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翟雅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兒童閱讀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書寫技能。”隨著科學的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普遍的運用于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繪本是時下深受廣大師幼和家長歡迎的一種兒童文學作品,能給人以視覺和情感上的享受。兒童雖然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但是他們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閱讀繪本的關鍵是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述能力。教師要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日常繪本教學中,使教學活動更鮮活,走進兒童的童心世界,讓兒童從繪本教學中收獲更多經驗。
陳鶴琴先生認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多媒體技術通過對聲、形、光、色的處理,以動畫的形式直觀而深動地展示繪本的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營造一種優美自然的學習情境,使得兒童非常樂意而又主動地參與到繪本閱讀中來。
在《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閱讀中,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掛圖進行講述,單一的掛圖,無法讓兒童始終投入活動中,無法體會狐貍的狡猾、母雞的憨厚。
教師把呈現豐收景象的農莊搬進PPT 里,農場里有屯滿糧食的糧倉,有郁郁蔥蔥的草地,有生機盎然的池塘,有高低起伏的籬笆,有充滿樂趣的磨坊……當教師把這樣一副場景展示出來并逐個介紹時,兒童在驚嘆的同時,主動融入繪本教學中。
角色之間的關系跳躍性很大,兒童容易對其混淆或者難以理解。多媒體技術能夠定格放大、反復顯示、視聽結合,能方便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學材料進行巧妙地編輯和組合,設置思考點,引導兒童思維,從而在兒童語言與思維的整合教育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對故事教學中不易理解的難點部分,教師可以運用電腦多媒體技術特有的演示功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加深兒童對故事的理解。
在《狐貍吃葡萄》繪本閱讀中,為了讓兒童重點理解狐貍如何絕食的這一情節,了解狐貍的心理活動特點,教師采用點切畫面和定格的方法,凸現故事發展情節重點,加深兒童對作品人物性格特點的理解。在表現狐貍貪得無厭、絕食成功的心理表現時,教師放慢內容的放映速度。因此,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言教學,能更好地突破故事的重難點,使兒童易于理解繪本內容。
繪本《你看起來很好吃》講述了孤獨的霸王龍在遇到小甲龍之后,小甲龍對“霸王龍爸爸”的無限信任、真誠關愛和無比驕傲,讓霸王龍埋在內心深處的“愛的種子”發芽了,在愛與被愛之間存在著循環往復的通道。在進行這一繪本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劍龍、三角龍、兔子、霸王龍的特征性畫面展示給兒童,通過多媒體呈現幫助兒童更準確地理解繪本內容。
由于受年齡、知識、經驗等的限制,兒童的思維極具形象性,許多繪本中有較為難理解的抽象動詞。有時候,無論教師怎樣用語言解釋,兒童都無法具體形象的感知和獲得正確的經驗。多媒體計算機能夠對各種類型的信息進行集成處理,將文本、數字、圖形、視頻、動畫、聲響融為一體,較好地幫助兒童理解作品內容,獲得直觀的角色形象。
在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中,有的動詞對兒童來說,難以理解,是閱讀繪本的難點,如“走過”“繞過”“鉆過”“經過”“越過”“翻過”等詞語。教師制作了整個母雞蘿絲散步的動畫,隨著母雞散步,教師在相應的地方配上音樂和朗讀聲。如此形象而又生動的演示,使得兒童很快掌握了母雞蘿絲的整個散步過程。這不能不說是多媒體的優勢所在。
在繪本閱讀中,教師經常會碰到一些兒童從未接觸過、感受過的內容,而多媒體能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教學突破時空的限制。
在《小蝌蚪的媽媽》繪本閱讀中,如果利用實物實地觀察,將會受時間等條件的限制無法進行。而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再現性功能,兒童更能仔細地觀察青蛙,清楚地了解其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從而達到了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
教師為無聲的繪本配上動聽悅耳的聲音,讓兒童身臨其境,隨著閱讀過程,細細品味繪本。
在《幸運的一天》繪本閱讀中,教師分別對小豬、狐貍兩個角色進行配音處理,狐貍的聲音很低沉,小豬的聲音很清脆。這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聲音,把整個繪本演繹得精彩紛呈。
當兒童聽見狐貍低沉的聲音,都會為小豬的命運擔憂;當兒童聽見小豬清脆的聲音,安心地笑起來,因為小豬的聲音充滿智慧。隨著畫面的變換,故事的發展,兩種交替出現的聲音把狐貍的愚蠢和小豬的機智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沒有情感,任何一個文學作品都會變得枯燥無味。靈活運用多媒體畫面讓兒童體驗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變化,會幫助兒童理解作品,培養正確的情緒情感。在繪本《鼠小弟的背心》中,鼠小弟一開始展示自己合體、漂亮的小背心時的開心、自豪的心情,到鼠小弟的背心被好朋友一次次借穿之后,變得不像樣時的沮喪難過的心情。這一系列的情緒變化正是需要兒童在活動中體會的重點。
為此,教師選用PPT 的第一幅和倒數第二幅畫面,同時呈現在兒童眼前,引導兒童分別觀察、描述鼠小弟前后不同的表情,揣測鼠小弟的心理活動,同時讓兒童猜猜看這其中可能發生了什么事情。為突出這種情感體驗,教師突然暫停放映PPT,故意讓兒童停留在上一個情感體驗中,在兒童充分地體會了鼠小弟的沮喪失望之后,再讓最后一幅PPT 圖片“隆重登場”:鼠小弟的背心變成了秋千,掛在大象的鼻子上,鼠小弟開心地蕩秋千。
書籍是人類的好伙伴,教師應該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讓兒童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學習,培養兒童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提升兒童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師應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讓早期閱讀活動變得更為快樂、方便。
總之,多媒體走進繪本教學,使兒童的閱讀變得直觀生動、感染力強,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是一種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教學模式,使兒童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如果說早期閱讀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需的知識寶庫,那么多媒體教學則是賜予兒童開啟文學之門、領略文學之美的金鑰匙。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兒童們來到人世之后,父母應盡早地為他們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步階梯,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之中,并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教學過程,能有效的化枯燥為樂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兒童在活動中更興趣盎然,為兒童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不過,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根據兒童的年齡以及認知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