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王 霞,張利娟,萬 青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風濕免疫內科,湖北 武漢,430030;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湖北 武漢,430030)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湖北 武漢,430030)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具有多系統損害表現的慢性自身免疫病。SLE患者血清內可產生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通過免疫復合物等途經,損害各個系統、臟器和組織[1]。SLE以育齡期女性多見,患病年齡多在20~40歲[1],且本病病程遷延,病情反復發作,會嚴重影響患者婚姻、生育和生命質量。臨床研究[2-3]表明,SLE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尤為明顯,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導致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其中焦慮癥、抑郁癥和精神病最常見[3]。Beltrao 等[4]研究表明93.7%的SLE患者有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是焦慮和軀體化。SLE患者出現精神障礙對其心理健康影響極大,部分患者甚至可能產生自殺意念[5-7]。抑郁情緒還會對患者的治療產生不利影響,Julian等[8]對834名SLE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展開的隊列研究得出,患者抑郁情緒可能是SLE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的重要原因,抑郁情緒也會加劇疲乏癥狀[9]。SLE患者早期出現焦慮、不安、失眠、易激惹等精神表現時,往往得不到重視,錯失了最佳的干預時機[10]。早期識別患者的焦慮抑郁及有焦慮抑郁風險并進行及時干預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通過文獻綜述對SLE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以及心理干預進行歸納與總結,以期為SLE患者焦慮抑郁的臨床干預提供參考。
國內的一項包括59項研究10 828例患者的關于SLE患者焦慮抑郁發生率的回顧性Meta分析發現,基于臨床訪談,發生嚴重抑郁和焦慮的患病率分別為24%和37%;基于醫院抑郁焦慮量表和貝克抑郁量表,SLE患者抑郁癥患病率分別為30%和39%;基于醫院抑郁焦慮量表,焦慮癥患病率為40%。國外Bogdanovic等[11]研究發現,SLE患者抑郁發生率為66.7%。不同文獻報道的SLE患者焦慮抑郁發生率不盡相同,可能與文獻質量高低、抑郁和焦慮的定義不明確以及不同的評價方法等多種因素相關[12]。
SLE疾病活動度是評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一定程度反映了病情的輕重程度[13]。朱麗秀等[13]對105例SLE患者研究表明,疾病活動度越大,病情越重,焦慮、抑郁情緒越重。Mok等[14]研究發現,SLE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產生自殺傾向,疾病活動評分越高的患者自殺思想更明顯。Shen等[15]認為SLE疾病活動是抑郁情緒的誘發因素,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進一步的影響。余瑤等[16]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疾病活動、經濟收入、婚姻狀況等為SLE患者心理障礙的獨立影響因素。何偉珍等[17]對62例SLE患者研究表明無論SLE患者處于活動期還是緩解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癥狀,而SLE疾病活動可能一定程度影響了抑郁的發生發展。由此可見,SLE患者疾病活動度越高,患者病情相對越重,其日常工作生活受到的影響越大,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負擔越大,焦慮、抑郁情緒越重。
2.2.1 患者經濟水平:SLE病程長,急性期與緩解期交替,需要長期治療,經濟開支大,給患者個人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負擔,也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造成一定的影響。經濟條件差的患者在疾病痛苦與經濟壓力的雙重重壓下可能產生消極情緒,甚至產生自殺想法。因此家庭經濟條件差的患者發生心理障礙的風險更大[16]。成年患者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支持其疾病的治療花銷,而疾病的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勞動能力,加劇了心理負擔,焦慮抑郁情緒加重,反過來又影響患者的社交與工作,造成惡性循環。余瑤等[16]研究結果顯示,經濟收入獨立影響SLE患者的心理障礙。袁飛飛等[18]研究表明,高月收入是精神障礙的保護因素,提高月收入可能有效減輕SLE患者的精神障礙。SLE緩解期,患者可以正常生活與工作,應鼓勵患者積極就業,不逃避不自卑,這既能為患者治療疾病提供經濟支持,緩解壓力,也能實現患者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增加信心感和成就感。
2.2.2 患者婚姻狀況:余瑤等[16]研究結果顯示,婚姻狀況獨立影響SLE患者的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組未婚或離異患者比例顯著高于無心理障礙組。家庭關系是生活中重要的關系,和諧美好的婚姻關系能為患者提供溫暖的情感支撐和心靈慰藉,患者也會因家庭的完整以及家人的關心而更加注重自身疾病的康復,更加積極治療。喪偶、離異等不完整的家庭會使患者缺乏家庭支持,喪失自我肯定和認可,產生負面情緒[16]。
2.2.3 患者文化程度:患者文化水平低,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導致患者錯誤看待和消極面對自身不幸事件,形成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19]。余瑤等[16]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較低的SLE患者出現心理障礙的可能性更大。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可以借助多種方式、媒介收集資料訊息,學習知識,更正確地認識疾病,了解成功病例和前沿的治療方案,減輕恐懼心理,保持相對平和的心態,同時更加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控制病情[16]。但連麗娥[20]在研究中提到文化程度與SLE患者抑郁焦慮狀態的發生無關(P>0.05)。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與研究方法不一致、樣本量不同等有關。針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護理人員更應加強宣教,幫助患者獲取疾病相關知識,形成對疾病的正確認識,以成功治療病例為患者樹立與病痛抗爭的信心和勇氣,改變以往悲觀的姿態,樹立正確的觀點與信念。
2.2.4 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研究[21]表明,應付方式不同,SLE患者抑郁、焦慮的水平不同。研究[21]發現,SLE患者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社會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兩倍。Hans等[22]研究表明,逃避型應付方式比接近型應付方式更容易導致更多的危險行為。在遭遇疾病應激狀態下,SLE患者多采取忍耐、發泄、幻想、否認等逃避型消極應對方式,而較少采取接近型積極應對方式,因此易產生焦慮、自卑等心理,不利于疾病的康復[21]。護理人員應該鼓勵患者積極面對,而非一味逃避,應以支持患者身心康復的社會支持系統為中心展開工作,強化親友和社會的支持,使患者能真切感受到強有力的情感支持與慰藉[21]。
SLE患者需要接受長期的糖皮質激素治療,會產生內分泌失調,體質量增加,胃腸道不適,失眠,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加重患者心理負擔[22]。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SLE患者產生心理障礙的風險更大[16]。若長期使用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可引起代謝紊亂,患者表現為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毛等[23-24],嚴重的個人外貌改變,容易造成患者身體意象紊亂[25]。中青年女性為狼瘡多發群體,該群體更加關注自身相貌、體態以及旁人的看法。徐小青等[25]研究表明個體對身體的消極認知越嚴重,心理困擾也就越嚴重,可能是個體越是關注在意身體外貌,個人外貌改變對其心理的影響也就越大。護理人員應該提前正確宣教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評價自身外表,指導患者適當修飾外表,增強信心。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待醫師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后,可以此為患者提供更多的藥物選擇,如生物制劑等,盡量規避激素的不良反應。
林曉霞等[26]研究表明,通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認知干預、情緒干預、放松療法、音樂療法及家庭干預等個體化心理干預,能有效挖掘患者負性情緒產生的根源,并采取針對性的個體化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真實體驗為基礎,從入院宣教開始,實施全程個體化干預;家屬積極支持,增加患者的愛與歸屬感,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值得臨床推廣。王華等[27]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還應有生理-心理-社會的整體醫學觀念,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認識SLE,認識自己的情緒狀態,改善不良情緒,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李雙玉等[28]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干預能明顯改善SLE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對SLE疾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主動關心、體貼患者,了解其需求,使之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建立醫患信任關系,使患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況,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SLE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有多種,疾病活動度、患者的經濟水平、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應對方式、社會支持以及治療方式等均可能造成不良的心理狀態。臨床工作中應及早識別,評估危險因素,針對高危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心理彈性,降低SLE患者焦慮抑郁的發生率,避免負性情緒對治療造成影響,提高患者治療與護理配合的依從性,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