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60
圖形用戶界面最早產生于1970年的歐圖(Alto)研究實驗室。通過顯示于屏幕上的由圖形、文字、符號等元素構成的界面,向用戶傳達可以被用戶識別或是直觀觀察到的內容。圖形用戶界面的誕生依托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地與計算機進行“溝通”的方式,圖形用戶界面應運而生。同時,美國施樂公司首先對計算機軟件圖標進行外觀設計保護并獲得授權,至此,美國正式將計算機圖標列為外觀設計保護客體,即開始將圖形用戶界面劃入專利的保護范圍。
隨著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技術引進和技術輸出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國均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相應的專利法以提高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相比于歐、美、日、韓等國家均已在本國制定了圖形用戶界面的保護制度,我國的圖形用戶界面的保護制度誕生較晚,直至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通過第六十八號令對《專利審查指南》的部分章節進行修改的方式,將包含圖形用戶界面(GUI)的產品的外觀設計作為保護對象。至此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國迎來了圖形用戶界面外觀設計申請的高峰。直至我國首個涉及圖形用戶界面外觀設計專利的訴訟案件之后,引起了關于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的保護客體的廣泛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外觀設計所保護的對象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物體的形狀、顏色、圖案,到現在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雖然,從目前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傾向于是對物體表面圖案的設計,但是,通常認為傳統外觀設計是指不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
根據我國立法和司法情況,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的客體的討論,仍然是基于傳統外觀設計的客體討論基礎。對于傳統外觀設計的客體,學界主要包括兩種觀點:產品說和設計說。產品說的學者認為,在注重保護外觀設計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公眾智力創造空間的預留,以平衡社會公眾與專利權人之間的利益[1]。外觀設計的專利權人不能夠跨產品類型地主張權利。主張設計說的觀點認為,根據《專利法》第二條第三款的規定,外觀設計保護的是設計本身,“產品”雖然與“設計”存在關聯,但并不應該對“設計”的范圍造成影響。
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實踐過程中,“產品說”為主流。司法實踐中,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第二款可知,最終在確定是否實施了對外觀設計專利的侵權行為時,是以是否實施了針對“產品”的一系列行為為標準。基于該條規定,使得外觀設計的保護范圍限定于具體的產品。“產品說”不僅在司法實踐中占據主流地位,在行政實踐中,也同樣占據主流地位。外觀設計必須依托產品為載體,不能脫離外觀設計所使用的產品單獨申請[2]。知識產權是一項排他權利,而知識產權的主要目的促進創新,而非打壓創新。因此,需要平衡社會公眾和權利人之間的利益,而“產品說”相較于“設計說”更好的達到了這個目的。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外觀設計的保護客體為“產品”。然而,在傳統外觀設計中,外觀設計所涉及的產品指的是具有具體物理形態的物體。由于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仍然屬于《專利法》中所規定的外觀設計,因此,理論上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所涉及的“產品”的內涵需要沿用目前的“產品”內涵。
我國《專利法》中并沒有對外觀設計中的“產品”的具體含義進行定義。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很難給“產品”作出一個精確的定義,科技的進步會催生各種在立法之初難以預料到的產品形態。例如,美國對于“產品”的要求是將原料進行加工為可利用的物品,所以,在美國這種要求下的“產品”需要具有有形性、物理性。
同樣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曾經對該條款進行過解釋,我國的外觀設計應該具有以下特征:(一)以工業產品為載體;(二)它的組成應當為產品形狀或者圖案,或者是兩者的結合,或者是它們與色彩的組合;(三)適用于應用并能批量生產;(四)應當是新穎的、富有美感的設計方案。
目前,關于外觀設計所涉及的“產品”的具體內涵主要是根據《專利審查指南》中的規定,可知,目前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所應用的產品應該是通過工業進行生產制造出的有形的物理物品。
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專利法》是經過四次修改之后所形成的版本。我國在1984年頒布了《專利法》后進行了四次修改,其中,涉及外觀設計的修改有三次:1992年、2008年和2020年。在1992年修改的《專利法》中,為了減少國際貿易摩擦,將外觀設計專利的有效期修改為10年。在2020年對《專利法》的修改中,修改了外觀設計的概念,在原來外觀設計的表述基礎上增加了“局部”二字,也是通過此次的修改,將局部外觀設計納入我國的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之中。
我國《專利法》首次對外觀設計進行明確的定義是在2008年對《專利法》的修改中——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整體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而1984年制定的《專利法》中并未對外觀設計進行具體的定義,只是將外觀設計作為《專利法》的其中一個保護對象。
新中國的第一部《專利法》誕生于1984年。在創建專利制度之前,我國實施的發明獎勵制度使發明人無法獲得專利技術的獨占收益,進而導致國內創新動力不足,無法提高國內企業、發明人的創新研發熱情。同時,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希望企業之間通過良性競爭的方式,研發新技術提高國家科技實力。但是,此時我國并未創設專利制度,企業的科研成果歸屬于國家,這就導致了企業在競爭過程中無法因為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這嚴重地打擊了企業在技術研發過程中的積極性。更進一步,此時的中國有著較大的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需要,然而彼時的我國尚未創建專利制度,因此,在引進技術時無法為國外企業提供較好的技術保護,這嚴重阻礙了技術引進。
基于此,我國此時亟需建立專利制度且需要同國外的知識產權制度基本一致,以便與各國進行知識產權的相關對話。因此,加入《巴黎公約》是我國1984年制定《專利法》時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國在制定《專利法》的過程中,政府曾派出相關人員參加《巴黎公約》在1980年至1984年之間進行的四次外交會議,以了解《巴黎公約》的修訂趨向,為我國在制定《專利法》時提供參考。最后,我國制定的《專利法》中體現了《巴黎公約》中的基本原則。此次制定《專利法》的過程為我國當前的外觀設計制度奠定了基礎。此次制定的《專利法》除了體現巴黎公約的基本原則之外,還反映了一項原則:保護外觀設計。《巴黎公約》把保護外觀設計作為成員國的一個義務,我國《專利法》將外觀設計作為三個保護對象之一[3]。由此可以看出,1984年制定的《專利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巴黎公約》中對于專利相關的規定,尤其是關于外觀設計相關的規定。我國在此階段對于外觀設計相關的研究并不多,而且,此時的《專利法》中對于外觀設計并未有具體的定義。這也進一步說明,我國此時的外觀設計理論是從《巴黎公約》中移植過來的,并借鑒了公約中已經制定出的相關規定。
雖然我國《專利法》中對外觀設計的表述和《巴黎公約》中的表述不同——我國《專利法》的表述為“外觀設計”,《巴黎公約》中的表述為工業品外觀設計(industrial designs)。但是,我國在通過外觀設計的具體概念以及解釋過程中,明確表達了外觀設計為工業產品的外觀設計的內涵。而且,在目前的外觀設計專利的具體司法應用以及行政審查過程中,都通過工業產品對外觀設計進行了具體的限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專利法》在立法之初就已經決定了我國當前外觀設計專利中涉及的產品的內涵。
《巴黎公約》是世界范圍內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公約之一。《巴黎公約》規定:“對工業產權應作最廣義的理解,它不僅應適用于工業和商業本身,而且也應同樣適用于農業和采掘業,適用于一切制成品或天然產品,例如:酒類、谷物、煙葉、水果、牲畜、礦產品、礦泉水、啤酒、花卉和谷類的粉。”同時,《巴黎公約》還規定了工業產權的保護對象:專利、實用新型、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標記或原產地名稱和制止不正當競爭。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約中的工業產權的產生基礎也應該適用最廣義的理解,也就是說,至少在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個方面,其適用的對象應該屬于工業和商業本身。
其中,《巴黎公約》中對外觀設計表述為“工業品外觀設計”,也就是說,《巴黎公約》中規定的外觀設計為工業品的外觀設計。工業品是購買以后用于加工生產或企業經營用的產品[4]。從生產目的的角度,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以服務于下游工業品企業為目的,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其中消費品可能是耐用消費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費品;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于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5]。由此可知,《巴黎公約》中的外觀設計所應用產品是具有有形性、物質性的物品,無論該物品是屬于最終商品還是用于生產制造其他產品,這些產品的外觀設計都屬于《巴黎公約》的外觀設計所保護的產品外觀設計。《巴黎公約》在1883年的巴黎簽訂,并于1884年7月7日生效。產生背景為歐洲的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歷史背景造就了《巴黎公約》為工業產品的公約,同時,也是外觀設計為工業品的外觀設計的主要原因。《巴黎公約》的簽訂的目的是保證成員國的知識產權在其他成員國可以得到保護,進而促進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在《巴黎公約》未誕生之前,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已經存在本國的專利制度。其中,英國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該法保證了發明家的發明可以得到保護,禁止他人使用、仿造等,正是該制度催生了瓦特的蒸汽機的誕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
由于專利法的地域性,各國的專利法只能在本國內具有效力,這對工業革命的中期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帶來的非常大的不便。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升級,各國之間存在技術輸入和技術引入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巴黎公約》在1883年應運而生。而此時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鋼鐵廠、鐵路、煤炭、紡織工廠等起著推動性作用,工業與科技的迅速發展刺激了更多產業的發展。從此時期的技術和產品可以知道,工業技術、設備已經進行了更新換代,以大型機械設備為主的工廠不斷發展。各個企業都希望自己研發的技術可以得到保護,同時,此階段的消費品也得到了發展,而作為可以被用戶直接感知和觀察的外部設計,自然也希望得到保護而不被他人抄襲。因此,《巴黎公約》中的外觀設計被表述為工業品外觀設計,這是技術所決定的。而此時,距離世界首個圖形用戶界面的誕生已近100年。
《巴黎公約》誕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此時西方國家的工業飛速發展,因此,《巴黎公約》中外觀設計理所當然地為工業品的外觀設計,由此可見,《巴黎公約》中的外觀設計產品內涵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情況。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為了促進本國技術進步,消除與國外之間的經濟貿易差距,我國制定了與《巴黎公約》中的原則基本保持一致的《專利法》,將外觀設計作為專利保護對象之一。這使我國《專利法》中的外觀設計帶有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基因,使得我國當前的外觀設計制度中所涉及的產品為有形性和物質性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