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彤
從兩周時期開始,民歌就在我國文化史上放射出了奪目的藝術光彩。中國詩歌的開山之作——《詩經》,其《國風》部分實際就是一部民歌詞集;兩漢樂府民歌仍以其“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在我國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木蘭辭》和《西洲曲》,又被美稱為樂府民歌的“雙璧”;到了唐宋時期,以《竹枝詞》為代表的實體民歌至今仍留駐于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當中;當歷史的車輪駛入封建末世——明清時期后,南北方不約而同涌現的《銀紐絲》《剪靛花》《五更》等眾多民歌牌調,又在五六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嬗變演化,發展成為今天蔚為壯觀的中國民歌曲目體系?!笆奈濉睍r期,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工作依然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所以面對如此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的中國民歌曲目,在當前信息社會中如何對其實現有效傳承和創新發揚,就成為了當前“十四五”文化建設時期的重大課題。然而,看似古老的傳統民歌卻擁有緊密契合于信息社會文娛方式的深厚潛質。下面就從這一點說開去,結合“十四五”背景來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民歌文化在當前時代的傳承與創新思路。
進入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十四五”文化建設也進入了新的時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普及應用,一個“分眾化”的文娛時代正在悄然降臨,而它將有望為傳統民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新的渠道。所謂“分眾化”,就是指原本作為一個“大眾”整體的文娛消費者們,因其根據自身的個性化文娛偏好來能動選擇節目、曲目完成文娛欣賞而逐漸分化成若干“小眾”群體的現象。傳統的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因技術局限更多是將受眾視為一個整體的“大眾”來提供文娛產品和服務;而新媒體平臺所能提供的檢索、點播等新服務,為受眾根據自身偏好精準搜索理想曲目、節目提供了極大便利和無限可能性。于是,在移動互聯時代,受眾就由混沌的整體“大眾”逐漸分化成為了許多“小眾”人群。
那么,在這當中必定存在一個熱愛傳統民歌藝術和民歌文化而主動檢索、欣賞民歌類音樂作品的“小眾”人群,它就將成為網絡空間里中華優秀傳統民歌及其改編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若能在汲取優秀傳統民歌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進行民歌藝術的創作和創新,能夠使傳統民歌更符合當前時代的發展。并且圍繞這個目標受眾群體來創作并推廣新民歌,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這也正揭示了“十四五”文化昌盛發展背景下,優秀傳統民歌在信息社會中潛在的堅韌、旺盛之生命力以及廣闊的創新傳播前景。
從需求側來看,網絡文娛的“分眾化”趨勢已在造就一個呼之欲出的傳統民歌文化受眾群體;而從供給側來看,傳統民歌文化的創新傳承同樣不可缺少信息技術的助力。而有效聯結民歌文化產品、服務需求側與供給側的任務,則可以交給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的文化普及來實現。這是因為文化普及能夠憑借信息化傳播手段同步承擔“活態傳承”與“創新”兩項任務。
近年來,“活態傳承”一直是非遺保護領域的熱門話題,國家在“十四五”文化建設規劃中為非遺傳承進行了方向指導和路線規劃,這也進一步對于轉瞬即逝而不具備物質形態的民歌藝術進行了啟示,所以實現傳統民歌的“活態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活態傳承”并非簡單,它不是把一些民歌藝人請來舉辦幾場講座就能夠實現的,它需要“文化內涵”的全面提升和科學的傳承方式的支持。具體來說,就是需要學習者深入到民間歌曲的流傳地域內,借助觀摩與社交等活動來感受流傳地的風土人情,進而感悟、理解創生、傳承該民歌的人群他們那獨特的文化觀念和審美習慣。這樣,學習者才有望從文化精神的層面理解民間歌曲讀到的寫作手法與演唱方式,也才能自覺而恰切地調動適宜的演唱技巧來淋漓盡致地表現該民歌的審美風格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十四五”背景下的優秀傳統民歌的“活態傳承”,其實質是文化內涵的傳承。
文化普及在當前全民的文化傳播中非常重要,也對傳承民歌文化方面則具備獨到的優勢。這是因為文化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工作方法,已經為從文化層面理解和傳承民間歌曲指出了切實可行的實踐道路,而這一點則正是全民文化普及工作的擅長和優勢。因此,建議文化部門在“十四五”文化藝術發展綱領的引領下,遵循非遺項目傳承規律和原則,按照民族音樂學和影視人類學的要求,面向大眾開展常態化的田野攝錄工作培訓。在此基礎上,群眾可以深入民歌流傳地域后即能按照文化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的工作規程展開作業,利用手持高清數碼便攜設備將民歌的原生態表演場景和文化生活背景攝錄成為微型人類學素材片。可將上述素材片分別加工成為民間歌曲的演唱技法微視頻、文化風格解析案例以及演唱審美表現指導微課。這就等同于把優秀民歌的文化生境“搬遷”到了現實文化活動中,從而得以從文化與審美體認的深層面支持文化普及對優秀民歌“活態傳承”的開展,引導大眾對傳統民歌的審美文化特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從而為通過藝術實踐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民歌奠定基礎。
2018 年底,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這一文件,首次將“數字廣播影視及視聽內容服務”“數字新媒體服務”“數字廣播影視及視聽節目服務”“數字化娛樂服務”“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等近年來新涌現的數字網絡服務行業界定為文娛領域的“新業態”。2021 年“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化技術以及數字化產業發展依然是重頭戲。而這些行業,正是塑造文娛產業“分眾化”趨勢的主導力量。所以,文化部門必須充分認識網絡空間新媒體、新業態在引領文娛產業創新發展方面的“風向標”意義,積極利用這些新媒體、新業態拓展本專業的藝術實踐渠道,為中華優秀傳統民歌的創新與推廣注入全新的驅動力量。
因而,在通過前述“活態傳承”促使大眾深入領會優秀傳統民歌文化內涵,嫻熟掌握其審美表現技法要領的基礎上,文化部門還應引導大眾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網絡新媒體平臺,借助藝術創作和表演來實現對于優秀傳統民歌的創新發展與弘揚推廣。具體來說,可指導民間藝人按照自己的藝術個性,有針對性地汲取優秀傳統民歌的創作手法和演唱方式,融合西洋音樂、現代音樂、流行音樂創作及演唱技法元素,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內容來創作并排演兼具傳統審美特征與流行音樂風格的“跨界”式“新民歌”。而后,將此類“新民歌”的排演視頻投放到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端,一方面以此來召喚粉絲受眾,構建網絡空間里中華優秀傳統民歌及其改編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另一方面根據受眾反饋來不斷檢討自己的創新思路,調整對于“新民歌”的創作角度、路徑和手法,直至推出受到大多數粉絲受眾青睞的“新民歌”作品。
這樣,就等于是用創新來驅動藝術實踐,并把藝術實踐的舞臺搭建到了更為廣闊的移動互聯網絡空間之中;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文化部門又加強了與網絡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受眾)的交流和聯系。通過“問計于粉絲”“問計于觀眾”來“磨合”出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民歌改編作品。這樣,借助新媒體平臺“覆蓋面廣、傳播迅速、互動頻繁”等項優勢,文化部門就能逐步找準當代受眾的欣賞趣尚,憑借優秀的傳統民歌改編作品把粉絲受眾團結在自己周圍,以此來持續聚合、建構優秀傳統民歌及其改編作品的“目標受眾群體”。如此,通過曲目創新驅動的藝術實踐打開了新媒體、新業態“分眾”傳播的“大門”,從而為將來依托互聯網文娛新業態開辟優秀傳統民歌及其改編作品的產業化新路徑提供無限可能性。
優秀傳統民歌傳承人才的培養,是持續推進傳統民歌發展的根本動力。因而,在高校的民歌專業人才培養中,要加強民歌專業基礎課程重點內容建設,因為民歌傳承人才只有打下了堅實而系統的理論基礎,獲得全面的專業能力,才能在民歌傳承實踐過程中運用自如,凸顯自身民歌演唱的專業能力。尤其是社會崗位實踐中民歌音樂表演對傳承人才專業素質和綜合修養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高校民歌專業基礎課程要增加相關的技巧訓練、表演訓練,以及民歌發展史、音樂審美的比重,能夠讓民歌演唱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此外,在民歌傳承人才的培養中,要加強不同民歌作品內容的賞析,同時要豐富專業主干課程的內容,從易到難,逐漸安排各種民歌演唱訓練課程。如地方民歌、少數民族民歌等,讓學生的學習呈梯形逐漸進步上升。其次,則是加強民歌演唱實踐活動的安排,要為學生不斷搭建實踐平臺,加強課內外實踐內容的連接,強化實踐課程在民歌傳承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此外,高校已經意識到了優秀傳統民歌傳承離不開人才儲備,因而全面的發揮自身民歌傳承人才的培養優勢,為廣大非專業學生也提供了民歌學習的機會,創造了民歌文化傳承的平臺。因而,在全校的民歌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調整和改革。一方面,增強民歌公共選修課程的學分比重,將民歌演唱技巧和實踐課程的學分比例提高,這不僅能提高學生民歌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增加民歌課程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構建濃厚的校園民歌文化,讓學生與傳統民歌的距離更近。這樣民歌傳承人才的培養和塑造也更加面向全體學生,能夠從高層次的學生群體中篩選出更適合傳統民歌發展的優秀人才,全面的打開傳統民歌人才培養的格局,以更專業性、系統性、全面性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優質的傳統民歌傳承人才體系。尤其是在“十四五”背景下,傳統民歌人才培養途徑更加豐富,對于傳統民歌人才專業性要求更高,因而作為高端音樂人才輸出的主要陣地,應發揮出自身民歌人才培養的作用,為優秀傳統民歌文化發展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可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了卷帙浩繁、多姿多彩的優秀傳統民歌作品,形成了雋永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傳統民歌雖然源遠流長,卻仍具備適應當前移動互聯時代網絡文娛“分眾”傳播趨勢的深厚潛質。有鑒于此,“十四五”時期,文化部門應切實發揮“文化普及者”的作用,按照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規程對優秀傳統民歌進行采風攝錄,深化大眾對于此類民歌文化內涵及審美風格之理解,實現“活態傳承”;進而在此基礎上依托新媒體平臺展演,以藝術實踐驅動對于優秀傳統民歌的創新發展與推廣弘揚。并且,也要聯合民歌人才培養平臺,為優秀傳統民歌進行人才的儲備和供給提供保障,使更多專業性突出、能力卓越的民歌人才為傳統民歌發展保駕護航。這樣,能夠有效地聯結“十四五”文化建設時期,民歌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側與供給側,持續培養、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民歌及其改編作品的“網絡目標受眾人群”,為依托網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民歌的產業化創新發展開辟廣闊前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