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居寧
(中共定西市委黨校 甘肅 定西 743000)
政治文化,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尚未形成嚴格統一的定義。西方學者阿爾蒙德(Gabeiel A.Almond)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1]。這種文化是在該民族的歷史、經濟和政治活動中形成的,尤其強調人們在過去經歷中形成的一系列認知和判斷模式對以后政治行為有強制作用。旅美政治學家鄒讜認為,文化不僅僅是占有統治地位的思想和意識,還包括最底層的風俗和儀式。學者呂元禮認為,鄒讜所講的“文化”就是一種觀念文化,他之所以重視習俗、儀式等日常生活方式,是“因為中國傳統社會不同于西方現代社會。西方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中國傳統社會是禮治社會。即使在強調法治的當代中國,禮俗和禮治傳統仍然發揮著實際的、重大的作用”[2]。學者凱澤羅夫認為:“政治文化是一種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現象,一種特殊的文化,是精神實踐活動與某種關系的一定的質和方式,這種關系保證根本的階級利益得以反映、鞏固和實現,其途徑是建立一定的政治觀點、價值、知識和素養體系,是通過公民參加社會政治生活,保證社會政治設制、規范、傳統體系的實行、發展和繼承。”[3]凱澤羅夫堅持政治文化的上層建筑屬性和階級本質,把握政治文化的政治意識形態特征,將“政治文化”詮釋為維護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政治觀點、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國內學者王浦劬在《政治學基礎》一書中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關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對于政治的感受、認識和道德習俗規范的復雜綜合?!盵4]綜合上述學者對“政治文化”概念的詮釋可知,一般地,政治文化是在歷史傳統和現實條件影響下,一個政治系統內部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具有普遍認同而穩定的政治心理趨向、政治行為模式、政治意識形態。
我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君子人格是傳統政治文化的一種重要政治人格,誕生于先秦儒家學派?!熬印笔墙楹跤凇靶∪恕焙汀笆ト恕敝g的一類人?;趯φ挝幕拍畹娜玛U釋,研究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內涵就顯得相當重要。
用政治文化理論闡釋先秦君子人格的內涵,一方面是要指明君子人格屬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套用政治文化的維度分析可以洞析君子人格內涵體系內的邏輯結構,主要是通過政治文化的概念內涵對應詮釋和解析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內涵;另一方面,當前人們對于政治文化中優秀傳統政治思想部分的辨識度不高,存在明顯的誤解,而且人們對優秀傳統政治思想的重視明顯不夠,很難保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動力。基于這兩方面原因,以全新視角研究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內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據政治文化內涵的三個構成部分,即政治心理趨向、政治行為模式、政治意識形態,可以進一步解析出君子人格具有的“仁”心、“德”行和“治”道。
“仁”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愛”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構成了儒家“仁學”體系。在先秦儒學思想家眼中,“仁”是一種心理導向,具體表現為“仁者愛人”的人文關懷之心、“人性本善”的先天稟賦、“中庸之道”的仁心運用之術?!叭省笔蔷尤烁竦膬仍谔刭|,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既是構成君子人格的基礎項,也是統領君子人格的總項。
1.仁者愛人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構造體系是儒家思想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儒家學派為社會培養人、塑造人的支撐理論。君子人格的核心就是“仁”。仁德就是君子之道的核心,到底什么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5]162這種“愛人”是以孝悌為本,立足親情,反映人的正常情感屬性的產物,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質??鬃右仓鲝垖⒂H親之情推己及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5]4。親情之愛由近向遠逐漸延伸到愛大眾,由“小愛”向“大愛”發展?!叭省边€具有“類本質”特點,也就是說“仁”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才能實現的??鬃舆€提到“仁”并不是過于抽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仁”心皆可實現“仁”,即人人皆具備成為君子的機會和可能性。
2.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是儒家君子人格“仁”心形成的基礎假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睂τ谶@一點的認知,孔子是極其肯定的。他認為人皆有“善端”,因此才有教育的必要,通過對人的“習”的教化,進而復歸人的本性。人的生命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個無法抗拒的過程,只有借此實現人的“善端”,才會獲得人生的真正價值。正是因為孔子洞悉“人性本善”,所以儒家君子之道也是“擇善固執”。與之相對的西方學者霍布斯從“人性為惡”的消極假設出發,推演出人們的選擇是出于利己的謹慎算計,進而得出自然狀態是一個人與人各自為戰的狀態,因此也就失去了出現君子人格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性本善”即“無惡”,更準確來說是“溫良”,是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君子人格能夠被廣為推崇的重要原因。由于人皆有“善端”,因此先秦儒家認為,人人皆有可能成為君子。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先秦儒家君子“仁”心運用的方法論藝術??鬃犹岢觥爸杏埂?,認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5]74-75。唯有君子才能通達中庸的智慧,體悟中庸的精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高不低、屈伸自如、進退得當、運用自然、力求適中、致中和的適度得當之理。中庸在人類社會的表現就是尋求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庸在自然界的反映就是天人和諧,以萬物和諧之理詮釋中庸之道,便是對其最妙的解讀。以中庸之道塑造出平衡而優質的道德,自然而然也就具備成為君子的可能?!皥淌种械馈?,既是道德理性的召喚,也是對人之良知的維護??鬃訉Α爸杏埂敝g是肯定的,因為運用此術的目的是正當的,是為了復歸“禮樂文明”和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權衡之術。
對于春秋五霸,有一種理解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歷代對宋襄公能入五霸之列存在較大爭議,而孔子在《春秋》中對此人的褒獎也影響了后世學者。因為在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家看來,宋襄公雖戰敗但素有仁義道德,符合儒家對君子的基本判定。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具有最優秀、最充分、最完備的人格類型,其主體部分就是“德”行,具體表現為具有道德責任,能進行道德自律和道德實踐。
1.具有道德責任
君子要自覺樹立“忠恕”之道,因為君子在換位思考中深知意志被強加和脅迫的痛苦心境,所以他們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212-213。即在成就自己的同時兼顧成全他人的重任。退一步說,即使自己無法幫助他人,也不應該傷害到他人。君子不僅重視做事的效果,更重視做事的動機,一定意義上,做事的動機遠遠要大于做事的效果;換言之,君子只要動機正當,即使效果不佳或適得其反,仍可獲得別人的寬容和理解。但道德主體之所以“有道德”,首先在于其本身負有寬容、照顧他人情緒變化的責任,這是一種在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中努力堅守的道德責任。先秦儒家學派強調,君子有德,包容他人就是君子最樸素的道德情懷。君子德行深厚,容納他人就是厚植人文主義的基本原則?!暗虏还拢赜朽??!盵5]46君子的道德責任感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是君子維護社會秩序、為社會做貢獻的一種體現。在孔子看來,恢復“周禮”才能使人心思定、社會和諧,這就需要具有道德責任感的人來復興和維護“周禮”。
2.進行道德自律
對于君子來說,自律最為緊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施行仁義的道德主體是而且只能是君子本身。君子施“仁”,一方面要“修己”,要認識和修正自己的錯誤,匡正和完善自己的德性;另一方面要“克己”,具體要點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5]152,君子不應沉湎于對物質的追求,應能控制自己的一切不當欲念,在自控的極限或特殊情境中可以“殺身成仁”,保持君子之德。君子主張“篤信好學,守死善道”[5]100,把做人和學習聯系起來,相互補充、相互彌合,既“世事洞明”又“人情練達”,鍛造君子完美品德。君子靠自己鍥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精進向上,實現道德高尚和道德恒定。他們注重“慎獨”,在面對自己的時候“內省”“知恥”“苛己”,始終對“道德”持有敬畏心,確保自己獨處時跟非獨處時一致,內在思想和外在行動一致。
3.重視道德實踐
注重實踐是君子人格的鮮明特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要“聽其言而觀其行”,甚至要“先觀其行后聽其言”。君子要言行合一,注重實行。儒家特別關注君子內心自覺和主觀努力在實際行動中的體現,深惡痛絕言過其實、表里不一的偽君子形象。因為偽君子失去了君子人格中最為關鍵的“誠”的品質,正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偽君子必然遭到倫理道德的譴責。君子躬行實踐,在道德踐履中嚴格要求自己,充分將自己擁有的道德理論用于個人言行,展現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人格本色。豐碑無語,行勝千言。道德實踐是檢驗君子人格真偽的標準。君子總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恪守道德自律,將自己的形象落實在一言一行之中,不斷加強道德歷練,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引領社會風尚。
綜合君子人格道德特性可以看出,道德責任展現的是君子人格的社會性,道德自律體現的是君子人格的個人魅力,而道德實踐是君子人格的判斷標準,是道德責任和道德自律實現的途徑。先秦儒家君子之所以謂之“君子”,很大程度上是依據道德層面的判斷。換言之,“德”行是傳統德治社會對社會個體的基本規范,也是最高規范,因為“有德者”近乎“君子”,“無德者”近乎“小人”。
孟德斯鳩曾在《論法的精神》提到中國的道德倫理深刻地影響政治倫理,因此君子的德行最終會成為維護君主統治的行則。孟德斯鳩的見解一定意義上為君子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依據。儒家提倡君子“入世”,因為只有積極入世才能為治理國家和維系社會穩定提供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先秦儒家的“君子”就與“君主”緊密聯系。君子是維護君主統治的社會精英,是服從和服務于君主“治國之道”的中堅力量。君子懂得如何在君主和百姓之間斡旋,進而促進國家的治理,具體體現在君子的政治服從、政治調節和政治教化的功能上。
1.君子具有政治服從的功能
統治階級不僅在政治上奪取政權,而且也創造了符合統治階級的道德。因此,君子在認同道德權威的過程中實質上養成了主動敬畏和服從政治權威的心態,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5]225。因此,君子忠于君主,是君主最信任的人,而君主為維護統治也離不開君子。君子通過服從禮儀規范、建構政治制度、維系政治秩序來為君主服務,而君主通過提供政治待遇、優化生活條件來滿足君子的需求?!皩W而優則仕”,更助推君子通過讀書學習參與政治、推動政治運作、服從和維護政治統治,一定意義也說明知識分子成為君子的可能性最大。君子既是倫理秩序的建構主體,又是政治統治的維系力量。從服務于政治統治的目的看,君子的政治功能要遠遠大于道德功能。從歷史經驗來看,在政治生活中君子一般都是政治精英,或者是維護君主統治的一類人。出于維系政治秩序的需要,他們主動服從政治統治。這種“君子”與“君主”的社會依賴關系是社會形態不斷演化的必然結果。
2.君子具有政治調節的功能
君主自古就信奉敬德保民的傳統,而君子就是道德的執著追隨者,正好為君主所用。君子是維系君主與百姓關系的中間力量。他們擁有廣博學識,深諳中庸之道,受傳統文化的洗滌最深,懂得君王之道和百姓所需。當階級矛盾激烈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左右逢源,上傳下達重要信息,緩解政治沖突。同時,君子有氣節又忠君愛國,必能直言強諫、為民請命,使上下交融、各得其所。君子既能登科進入廟堂,又能深入田野與民同樂,是政治發展的潤滑劑。君子是君主的可靠助手,是百姓的信賴者,是溝通君主與百姓利益關系的橋梁。自古以來,統治者治國以選賢任能為首任,既注重考察人的“才能”,又重視人的“品德”,而在先秦儒家學術氛圍濃厚的時代,深諳“中庸”之術而又才德俱佳的知識分子最受統治者的青睞,也最容易躋身到“君子”的行列。
3.君子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儒家認為,政治教化是一個以上率下的過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5]160-161。君子就是社會道德的楷模,代替統治者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是禮樂文明的追隨者,注重禮義法度,嚴正、端莊,具有紳士風度。只要君子能篤行仁義、為民表率,民眾就效仿和學習君子的品行,社會的道德水準就會提高。君子作為政治精英,又是社會的良知,以“修齊治平“的統一標準模式把民眾的“個性存在”進行重塑,完成符合統治者要求的“政治人”改造。君子首先要以身作則,為大眾樹立學習榜樣。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庸》有言:“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本油ㄟ^謹守善道為后世確立標準和原則。
另外,君子關注政治的態度和方式是基于君子的道德特性之上的。子貢說到夫子(孔子)每到一個國家是通過“溫、良、恭、儉、讓”的德行而了解國家政事的。先秦儒家君子的政治功能很大程度上是為等級社會辯護,這是不平等的社會造就的結果;而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社會中,君子人格的政治功能是熠熠生輝的,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評價要運用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看待,要放在為中華傳統文化保留優秀特質的大視野中考量。
儒家也提及“道不行,乘桴浮于?!盵5]150,使少數君子放棄其政治性人格成為“隱士”或“義士”。這種“政治漠視”是君子身處險境的一種退路,但不具備社會引領性。新時代的君子應該是積極入世的,是具有責任和擔當的人。君子人格之所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人格特質具有時代的穿透力。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已逐步進入政治型社會,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特征愈發突顯。新時代,要運用發展的眼光定義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內涵,即以人民為中心、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旗幟鮮明講政治。
“仁者愛人”,這里的“人”不是特指某個單獨的“個人”,而是“人民”。新時代君子立身處世要多從民眾的角度考量事情,“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君子要以百姓心為心、以群眾事為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盼群眾之所盼。君子的意見代表的應該是民意,君子應該是群眾利益的代表,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考慮也就是為自身的利益考慮。為了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君子要密切聯系群眾,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要眼光長遠、格局開闊,既看到眼前利益,更著眼于長遠利益,既能看到個人利益,更應該著眼于集體利益。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是君子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正確立場。“人民立場”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新時代的君子堅持“人民立場”的深層次反映就是君子能夠協助黨組織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反映民意、激發民力,最后實現真正為民辦實事和謀福祉。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面對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新時代的君子,要自覺將堅持“人民立場”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和責任擔當相結合,心懷“國之大者”,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信任,也將會得到歷史的確證。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新時代的君子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精神。
君子的道德功能是君子人格鮮明的功能屬性之一。新時代的君子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懊鞔蟮隆本褪且獙h忠誠、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在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員對黨忠誠是首要的政治品質,普通群眾要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君子要加強理想信念,砥礪初心使命,始終與黨保持同一條戰線,做黨的忠實擁護者和可靠助手。“守公德”就是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并且盡己所能為人民服務。君子要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序良俗,時刻注重自身的公眾形象,引領社會道德風尚。君子要站穩人民立場、擔當作為、傳播正能量,盡己所能為社會貢獻力量。“嚴私德”就是要約束自身言行,慎獨慎初慎微,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君子要對“法”和“德”存有敬畏之心,在做人做事上守住道德底線,自覺抵制不良習氣。“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是新時代君子做人做事的標準,也是新時代君子追求政治進步的一種表現。所以,新時代的君子要從自身做起,在思想上不斷改造自我、凈化心靈、增強“免疫力”,在各種誘惑面前經得起考驗。新時代的君子要正確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人性與黨性的關系、做人與做事的關系,培養高尚人格、美好情操和凜然正氣。尤其在“嚴私德”方面,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自覺管住欲望。欲望是行動的驅動器,縱欲迷智,慎欲遵規,無欲則剛。管住欲望,方能遏制腐敗。二是自覺管住小節。小節不保,大節動搖;小洞不補,大洞難堵。正確認識“微”,高度警惕“小”,方能防微杜漸,防止自身腐化墮落。
黨的十八大以來,旗幟鮮明講政治已經成為一種風氣,君子的政治功能愈發重要。新時代的君子能破除政治上的盲從,運用審慎和理性的思維判斷事物,明晰自己的責任擔當和使命召喚,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新時代君子要善于從政治上分析和判斷問題,要站穩正確政治立場、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政治路線,要守住政治原則、保持政治定力、防范政治風險,還要加強政治歷練、提高政治覺悟、永葆政治本色。面對社會發展存在的不確定不穩定性因素,面對國際局勢的波譎云詭,面對西方國家價值觀的滲透,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時代的君子尤其要加強主流政治意識的培育。主流政治意識是在社會范圍內被廣泛認同的意識?!氨粡V泛認同”一方面指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對于政治的一種心理趨向和文化導向,另一方面是指主流政治意識還要依靠政治權威確保自己的影響力。新時代的君子在主流政治意識的指引下,要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切實轉化為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自覺,確保思想上高度認同核心、政治上堅決忠誠核心、行動上始終維護核心,確保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新時代的君子就是要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忠誠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在思想上、行動上、政治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君子人格屬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從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趨向、政治行為模式、政治意識形態的維度分析可知,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具有“仁”心、“德”行、“治”道。其中,“仁”是君子人格的本性使然,“德”是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治”是君子人格的最高標準。從歷史的發展眼光來看,“治”才是君子人格的時代特質,而“仁”心、“德”行必要時做出讓步才是對君子人格的完美闡釋。新時代,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內涵進一步發展為“以人民為中心”、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旗幟鮮明講政治,同時這也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干事創業、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