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偉
2022年3月25日,某省民政廳收到袁某提交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申請公開:1.關于2017年至今某市高港區鳳凰街道楊莊村農用地征地補償款,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所有款項的去向進行村務賬目公開;2.資金年底分紅,該資金入股單位,該股份公司名稱,股東名單,盈利狀況,收益狀況進行公開,老百姓有知情權;3.征地補償款待上級指定文件發放方案,請提供法律依據,征地補償款已到村組賬戶,《村民自治組織法》哪條法律文件規定征地補償款由上級指定文件發放,請出具書面的法律依據。
4月15日,某省民政廳作出《答復書》,告知袁某:其申請公開事項1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五項的規定,不屬于本機關公開范圍。村務公開是村民委員會執行村務、財務、事務公開的一項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簡稱《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條規定:“村民委員會實行村務公開制度。”第三十一條規定:“村民委員會不及時公布應當公布的事項或者公布的事項不真實的,村民有權向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反映,有關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門應當負責調查核實,責令依法公布;經查證確有違法行為的,有關人員應當依法承擔責任。”我們將轉告某市民政局,對您所居住的楊莊村村務公開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核查,如情況屬實,將責令立即整改。其申請公開事項2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五項的規定,不屬于本機關公開范圍。經了解,《某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財務公開制度,應當將財務、涉農補貼、涉農負擔、土地征收征用補償等信息上墻公布,并通過印發到戶、召開會議、運用信息化手段等形式進行公開,接受成員監督。”其申請公開事項3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五項的規定,不屬于本機關公開范圍。經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第四十九條規定:“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征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并沒有類似規定。4月20日,某省民政廳向袁某郵寄送達《答復書》。
袁某不服某省民政廳作出的《答復書》,提起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經審理后決定維持上述《答復書》。
村務公開是指村民委員會組織把處理本村涉及國家的、集體的和村民群眾利益事務的相關情況,通過一定形式和程序告知全體村民,并由村民參與管理、實施監督的一種民主行為。村務公開可以有力地保證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近年來,在政府信息公開領域,涉及村務公開的也越來越多,但是村務公開與民政部門信息公開職責之間的關系卻存在不清晰的地方。很多申請人將原本應當由村委會公開的信息,卻向民政部門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由于其未通過正確的途徑進行申請,因此無法獲得相關村務公開中的信息。梳理清楚村務公開與民政部門信息公開義務之間的邊界和關系,對于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村務公開是村民委員會執行村務、財務、事務公開的一項制度,《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條規定了村民委員會實行村務公開制度。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公布下列事項,接受村民的監督:(一)本法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的由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及其實施情況;(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方案;(三)政府撥付和接受社會捐贈的救災救助、補貼補助等資金、物資的管理使用情況;(四)村民委員會協助人民政府開展工作的情況;(五)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關心的其他事項。這是村務公開的基本內容,而且村民委員會應當保證所公布事項的真實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詢。
第二,關于本案中信息公開第一項“農用地征地補償款,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所有款項的去向”,主要涉及征地補償費的問題,對此《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四條進行了規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項,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方可辦理:……(七)征地補償費的使用、分配方案”。因此,其公開義務主體應當是村民委員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五)項規定,對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機關根據下列情況分別做出答復:所申請公開信息不屬于本行政機關負責公開的,告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能夠確定負責公開該政府信息的行政機關的,告知申請人該行政機關的名稱、聯系方式。本案中,申請人申請公開的第1項依法不屬于被申請人負責公開范圍。因此,被申請人告知申請人不屬于其負責公開范圍,并說明了理由,已經依法履行了信息公開答復義務。
第三,關于信息公開第二項“資金年底分紅,該資金入股單位,該股份公司名稱,股東名單,盈利狀況,收益狀況”,《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并未直接明確規定,但可將其歸類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條中“(五)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關心的其他事項”。此外,《某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財務公開制度,應當將財務、涉農補貼、涉農負擔、土地征收征用補償等信息上墻公布,并通過印發到戶、召開會議、運用信息化手段等形式進行公開,接受成員監督。同理,此類信息的公開義務主體也不是被申請人。因此,被申請人告知申請人不屬于其負責公開范圍,并說明了理由,已經依法履行了信息公開答復義務。
第四,關于信息公開第三項“征地補償款待上級指定文件發放方案,請提供法律依據,征地補償款已到村組賬戶,《村民自治組織法》哪條法律文件規定征地補償款由上級指定文件發放,請出具書面的法律依據”的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第三十八條規定,行政機關向申請人提供的信息,應當是已制作或者獲取的政府信息。根據上述規定,政府信息應是行政機關在履職過程中產生的,且為行政機關已經制作或獲取,并以一定載體體現的信息。本案中,申請人申請公開的第三項信息,屬于以政府信息公開形式進行的咨詢,不屬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調整范圍,被申請人是否作出處理答復以及作出何種處理答復,均不會對申請人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
第五,村民如果對于村委會進行的村務公開不認可,應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村民委員會不及時公布應當公布的事項或者公布的事項不真實的,村民有權向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反映,有關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門應當負責調查核實,責令依法公布;經查證確有違法行為的,有關人員應當依法承擔責任”。因此,對于村務公開的相關問題,村民有權向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反映,通過投訴舉報程序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不是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