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曉琳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他認為“我們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因此,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需要滲透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在“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本文分析了“活教育”思想對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意義,闡述了“活教育”思想在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中的實踐與創新。
幼兒園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模式相對比較單一,沒有成熟的課程體系。在小班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很多事務由教師完成,幼兒自主的空間比較少。與此同時,在家庭生活中,幼兒獨立完成吃飯,穿衣,洗漱的機會較少,很多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替。不少幼兒進入幼兒園后,不會自己穿衣,吃飯,如廁等,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
“活教育”思想著重于生活的體驗,以活動的形式在“做”中完成。小班幼兒正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尤為重要。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自理方面,包括吃飯,睡覺,穿衣等,這是幼兒成長的基本技能,也是小班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能夠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與社會交往。此外,生活自理能力還包括幼兒禮儀文化的培養。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幼兒自主發展,減少幼兒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幼兒園教育應當注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特別要重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我園踐行“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兒剛入園時,教師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導和幫助幼兒自己穿脫衣褲,自己疊衣服,自己鋪床、午睡,自己喝水、如廁,自己洗手進餐。面對能力弱的幼兒,教師給予“等一等的陪伴”;面對能力強的幼兒,教師給予“夠一夠的平臺”。例如,多數幼兒在小班下學期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瑤瑤每次起床后穿衣褲的速度較慢,但她一直努力加快穿衣速度。我關注瑤瑤的個體發展,肯定她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陪伴和鼓勵推動瑤瑤的成長。
我園開展基于一日生活環節的“小管家”系列行動,旨在用積極的方式激勵幼兒往更高的臺階邁進。例如,針對餐后薄弱環節,我園開展《餐后游戲中“小管家”行動的研究》,讓幼兒知道餐后游戲內容,能自主、有序地進行餐后活動,增強自我服務意識。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幼兒爭做“餐后小管家”,在自我管理的基礎上嘗試班級管理。此外,我園還組織幼兒競選“餐后小管家”“餐前小管家”“禮儀小管家”“喝水小管家”“種植小管家”,體驗自我服務及服務他人帶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面對陌生的環境,小班幼兒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為幼兒營造輕松、和諧、自由的成長環境。例如,教師可以將近期的生活目標,滲透于幼兒園區域游戲中。如果幼兒最近練習穿脫衣褲,那么教師就在生活區和娃娃家,分別投放不同款式的衣褲及相應的示意圖,供幼兒隨時取用和看圖練習,幫助幼兒掌握生活技能。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的態度,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長的言行影響幼兒的成長。家長應當在生活中為幼兒樹好榜樣,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幼兒園要充分發揮家園共育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只有家園聯動,才能更好地推動幼兒養成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開展“拉拉鏈”“穿衣服”“疊衣服”等活動中,我園邀請家長參與其中,與家長分享活動主題,活動要求與活動目的。我園還邀請5 名家長志愿者當評委,共同見證幼兒的成長,為幼兒的成長喝彩。
幼兒的生活即游戲。教師作為游戲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通過游戲激發幼兒探索生活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我園開展“剝剝樂”游戲,組織幼兒園剝長豆,剝毛豆,剝瓜子,剝花生等。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體驗生活,增強手眼協調性和手指靈活性,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此外,故事是幼兒樂于接受的引導形式,幼兒常常會與故事里的人物發生共情。教師可以將一個個生活技巧融入生動形象且富有童趣的兒歌或故事中,調動幼兒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教師可以教唱《疊衣歌》,讓幼兒一邊念兒歌,一邊學習疊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