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梅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廣東 惠州,516025)
近年來,隨著疾病譜的不斷變化、各種新型高科技儀器設備的廣泛使用以及新發傳染病的爆發流行等,護士面臨的職業危險因素更加復雜,因職業暴露感染疾病的風險日益凸顯,嚴重影響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1]。醫務人員發生職暴露后可能出現部分心理癥狀,普遍存在程度不等的擔心、憂慮等表現[2]。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后6個月內均存在感知壓力、創傷后應激癥狀和焦慮抑郁情緒持續升高等現象[3]。護理人員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強安全防護教育與培訓,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切實落實標準防護,是減少職業暴露發生的有效措施[4]。行為階段轉變理論作為綜合性和一體化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是一個系統的研究個體行為改變的方法,針對個體所處的階段采取相應的行為轉變策略,促使其向保持階段轉變[5]。行為階段轉變理論在護理領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重視度日益提升[6],該理論在促進個體行為轉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等方面成效顯著[7]。行為轉變理論可有效加強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防護水平[8]。本文對行為階段轉變理論在護士標準防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護士標準防護指導提供參考依據。
行為階段轉變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教授普羅察斯卡(Prochaska)在1983年提出的應用于個體水平的理論,該理論強調根據個人或群體需求來確定行為干預的策略,理論基礎是社會心理學[9]。行為階段轉變理論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改理論,該理論強調個體的行為變化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人們在真正做到行為改變之前,內心要經歷一系列的循環變化,可能呈前進式朝向一個好的階段發展,也可能出現后退現象[10]。行為階段轉變理論的行為變化階段劃分參考了時間性、動機和恒心層面,認為行為改變是一個復雜、漸進、連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不同的人在行為改變的動機、準備方面可能會處于不同水平(有程度差別),在進行行為干預時,對不同的人要給予不同的干預。
行為階段轉變理論框架由變化階段、變化過程、自我效能、決策平衡四大部分組成[11]。階段變化是框架核心,階段變化理論認為行為改變過程需跨越無打算(無意圖)、打算(意圖)、準備、行動和保持五個階段。不同階段要有匹配的干預方法,才能獲得有效的干預結果。處于無打算階段的個人未意識到問題存在,未想到要改變行為;處于打算階段的個人已經認識到某種行為問題的危害,想在未來(通常在未來6個月內)改變行為;處于準備階段的個人準備(通常在未來1個月內)改變行為,并采取行動,例如制定一個月行動計劃;行動階段的個人是已采取行為改變行動,但少于6個月;行為持續階段是個人已經達到行為改變目標,并已經維持6個月以上,行為變化已成為一種習慣[9,12-13]。
1.3.1 傳播知識和信息,提高行為改變的認知水平:梁霞等[14]研究顯示在意圖期和準備期以多媒體形式、發放資料、講座和座談為主,討論和個別輔導為輔,使護士產生標準預防意識。楊丹敏[15]研究顯示在準備期開展洗手教育宣傳、在工作場所張貼海報、增加科內洗手設施及護手設備、及時通報洗手率、取得患者支持、監督護士洗手等方法,能促進進入行動期。個體掌握更多的知識,有助于幫助擬定行為改變計劃,促進行為的改變,而提供規范的行為轉變指南,有助于確立切實可行的行為目標[16]。
1.3.2 加強管理,使干預對象鞏固其行為改變:行動階段有明顯的行動改變,但不穩定,問題行為發生率高,干預方案重點強調鼓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促進無效行為轉變為有效行為,行為轉變后有效維穩[17]。
1.3.3 增強干預對象信心,鞏固成功行為:維持階段行為改變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輕易不會改變;持續監督,鼓勵干預對象自我行為監控,定期評估,適時調整,使新行為成為一種自愿、自覺行為[14-15,18]。
標準預防是對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等,均視為具有傳染性,不論是否有明顯的污染、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醫務人員接觸這些物品時,必須采取防護措施[19],均應利用各種防護屏障、設備,采取措施進行隔離,以最大限度保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安全[20-21]。標準防護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是保障患者、醫護人員安全的基礎。規范的標準防護行為能有效減少職業暴露,保證醫護人員有良好的防護行為依從性[22]。常見影響護士防護行為依從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必備的個人防護設備、組織培訓、防護知識水平、健康信念和一般自我效能,而將標準防護行為運用到護理工作中,有助于護士養成規范性操作習慣,維護其職業健康[23-26]。行為階段轉變理論的研究過程涉及到個人的情緒、認知和行為改變的層面,對降低高危險的行為、養成期望的行為習慣有顯著效果。干預過程中,實施者應根據行為轉變者的需求,在行為轉變過程中提供針對性轉變技術[14-15]。
行為階段轉變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改變人的一些不健康的行為,如戒煙、戒酒等,也用于幫助人們建立健康行為習慣,如安全性行為、平衡飲食等。目前,該理論在護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空間大,且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其效果是明顯的。
防護知識缺乏是影響護士防護意識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8,24,27-28]顯示仍有少數護士未參與標準防護措施的相關培訓,即使參加培訓,護士對知識掌握的也不牢固,重視度不高,培訓流于形式,護士防范意識仍然薄弱,標準防護執行率較低。張璇等[29]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調查了100名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整體依從性為81.46%,雖然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仍需加強。防護信念來源于護士對標準預防的認知度和執行阻礙程度。階段變化理論的核心部分是“意識-行為轉變-鞏固轉變行為”,正確的防護行為需要建立護士群體防意識和改變行為才能實現[30]。基于行為階段轉變理論培訓后,提升護士對標準防護工作的重視程度,改變依從信念、工作態度和行為,提高標準防護的執行率[31]。行為轉變理論有利于轉變護士標準防護行為[7-8,14,24]。
自我效能是人們對自己組織、實施行為并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9]。個體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越能完成預期目標[32]。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促進個人行為階段轉變。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身能夠建立并維持健康行為充滿信心,自我效能充足的個體更有可能建立健康行為[11]。階段變化理論的應用可提高護士自我效能感[7]。行為階段轉變理論干預模型是運用個體在每個行為變化階段的敏感性,采取針對性措施,可提高護士標準防護信念和自我效能感[31-33]。
依從性也稱順從性、順應性,依從性的高低影響護士工作中執行標準防護行為的正確率。楊冰等[34]研究顯示,2000年~2016年來自全國319家醫院38867名護士銳器傷率、針刺傷率、污染針刺傷率分別為81.93%、76.55%、61.14%,手套佩戴率為23.67%。護士標準防護依從性一直是臨床安全關注的要點,護理人員的防護依從性需要進一步提高,并嚴格執行標準預防措施,提高自我職業防護意識,減少職業暴露[35]。行為階段轉變理論的應用,有助于護士增強標準防護意識,積極主動采取防護行為,促進標準防護行為依從性的提高[14-15,31]。
行為階段轉變理論模型在護理領域廣泛應用于多種行為改變,但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存在研究內容不夠深入、階段劃分尚不清晰、不能全面反映該理論模型多維性等問題[6,35]。該理論在個體行為改變研究中過分重視主體的認知過程,對環境的影響考慮較少,研究過程僅為描述而非原因性解釋[6,18,32,36]。
綜上所述,行為階段轉變理論作為一種有目的、綜合的行為干預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家庭護理、護理教育等眾多護理領域,并取得較好的效果[32]。但該理論在護理領域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未來應開展更科學、更深入的方法研究,使其在護理領域發揮更大的理論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