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晴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00)
19世紀中葉前后,工人階級逐漸覺醒,他們通常借助詩歌、小報等方式表現工人的悲慘命運,揭露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壓榨,號召工人們聯合起來與資產階級斗爭。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現實需要,適時建構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力圖通過無產階級自身的文藝喚醒工人,推動無產階級革命及社會主義在全世界范圍的發展,實現“改變世界”的目的。從工人運動伊始到巴黎公社初步嘗試,再到蘇聯社會主義,直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一直發揮著引領社會意識的重要作用。本文將探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的發展歷程與特征,以明確其價值和作用。
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文藝的呈現形式稱呼各異,有些學者將無產階級反抗斗爭的文藝稱為無產階級文藝,有學者在學術論文和著作中用黨的文藝、人民的文藝等詞匯來指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文藝作品,也有不少學者用革命文藝、社會主義文藝來區分不同時代的文藝。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及其特征就需要明確馬克思主義文藝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文藝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從內涵上說,馬克思主義文藝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代表無產階級利益,具有特定的話語體系和價值體系等意識形態特點的文藝,馬克思主義是其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文藝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是一種精神生產,它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發展而發展,具有強烈的歷史性、現實性和人民性特點。
自工人運動開始,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外延就不斷擴展,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內容不斷擴展,如馬克思主義文藝的黨性、馬克思主義文藝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文藝代表的階級范圍等都有所擴大。從國家范圍來說,一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國家所施行的文藝理論和文藝實踐都可以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比如蘇聯馬克思主義文藝、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從表現形式上說,從最初為發動工人搗毀機器罷工的詩歌、話劇、小報等,到我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國自信和中國形象的歌曲、戲曲、小說、影視、相聲、小品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作品,都屬于馬克思主義文藝范疇。馬克思主義文藝在其內涵不變的情況下不斷拓展其外延。
馬克思主義文藝是伴隨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背景而產生的,階級矛盾不可調和而引發的工人抗爭為其誕生的現實基礎。馬克思主義文藝歷經工人運動、巴黎公社以及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文藝,發展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不同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具有強烈的時代印記,展現出馬克思主義文藝不同的發展內容和形式。
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工人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愈加貧困。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突破資產階級文學的局限,初步意識到文學作為戰斗武器反映工人生活現狀的作用。英國學者柏拉威爾論述道:“從一開始起,他就對文學表示了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后來從來沒有減退過,導致了大量的附帶批評、暗喻和引述。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法國和英國的散文小說、任何當代詩歌,凡是能夠有助于破壞傳統權威和引起對未來社會正義希望的,例如海涅的詩歌那樣,他無不感到興趣。”[1]工人階級由自發的文藝反擊轉變為自覺的文藝創作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后。馬克思恩格斯除鼓勵工人繼續創作外,還熱烈歡迎文學藝術家加入無產階級革命隊伍。在他們周圍,長期活躍著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如赫爾維格、弗萊里格拉特。恩格斯說:“德國當代最杰出的詩人亨利希·海涅也參加了我們的隊伍,他出版了一本政治詩集,其中也收集了幾篇宣傳社會主義的詩作。”[2]
馬克思恩格斯對文藝創作遵循的特性和歷史使命有了新的較高認識。首先,從整體歷史結構中觀察文藝,用唯物主義思想分析文藝,認為文藝能動地反映社會生產矛盾,透視社會矛盾沖突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文藝應調轉方向,關注無產者的生活和命運,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其次,準確定位無產階級文藝隊伍的性質,即為政治斗爭建立的無產階級隊伍。再次,認為關于工人運動的文藝作品應該從現實出發。文藝不應像資產階級文藝,只從抽象的理念、精神等出發,應該具體地描述各種社會關系,揭示它們的秘密和真實,而不是導致“對現實的歪曲和脫離現實的毫無意義的抽象”。文藝評論家弗蘭茨·梅林在其文學評論中鮮明地闡述了文藝與無產階級的關系,在《藝術和無產階級》中從理論上劃清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藝術在性質和任務上的界限。對于馬克思恩格斯來說,文藝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能通過真實的描寫,鞭撻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在資本邏輯與制度過程中對人的異化,而現實主義的作品才有這樣的價值。事實上,伴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的發展,工人運動的理論性和目的性有很大增強,斗爭的方式和路徑更為明確。
巴黎公社的存在是短暫的,但公社內的文藝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在無產階級政權的真正實踐。它將馬克思主義文藝與公社發展和勞動群眾利益緊密聯系,實現了文藝目的轉向,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真正成為為新生無產階級政權服務的工具。
巴黎公社內的文藝相關措施對于各國無產階級藝術發展仍有極大借鑒意義。比如廢除反動的資產階級對文藝的領導權,打破資產階級及其藝術家對藝術的控制,選拔和任命無產階級革命家擔任革命文藝領導工作,成立藝術家協會和演員協會等無產階級藝術團體,提倡和支持宣傳具有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的文藝作品,改革文藝活動形式,讓更多的勞動群眾能夠享受到藝術,開放圖書館、博物館等藝術機構,以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的教育,文藝家既要參加表演,也要參加戰斗,以鼓舞全公社成員的革命斗志。在公社存在的兩個多月期間,整個文藝界出現了一派新氣象,新型的革命文化極大地鼓舞了巴黎無產階級的戰斗意志。[3]
可見,巴黎公社在文藝與政治、政權,文藝與黨性、階級性等方面已經初步進行了實踐探索,在藝術為誰服務、怎么服務等方面為后來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文藝建設提供了經驗教訓。
蘇聯馬克思主義文藝是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文藝美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列寧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他根據革命文學發展的經驗,把黨性原則的理論具體運用到文藝等領域中來,第一次明確提出“出版物應當成為黨的出版物”。列寧指出:“藝術屬于人民,它必須從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們團結起來,并使他們得到提高,它必須使群眾中的藝術家產生出來并使之提高。”[4]被列寧稱之為“無產階級藝術的權威”的高爾基提出社會主義文學的階級性,指出藝術家要發揮喉舌的作用,創造人民自己的語言。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的核心不是別的,而是真實性。他說:“寫真實!讓作家在生活中學習吧!如果它能以高度藝術形式反映生活真實,他就一定會達到馬克思主義。”[5]而作家應擔負起先進無產階級的歌手的任務。
列寧、普列漢諾夫、斯大林等人充分意識到階級文藝的作用,繼續將文藝當作武器,發揮意識形態的引導作用。此外,蘇聯馬克思主義文藝在文藝與政治、文藝與勞動、文藝與典型形象塑造、文藝與意識形態、個性化與典型化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論述,拓展了無產階級文藝的內涵,給予蘇聯馬克思主義文藝新的發展方向,對于有著同樣社會和文化心理土壤特征、追求民族獨立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產生了直接影響。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充分把握唯物史觀,加強黨對文藝的領導,牢牢把握文藝的意識形態發展方向,明確文藝對推動社會歷史的作用,提升文藝本身的品性,實現文藝自身價值和政治價值的有機統一,是我黨百年發展中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探索積累的經驗。
1.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的探索時期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他國文學藝術作品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黨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在進行文學革命之時就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瞿秋白、蕭楚女、惲代英等人用唯物史觀來闡述文藝理論,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文藝美學結合,在蘇聯文藝的基礎上創造了中國的文藝理論。中國文藝開始注重勞工等下層階級群體,宣揚勞工偉大,號召勞工斗爭。在《文學革命論》一文中,陳獨秀將批判矛頭直指舊文藝,并一改知識精英對通俗藝術的鄙夷,在《貧民的哭聲》中洋溢著對勞工階級的愛意與贊美。李大釗認為,勞工不僅是新文藝服務和描寫的對象,更是文藝青年在思想情感上需要認同的對象,文藝的服務對象應指向工農,以文藝形式鼓舞工農運動。他認為文藝可以使一般苦工也可以了解許多的道理。沈澤民的《文學與革命的文學》主張,詩人應是革命家,應深入工人和農民的生活,通俗文藝登上了宣傳新思想的“大雅之堂”,勞工成為文藝中的“常客”。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貢獻較大,他在《普羅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中闡述了大眾文藝的重要性,提出了對大眾文藝的領導權的問題,還在《文藝的自由與文學家的不自由》中提出文藝思想鮮明的立場性、斗爭性和實踐性等問題。左翼作家中,魯迅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點。他的文藝觀從過去的無用之用論,到社會功利論、階級功利論,其中貫穿了文藝的人民大眾屬性的觀點;他對文學的勞動起源論,對藝術屬于人民,應該走向人民,對文藝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對文藝的大眾化和民族化,對文藝的欣賞和批評等問題都有正確的闡述。
毛澤東文藝思想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孕育形成的文藝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藝領域的結晶,毛澤東文藝思想遵循中國革命和中國文藝發展規律和價值旨趣,充分彰顯了戰爭時期革命文藝啟迪和教育群眾、鼓舞和歌頌群眾的需求。毛澤東認為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屬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是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土地革命時期,閩浙贛蘇區的《工農暴動歌》、抗日救亡時期《黃河大合唱》等歌曲以及小說、戲曲、街頭劇大量涌現,使文藝本身迅速成為民族解放戰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文藝工作團”的成立也讓有組織的文藝創作成為革命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鮮明地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從根本上指明了黨領導的文藝工作的政治方向,指出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這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核心和靈魂。
2.新中國成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的過渡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界破舊立新,在戲曲、電影、音樂等方面掀起了文藝改革新浪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指導文藝工作的總體方針。馬克思主義文藝在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一系列有關馬克思主義文藝的著作相繼出版,一大批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文藝作品競相出現,一大批致力于文藝人才培養和發展的藝術院校和藝術團體相繼成立,反映了黨和人民群眾急于建設與人民政權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然而,與經濟急躁冒進相一致,文藝工作同樣出現急躁冒進,思想文化領域改革措施出現了某些極端的苗頭和傾向,盲目追求文化改造求“純”而忽略了文化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甚至運用階級斗爭的方式和手段進行文化改造,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科技人才輕文藝人才,“左傾”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我國的傳播和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危害和干擾,馬克思主義文藝基本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3.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藝界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文藝的指導。鄧小平重申“三不主義”,即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提出文藝不從屬于政治,文藝不可脫離政治,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口號。“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并且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6]鄧小平同志指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作用,認為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們的文藝家少之又少,還需要大量杰出的文藝人才,要從思想和制度上為人才涌現和成長提供保證。
江澤民提出文藝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造就一大批有素養、有創造性的文藝人才,特別重要的是具備馬克思主義觀,同時也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提升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新論斷。“對那些錯誤的、違法的東西不能不管不問。在大是大非面前,宣傳思想文化部門要堅持原則,提倡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必須旗幟鮮明。”[7]可見,伴隨著20世紀末世界的風云變幻,文藝工作者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成為衡量文藝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21世紀初期,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明確提出文藝工作要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同時針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提出:“要加強文化戰線領導班子建設,加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組織保證和人才保障。”[8]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文藝觀點,提出“人民的文藝”,“文藝要把彰顯人民性視為藝術卓越性追求的根本價值導向,為建構新時代文論話語體系的根本遵循,是當代文藝追求‘強起來’的一個重要標志”[9]。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更提出文藝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真善美的永恒價值,為文藝的價值取向提供了最根本的遵循。
可見,馬克思主義文藝傳入中國后,中國共產黨人組建了文藝組織,創新了文藝形式,培養了文藝人才,從文藝內容、文藝方法、文藝批判、文藝黨性和階級性,以及文藝為誰服務、怎樣服務等問題上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緊扣時代命題,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創新,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模式和話語體系。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程給予馬克思主義文藝自身特性和表現形式,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更離不開社會發展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凸顯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巨大作用,更凸顯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的歷史性、人民性和現實性特征。
馬克思主義文藝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歷史性地發展的文藝,具有前進性、上升性特點,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現實的問題都要從歷史中追根溯源。馬克思主義文藝不同于資產階級文藝,它不能成為脫離歷史的勞動。馬克思主義文藝實質上是處于特定歷史時代的人對于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書寫。馬克思主義文藝中優秀的題材作品應該為歷史披上時代語境,文藝創作中應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彰顯人民群眾為歷史的創造者。文藝工作者也要從宏大的敘事史詩中找尋歷史記憶,宏觀把握和藝術再現歷史事件,用形象的藝術手段記錄歷史,教育和啟迪大眾。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創作以及文藝人才培養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來源。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及《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詳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觀為其文藝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創作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文藝屬于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范疇,是無產階級接受歷史教育和精神洗禮的過程,是助力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文藝創作中的歷史性是文藝工作者用藝術的方式堅守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文藝實踐性也來源于其歷史性,文藝實踐以歷史性為指導,實踐指向明確具體,是對無產階級改變歷史、創造歷史的藝術性描述。文藝人才的培養也要具備大歷史觀,置身于人類社會發展史中,明確自身責任。
馬克思主義文藝在創作人民需要的作品時,還要注重加強意識形態的引導,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在新的歷史條件解決文藝自身和現實問題,旗幟鮮明地反對機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論調,凸顯文藝的歷史性特征,實現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現實性和審美性的統一。
現實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特有的屬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藝作品是在現實的互動中產生的,是在現實語境下反映現實、解決現實問題的作品。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單純從審美看待文藝,馬克思主義文藝誕生于矛盾,服務于階級斗爭的現實需要,脫離不了階級矛盾尖銳、不可調和的現實境遇。馬克思主義文藝能動地反映矛盾,通過矛盾透視歷史發展規律,折射出歷史真實,進而明確無產階級的前途和命運。
馬克思由最初的浪漫主義者轉變為現實主義者,原因在于其革命理想與革命實踐現實化。馬克思恩格斯要求文藝作品如實地敘述,按照生活本來面目反映現實生活,按照藝術規律創造典型形象,真實深刻地展現一定時代歷史內容和發展趨勢,將文藝的真實性與傾向性結合起來,達到一種藝術真實。馬克思主義文藝的生命力就在于自身融入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之中,找準社會發展主流方向,指引社會前進。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文藝的直接現實性還表現在其內容和形式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在中國,新時代歷史發展的新方位其實就是文藝的新需求。文藝應該反映時代的精神特質,面對中國現實問題,確立研究的主體性,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將文藝發展同民族復興緊密聯系起來,逐漸建構起時代發展的文藝價值話語體系,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模式,成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前,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遇到現實挑戰,文藝是堅守社會價值還是市場價值,本身也成為時代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價值指向。基于大眾文藝和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語境,文藝工作者必須強化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用精湛的文藝作品啟迪大眾思想,要通過典型意義的創作啟發對現實的思考,引導社會群體遵從主流的價值觀念,而不是將自身埋沒于世俗的大潮之中。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文藝來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馬克思主義文藝的人民性還體現在人民是文藝的創作主體、評判主體、表現主體,同時又是服務主體。馬克思主義文藝與人民群眾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元命題”。從馬克思的“工人階級隊伍”到列寧的“千萬勞動人民”,到毛澤東的“一切革命的文學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代表群眾,表現群眾,自己做群眾的真實代言人,他的工作才有意義”[10],再到習近平的“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筆端”,人民性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他們關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的論斷無不強調人民性這一核心問題,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譜系中永恒的價值特性,彰顯著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文藝應把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作為創作源泉。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馬克思主義文藝人民性的特征從沒有改變,偉大的文藝作品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關心群眾疾苦、解決群眾期盼、滿足群眾需求。新時期的文藝發展就是彰顯人民性的過程,能夠實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能動性與自覺性的統一。作為人民的一員,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必須具備開創未來的主動精神,正確認識歷史、時代和人民之間的關系,以更加堅定的初心和使命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樹立人民的文化自信,為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和價值引領。
總之,馬克思主義文藝自誕生伊始,歷經時代發展,其內涵不斷完善,外延不斷豐富。從歐洲工人運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始終圍繞歷史性、現實性、人民性,探究解決如何服務人民,怎么服務人民等問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提下,不斷培養馬克思主義文藝工作者,通過豐富的藝術理論、多樣的藝術形式展現出馬克思主義文藝的責任擔當,未來也必將在實現共產主義偉大征程中持續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