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偉偉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安徽 239000)
網絡與新媒體是國內高?;谛旅襟w行業的發展需要而開設的一門新興專業,旨在培養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信息傳播人才?!毒W絡與新媒體概論》作為該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通常開設于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目的在于使學習者理解和掌握新媒體的基本概念、理論、功能和發展趨勢,進而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由于我國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仍處在發展初期,所以許多高校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學條件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試圖以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開設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為例,對上述幾方面問題加以描述和分析,并嘗試找到適合本專業學生的課程建設方案,以期為同類院校相關課程的開設和改革提供參考。
作為一門理論課程,《網絡與新媒體概論》以網絡技術和新媒體作為研究對象,在概述網絡與新媒體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觀點的同時,又多方面闡釋了兩者給“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特別是給傳媒業帶來的變化、挑戰與機遇”[1]。這就決定了該課程不僅要內容豐富,而且要及時追蹤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和實踐成果。有鑒于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層出不窮,傳統的理論課程教學模式顯然已不能完全達成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筆者于日常的教學和研究中發現,我校開設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目前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作為本專業學生入學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網絡與新媒體概論》本應在內容上反映新媒體領域的最新成果,并貼合培養復合型信息傳播人才的專業宗旨,樹立學生積極實踐的意識。但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本課程的內容卻存在如下問題:首先是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我?!毒W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在某些教學內容的取舍上難以跟進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步伐,如仍在大篇幅介紹“社會化書簽”、“信息聚合”等即將被社會淘汰且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早期應用程序,致使學生難以直觀地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因而也就難以產生共鳴;其次是忽視對學生思辨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毒W絡與新媒體概論》涉及的內容較多,而學校給予的學時(一般為28-42 學時)和教學資源又較為有限,授課教師為追趕教學進度,往往會偏重于講述費時較少的理論知識,難以抽出寶貴的課堂時間供學生討論或實操。這使得學生剛接觸本課程即要面對枯燥、繁多的理論知識,長此以往,便會喪失對本課程的興趣,更勿論鍛煉其思辨與動手能力了。
由于我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起步較晚,所以講授《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的教師多來自新聞學或傳播學等專業。受自身專業背景的影響,多數授課教師難以在短時間內摸索出完全滿足該課程需要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于是只能沿襲“概念+案例”的傳統理論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學校雖然引進了中國大學MOOC(慕課)、超星泛雅等網絡教學平臺,并在校內外為本專業學生開辟了多個實習基地,但能夠有效利用其進行日常教學的教師尚屬少數。此外,我校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雖然使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并未完全發揮出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功用。授課教師的多媒體課件仍以文字材料為主,內容也多源于教材,形式單一呆板,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述情況的存在造成了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課本知識,很難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此種現象的出現固然與本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有關,但也體現出授課教師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上的欠缺,也必將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合理考核標準的設置可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約束其學習行為,并在班級內形成良性競爭,進而從總體上提升班級的學習成效。與國內多數院校一樣,我校《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采取了以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由于授課教師的精力有限,加之在課程設計上不甚合理,所以本課程的平時考核往往只包括課堂考勤和課堂問答2 項內容,期末考核則主要通過閉卷考試的方式考查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最終成績由平時考核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得出,其中平時成績占比40%,期末成績占比60%。這種考查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客觀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往往只需要學生保證一定的課堂出勤率,并在考前突擊背誦課本的重要知識點便能取得較好的成績。那些經由突擊背誦的理論知識往往在考后即被學生遺忘,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理想教學效果。
《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反映新媒體的功能和發展趨勢。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必須提供過硬的教學條件予以支持。但就我校目前的教學條件來看,尚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是課程教材難堪其任。目前國內用以《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教學的教材不下數十種,這些教材雖然篇幅不同,但皆以介紹理論知識為主,內容大同小異,部分內容甚至陳舊晦澀,難以滿足教師通俗授課和開展實踐教學的要求;其次是教學設備有待升級。我校雖已配備多媒體實驗室和相關設備供師生使用,但現有的設備大多老舊,如數字化高清攝像機、影視拍攝軌道、搖臂、無人機等優質設備仍然缺乏,難以完全滿足師生課下實踐的需求;最后是教師素質有待提高。我校《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的授課教師多是從新聞學、傳播學乃至漢語言文學等專業抽調過來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相互之間也缺乏密切的交流與合作。與此同時,學校對本課程所在專業的資金投入尚顯不足,難以完全滿足授課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和購買相關設備的需要。
為有效解決我?!毒W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幾方面措施:
《網絡與新媒體概論》作為一門引導學生初步認知新媒體行業的課程,必須緊跟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新媒體領域瞬息萬變的步伐。因此,授課教師在編制課程教學大綱時,首先應堅決淘汰那些陳舊過時、脫離學生社會實踐的教材內容(如博客、BBS 等),密切結合當下新媒體的發展熱點和運營實踐,制作文字、圖片和視頻兼具且簡約美觀的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授課教師還應在取得學校支持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校內外多個實習基地,增設一系列旨在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的學時增至本課程總學時數的1/4以上。以滁州學院為例,授課教師在講授“新媒體的新聞制作”或“新媒體經營”等章節時,便可利用實踐教學時間組織學生到滁州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滁州市委網信辦新媒體編輯部等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單位參觀,并邀請上述單位的一線從業人員為學生開展講座,使之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新媒體的運營狀況和發展趨勢,進而對自身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更深入的思考。
授課教師應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ヂ摼W的普及極大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網絡已成為其大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2]。面對這一形勢,授課教師可積極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進行互動性教學。例如,授課教師可在微博或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為《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開設賬號,讓所有與課同學進行關注,并安排學生以“每日當班編輯”的身份配合課程內容,定期在該平臺發布新媒體領域相關資訊、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課下實踐成果等,提高其對本課程的參與度和關注度。針對授課教師較少利用超星泛雅、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網絡教學平臺這一問題,授課教師應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學?,F有的教學資源,力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價值。例如,授課教師可在超星泛雅教學平臺上開設《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定期上傳和完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以及教學視頻等資源,并引導學生主動利用該平臺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逐步實現網絡資源與線下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
與此同時,授課教師還應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3]。在日常教學中,授課教師可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若干版塊,然后就每個版塊布置相應的實踐選題,由感興趣的學生選擇,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成果(如視頻、研究報告、論文等)。這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利于培養其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此外,授課教師還可適當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翻轉課堂是將學習流程、階段進行顛倒和重構,即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師事先錄制好或是從網上下載的教學視頻和教學材料,繼而在課堂上通過與老師、同學交流,完成知識的內化[4]。本課程某些涉及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運營方面的知識,單憑課堂講授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則可以通過讓學生在課前反復觀看網絡教學視頻并在線提出問題,教師圍繞專題任務和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授課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本課程應按照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采取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考核。首先應采取階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在本課程的每一專題結束后,授課教師應根據專題內容進行一次階段考核,考核可采用習題測驗、調查報告、讀書心得、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這樣既有利于授課教師了解學生對本專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為后續教學方式的調整提供依據,又可以督促學生認真學習,減少其考前突擊背誦的行為;其次應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實踐考核成績在平時成績中所占的比重。授課教師應靈活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如在課程的階段考核中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以及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使判定的成績更為客觀。有鑒于實踐環節對本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授課教師還應將學生在新媒體運營、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等課外實踐方面的表現納入平時考核范圍,并將實踐考核成績所占平時成績的比重提升至60%。例如,授課教師可讓每位學生在學期初開通微信公眾號,并于期末將該公眾號增長的有效粉絲量和三篇最具代表性文章的點贊量納入平時考核范圍,以鍛煉和考查學生的新媒體運營能力。
為了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達到培養復合型信息傳播人才的專業教育目標,本課程所在的院系和學校也應積極改善相關的教學條件。當務之急,應著重從如下兩方面著手:首先,學校應調整課程師資結構。除了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加大對本專業人才引進和資金投入的力度外,學校方面還應支持授課教師聯合本校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專業的教師創建《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教學團隊,共同探討《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教學的知識框架和內容建設,以適應本課程涉及多學科內容的特性。例如,學校可在教研項目的申報上,予以本課程授課教師適度地引導和支持,鼓勵其展開跨專業、跨領域的合作教學研究;其次,本課程所在院系應鼓勵授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本課程所在院系應鼓勵和支持授課教師通過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線課程學習以及相關單位掛職等活動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使之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并能掌握新媒體領域最新的學術動態和學科發展方向,從而在課程建設和產學研結合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新媒體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催生了網絡與新媒體這一新興專業。也正因為該專業處于早期建設階段,作為其入門課程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才不可避免地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標準和教學條件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對此,授課教師應在取得學校支持的前提下,采取淘汰過時教學內容,嘗試不同教學方法,優化考核標準等一系列措施,并有效利用學?,F有資源,積極展開網絡教學、實踐教學以及跨專業合作教學,努力提升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在學校和本課程所在學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經過授課教師近兩年來的努力和探索,《網絡與新媒體概論》的課程建設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授課教師通過在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開設《網絡與新媒體概論》 課程,并定期上傳和完善經過精心制作的教學課件、教學大綱等資源,擴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其在擺脫傳統課堂完全依賴教師督促這一桎梏的同時,又在教學任務的驅使下,自主搜集材料并于課上發言,無形中增強了自身學習的自主性和互動性。當然,新媒體技術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的課程建設研究也不會停止。相信在業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網絡與新媒體概論》的課程建設將不斷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