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海燕
建構區作為班級創造性游戲區,不僅能提升幼兒的建構技能,還能使幼兒在合作中發展多種能力。在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中,我園聚焦班級建構區,開展建構區環境創設與教師指導策略研究,有效推動了建構區游戲質量的提升。
為了讓全園教師達成共識,我園組織進階閱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閱讀指導下實踐。閱讀書目主要有《0~8 歲學習環境創設》《幼兒園創造性游戲區域活動指導》《點燃孩子的創意火花》《和孩子一起建構積木》等。在進階閱讀中,我園采取行政骨干分章節導讀,交流進階閱讀與實踐任務—園項目小組閱讀反思,討論整改方案—班級實踐觀摩,分享交流的閱讀提升模式,通過持續進階閱讀,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從而創設建構區環境。
班級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建構空間(如桌面、地面、走廊、門廳),讓更多幼兒參與其中;當復雜的建構活動無法在較短時間內被完成時,教師需鼓勵和激發幼兒進行連續建構的愿望。
在建構區投放的主要材料是清水積木,各年級根據主題提供了適當的情境性輔助材料。例如,大班幼兒在“金山寶塔”主題搭建中,發現找不到可以支撐“寶塔”的斜坡。教師引導幼兒找替代物解決問題,在后期又提供了各種立體小人、樹木、小標識牌等材料,引發幼兒在搭建的基礎上開展表演活動;中班教師在墻上張貼一些能夠激發幼兒挑戰欲的圖片,并提供各種有一定難度的搭建作品,讓幼兒模仿和挑戰,幫助幼兒不斷積累建構經驗。
建構區搭建類型分為主題搭建、自由搭建、模擬搭建等。學期初,各班依據幼兒年齡特點,結合主題教材,預設了部分主題搭建內容。
1.完善建構細節
在“動植物王國”建構活動中,師幼經過主題審議,通過討論,制定了游戲計劃?!伴_心動物園”在鎮江世業洲,多數幼兒去過此地。幼兒從家里帶來了參觀“開心動物園”的照片和各種動物玩具,制作了動物玩偶。準備就緒后,幼兒畫出了計劃圖,分工合作,運用插接、排列、組合等技能搭建動物園。活動結束后,師幼進行分享與交流。凡凡說:“我發現我們搭的東西不像動物園。”到底哪里不像?教師在網上搜索了“開心動物園”游覽圖,幼兒通過觀看游覽圖,發現動物園除了有動物住的地方,還有售票處、檢票處、廁所、餐廳、馬路、樹。第二天,幼兒調整了建構內容,制作了售票處、檢票處、廁所、餐廳等標志,“開心動物園”場景變得更加豐富。在主題情境的推動下,幼兒不斷調動和積累經驗,逐步提升建構水平。同時,幼兒不斷運用和遷移新的建構經驗。
2.關注計劃過程
在大班建構區,幼兒的建構技能較強,但持續進行一個主題的建構或是能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建構的能力較弱。于是,教師在大班開展“計劃性”培養主題建構活動。在“開心動物園”搭建活動中,隨著搭建活動的深入,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和照片,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動物園內的特點。幼兒發現有些動物明顯比圍合的柵欄更高。于是,幼兒搭建“長頸鹿”的想法產生了。幼兒根據長頸鹿的造型,討論如何運用材料并設計圖紙,為后續的搭建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搭建過程中,幼兒不斷完善、嘗試,用架空、壘高、排列、組合、各式聯結等方法搭建成“長頸鹿”。
3.創設問題情境
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需要教師的陪伴和指導。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時介入,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幼兒將長頸鹿搭好后,尾巴造型出現了問題。由于受積木長度的影響,“尾巴”不夠長,難以固定。這時,教師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固定住‘尾巴’? 是否可以嘗試用別的材料替代?”凡凡想出了用積木搭建一個小高臺,再用小圓柱固定“尾巴”的辦法。
在研討后,教師分別梳理出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幼兒的建構能力水平和關鍵經驗,并列出關鍵點,作為日常評價的指標。
學期初,我園開展游戲觀察主題培訓,項目學習小組的組長定期組織成員觀察記錄交流。教師圍繞“我發現了什么”“幼兒出現什么問題”“我提供了怎樣的支持”“幼兒有什么行為表現”等問題互動交流。我園沒有要求教師按照固定格式進行觀察,而是鼓勵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呈現觀察的文本。
教師每學期會結合游戲、閱讀或班級偶發事件等,生成班本項目微課程,呈現師幼圍繞某個主題展開的探究活動。例如,大班幼兒參觀金山公園后,萌發在建構區搭建“金山寶塔”的想法。當幼兒在搭建寶塔的飛檐上遇到困難時,教師通過啟發式提問、示范性指導,與幼兒一起解決問題。教師在持續陪伴和觀察中,用課程故事的形式記錄了游戲過程和師幼互動的方式。
聚焦建構區的教研實踐,不斷調整班級建構區的游戲氛圍,提升了教師計劃與創設游戲的能力。我園以建構區研究帶動其他區域,形成幼兒園游戲區域研究的合力,促進游戲質量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