我國種業發展不錯,截至目前,我國水稻、小麥這兩種主糧,超過95%甚至100%的種植品種均是我國自己培育的品種,玉米自己培育的品種也超過95%。種子創新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隨著我國商業化育種創新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諸如新品種“井噴式”審定、低水平重復、創新乏力、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等。事實說明,在我國簡單照搬西方的商業化育種模式是行不通的。單純模仿西方怎么能超越西方?就像我們要搞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一樣,種業發展也要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道路,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一邊倒地片面強調、夸大商業化育種的作用。在我國,種業創新特別是種質資源創新等基礎性研究,還得依靠國家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來完成。
全國人大代表、正邦集團董事長林印孫表示,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緊密聯系著成千上萬農戶,為農戶免費提供仔豬、墊付生產資料等,確保農戶收益,承擔市場風險。簡單測算:合作農戶每出欄1 頭豬企業需要墊付豬苗、飼料、藥品等資金約2 000 元,這對企業是巨大的流動資金壓力,尤其在“豬周期”底部行業普遍虧損期。如頭部企業資金鏈一斷,勢必導致生豬產能的劇烈波動,對我國生豬穩產保供造成較大的影響,不利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他指出,越是在行業困難期,金融機構越要拿出有力措施配合中央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穩定行業信心,幫助生豬養殖行業應對“豬周期”壓力,避免產能和價格大起大落,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有序發展。他建議,對生豬養殖企業要加大信貸投入,不能限貸、抽貸、斷貸。同時,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模式,落實生豬活體抵押、土地經營權抵押和養殖欄舍、設備等固定資產抵押貸款,著力滿足企業的合理資金需求。對大型養殖企業開展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緊密聯系帶動的農戶,要加大信貸支持幫扶,共同推動形成“大幫小”“大帶小”“銀企農互助”的良好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表示,國家需要在育種材料共享和種業技術聯合攻關上,給予更大的關注和支持。他建議,比如組建政府主導,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科研人員組成的非盈利第三方機構,對核心育種材料進行評估,構建高校與科研院所課題組間的交流共享機制。他還認為,低質量的育種數據不能夠支撐先進的育種方法,產生良好的育種效果。因此,還需要建立種業的大數據平臺,同時摒棄低質量甚至不真實的數據,吳德建議,在育種體系內引入紀律監察機制,對品種轉化與推廣效果進行監管,構建數據造假和三無品種的追溯機制,確保種業政策體系廉潔高效運作。
本次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帶來八個提案,涉及設立企業家日激活企業家精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活力激發、號召產業端推行節糧保障糧食安全、助力160 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豬產業、農業機器人、冷鏈、雙碳等。劉永好在提案中建議,放寬政策,緩解原料短期供需平衡,優化長期戰略布局;鼓勵飼料企業通過不斷優化飼料配方、養殖企業優化養殖方式,實現節糧目標;在當前養殖企業普遍虧損的情況下,國家和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加大對企業自研節糧育種項目的資金扶持。
針對如何降低豬周期的波動影響,劉永好提出了以下幾點主要建議:鼓勵豬肉消費,引導支持豬肉加工制品的研發創新,拓寬豬肉消費場景,推動豬肉市場的消費升級;細化和完善豬肉收、放、儲與進出口調控政策,加強市場預期管理,更有效地發揮政策調節作用;加大對養殖企業的金融政策支持,引導評級機構合理、客觀評判,完善金融風險對沖工具;通過健全食品原料信息溯源制度、鼓勵機關單位采購安全溯源肉等方式,引導企業拉通養殖-屠宰-下游食品一體化產業鏈,提升上游養殖抗風險能力等。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的建議主要圍繞生豬行業高質量發展、推廣低豆日糧、生豬產銷區銜接等領域,希望生豬行業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能造福一方百姓,賦能鄉村振興,帶動一域經濟。建立產銷區長效銜接機制方面,秦英林建議:推廣低豆日糧,從而降低飼料成本,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秦英林介紹說,低豆日糧的應用,使得飼料中豆粕用量大大降低,此技術推廣至全國,可節省大豆進口2 000 萬噸,節省土地資源1.5 億畝;同時減少氮排放,減輕環保壓力,促進養豬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018 年非洲豬瘟在我國暴發后,養豬業遭遇沉重打擊,生物安全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熱點。自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全國人大代表、普萊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家獸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田克恭多次關注生物安全領域。2021 年他就提出要“加強我國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成立中國生物安全學會”等多個建議,目前已取得不錯進展。田克恭今年關注的重點之一為“動物用新冠疫苗的開發”,帶來包括建議國家盡快立項支持動物用新冠疫苗研發以及加快動物用新冠疫苗的審批進度等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結合網易味央在多地開展的養豬探索與實踐帶來了《關于完善食品、農產品溯源制度,構建食品安全長效機制的提案》。他建議,國家應該建立可溯源機制。目前,中國食品、農產品溯源制度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現有的追溯信息平臺無法覆蓋全部溯源需求,且存在各自為政、交叉重疊現象。同時,政府對小型、零散經營者的監管力度不足,缺乏在食品安全危機萌發初期預防、應對和處理的能力。對此,丁磊建議:盡快推動食品、農產品追溯工作法制化進程;明確食品、農產品溯源工作主管單位及協助單位,推進兩者間的信息集中化管理;構建“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監控機制,鼓勵“透明農業”;推進食品、農產品溯源工作現代化、智能化,提高處理突發事件反應速度和精確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