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廣東誠摯(廣州)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000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逐漸緊密,經濟往來、金融交易、法律機制、文化交融等方面都呈現出創新局面,其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容小覷,在時代發展進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1]。但是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由此引發的現實性問題,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消費應運而生,在大數據背景下,容易出現個人信息侵權問題,基于此,筆者認為,必須優化法律建設,做好新技術應用和法律規則的對接,彰顯法律救濟的社會功能。
在消費經濟逐漸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大網絡平臺準入門檻具有不完全統一性[2]。即:隱私政策開通權限、閱讀條款、格式條款、快捷許可方式等方面出現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現象。例如在A企業(集團型企業,上市公司)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年度總賬單捆綁服務協議中,要想查看自己的賬單必須同意相關協議,但是從本質上講,該協議內容和賬單內容并沒有實際關聯性。如果同意協議內容,平臺將會自動收集并保存第三方用戶信息,從這一層面來講,隱私政策開通權限并不科學,甚至部分行為已經有違《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由此可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用戶的隱私正在通過“默許”的方式出現在商家內部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費者隱私權益,加大了信息安全隱患,因此筆者認為這種不平等格式條款應該被廢止。
在當前消費經濟時代背景下,大數據侵權的界定范圍逐漸擴大,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隱私侵犯,大數據侵權所涉及的內容更多[3]。經過信息分析和整合,可以將“沒有價值”的、“多余的”信息進行挖掘,通過分析找出內在的經濟價值和商業作業。例如商家或者平臺通過抽樣調查,將統計數據輸入到相關數學模型當中,可以分析出消費者偏好,從而進行個性化推送服務,最終實現精準營銷,在該種模式下,客戶身份信息的收集、消費習慣的確定、行為習慣的判斷等方面,都會涉及一定的隱私權。從這一層面來講,該種模式下獲取的部分收益屬于不當收益,但是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前期簽訂的格式化合同中,個人信息已經不可避免地被商家收集和利用,并且后續經過追蹤定位,實現鏈條式、一體化推送服務,因此存在潛在的信息盜取風險和財產安全風險。
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發展,涌現出多樣化的傳播方式,自媒體平臺就是其中之一[4]。網絡社交平臺降低門檻,讓各類信息充斥在網絡環境中,個人網頁瀏覽記錄、地圖導航記錄、消費記錄、購物界面點擊記錄、運動記錄、轉賬記錄等都會成為后續個人信息被侵犯的隱患。此外,大眾具有獵奇心理,一些自媒體平臺缺少監管,擅自利用相關數據,吸引粉絲眼球,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窺私心理,實現引導性消費的目的,甚至進行詐騙,成為隱私泄露的端口。由此可見,自媒體平臺的運作方式和官方媒體有著很大的區別,無論是內部監管還是外部監管,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因此筆者認為,要想規避此類事件的發生,必須深刻防范隱私侵權問題,避免給受害人造成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降低財產侵權、隱私侵權案件的發生。
針對原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存在空白這一現狀,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21年8月20日通過《個人信息保護法》并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該法是針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侵權問題制定的全新法律規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明確規制主體,在消費者個人信息法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對信息管理者的行為、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處理作出明確規定。2.明確消費服務提供者和經營者雙方的義務,主要包括主動告知義務、報酬支付義務、安全保障義務這三個方面[5]。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信息使用者應該遵循公正、合法原則,如實告訴消費者信息收集、使用目的、傳播渠道等,方式盡量簡單易懂,不能玩文字游戲,盡量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詞匯(專業技術除外),尤其對關鍵條款,必須做出重點解讀,相關服務提供者在出售商品時不得非法向第三人進行信息泄露,同時也要避免二次泄露。3.個人有權撤回“同意”,對于個人信息處理方式和處理種類發生變更的,應該提供便捷撤回同意方式,個人有權撤回其同意,但是該種撤回同意不影響撤回之前已經進行的個人信息處理效力。4.對敏感個人信息進行處理規定,只有在采取足夠的保護措施并且具有充分、合理且必要的使用目的進行下,才能對敏感的個人信息進行處理。通過以上種種規定,全面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同時推進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建設,對涉嫌違反相應法律規定的行為與人員進行懲處,逐步細化個人信息侵權的法律責任,明確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針對違法行為的特殊性,明確侵權責任(過錯責任+民事責任+信息侵權責任)。
執法監督主要體現在責任限定、執法機構分工、權力監督、管理制度這四個方面:首先,在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的加持已經為個人信息增添了財產屬性,對云端數據的監管,可以避免消費者個人信息管理的無序狀態,做好執法機構的責任劃定,可以避免相互扯皮的狀況發生,例如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方面)、工信部(管理方面)、商務部(經營方面)、消費者協會(執法輔助方面)進行責任的劃分,互相協商,加強協作。其次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借鑒德國《聯邦數據保護法》,設置資料委員會,監督管理內部資料人信息,有效杜絕腐敗。加強外部監督,立足我國現代化建設,加強輿論監督,確保監督、執法的陽光性和透明化,促進個人消費法律救濟的有效性。最后,加強事前監督,堅守誠信經營的理念,規范社會市場秩序,統籌規劃監管部門職能,避免多頭監管,設立個人信息監理機構,著眼于事前的預防,完善信息泄露問責機制,提升執法管理標準,通過立法程序突出其強制約束力,對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在行業自律方面,規范行業協會的合法性,加強民主管理,必須對法律進行調適和創新,適應當前的新發展。對物流行業、搜索引擎公司、大數據分析公司提升監管力度,健全物流公司內部監管,頒布相關行業準則,還應該對用戶個人隱私進行分級,建立自查自糾機制,最終提升消費者維權意識,尊重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在大數據時代,消費者信息權利保護應該跳出知情同意的框架,引入隱私風險評估機制,規定“合理使用”的場景,作為信息控制者,應該貫徹隱私設計理念,在遵循“七項原則”的基礎上,從源頭保護個人信息,將數據控制者納入責任主體,對流通過程中的風險進行全面性、動態化的評估,如果獲得者獲得信息的方式是合理且公開的,將不必經過信息主體同意。但是如果信息獲得者是在利益驅使下未采用有效手段進行信息采集,將對該種行為進行分層考慮,從高、中、低角度進行個人信息風險降級處理。對于低風險行為,一般不會告知監管機構,通過行業自律和協會就可以處理,對中風險行為,必須在侵權行為發生72小時之內告知監管機構,并與消費者、信息主體進行調節,將其降低至低風險,對于高風險事件,必須進行隱私風險評估,在數據處理之前,識別負面影響,對信息主體進行綜合分析,出具完整的評估分析報告,尤其是匿名化信息,應當采取合理措施將風險最小化,強化“告知—同意”架構,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確保信息主體的知情權、查詢權。確保法律救濟的地位,提升消費者隱私權的民法地位,重視隱私權本身的經濟價值,保護消費者的精神利益,完善消費者侵權相關的法律抗辯事由,避免侵權保護立法不完善的問題。
案件當事人(報案人)龐先生委托秘書張先生在去哪兒網APP中購買機票,其中乘機人為龐先生自己,但是在購買機票的兩天后,其秘書張先生收到詐騙短信(非航班提醒短信、非去哪兒網平臺發出),短信中涉及到龐先生的姓名、航班起飛時間、機場名稱、降落時間、身份信息等,龐先生在知道此事后,認為自己的行程信息和航班信息只有去哪兒網平臺知道,且自己是委托他人辦理購票服務,因此排除大數據關聯、歷史信息推送等情況,只能是去哪兒網平臺有個人信息泄露行為。雖然自己沒有上當受騙,但是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因此提出:去哪兒網平臺應該對自己進行公開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1000元。
但是去哪兒網平臺認為,去哪兒APP只是一個進行網絡交易和提供服務的平臺,并且在本次訂票中已經向本次訂購人(秘書張先生)進行短信告知義務,讓其謹防詐騙短信,從這一層面來講,去哪兒網平臺已經盡到了告知義務,因此平臺本身不具有一定的侵權行為,再加之龐先生、張先生都沒有受到實質性的財產損失,所以拒絕賠償。
東航公司(本次事件的機票航班)認為,公司與去哪兒網平臺進行合作,但是用戶的信息并不存在于東航系統中,因此也不認為自己存在有侵權行為。
北京市某中級人民法院對該事件進行審理,認為去哪兒網平臺和東航公司作為用戶信息的直接接觸者,存在用戶信息泄露的可能(高度可能),因為去哪兒網平臺和東航公司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消費者私密信息,例如行程時間、身份信息、行程記錄等,因此也就應該履行好自身責任,對消費者隱私進行保護。這種保護行為既是法律義務,同時也是社會責任的一種,當前已經發生的消費者信息泄露事件不能證明經營者(去哪兒網平臺+東航公司)盡到保護義務,存在侵權的實質性過錯,因此肯定龐先生的合法訴求,支持經營者向龐先生道歉,并賠償500元精神損失費。
在這一案件中,我們可以得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在使用、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同時,必須經過消費者的同意,并且采用公開的手段進行信息獲取,但是在本次案件中,經營者很明顯沒有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合理使用用戶信息,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技術為消費平臺的優質服務提供便利,但是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開放性數據和私密性數據之間的界限。與龐先生有相同遭遇的消費者有很多,因此這樣的網絡信息侵權案件不止一例,部分用戶因為舉證難度大,維權意識薄弱,再加之沒有受到實質性的財產損害,就放棄司法訴訟,而龐先生可以公開維權,說明當前消費者維權意識上升,有關部分的宣傳和引導起到真實作用。
但是也應該注意到,當前維權成本仍然很高,本次案件歷經四個月,從案件取證、調解,到開庭、審判,龐先生所耗費的成本是遠遠大于500元(賠償金額)的。因此筆者通過此次案件,建議相關部門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可以建立集團式訴訟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司法救濟。即:以其中一名消費者為代表,對涉案機構、平臺進行訴訟,代表全體消費者進行個人信息維權,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擴大了利益團體的范圍,即不僅僅是當前受害者的權益得到保護,也為將來可能受到不法侵害的消費者提供渠道,對商家、經營者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法律效果更加明顯,制約經營者的違法行為,降低訴訟成本,多元化解決糾紛,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做好法律援助,對侵權行為進行詳細化的認定。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網絡消費信息存在侵權現象。因此筆者建議,應該從法律救濟的角度,加強立法,在規制主體、服務義務、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詳細界定,做好執法機構的責任劃定,可以避免相互扯皮的狀況發生,最后,加強事前監督,堅守誠信經營的理念,規范社會市場秩序,引入隱私風險評估機制,提升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