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娥
(甘肅省白銀市水務局,甘肅 白銀 730900)
白銀市深居內陸,地處黃河上游、甘肅中部,屬半干旱地區,多年降水量185~450 mm,多年平均蒸發量1 700~3 039 mm,雖有黃河流經258 km 的優勢,但由于“水低地高”及區域水資源分配指標的限制,全市水資源匱乏,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600 m3,約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全國平均水平的1/4。水的問題一直是制約白銀市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瓶頸之一,白銀市為解決飲水困難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農村飲水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0世紀50—60年代,主要采取傳統打井、掏泉、筑澇壩、修土窖的辦法;20世紀70—80年代主要通過興建高揚程提灌工程、骨干人飲工程,解決部分農村人畜飲水問題;20世紀90年代重點實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和集雨節灌工程,共建成水窖18.4萬處、水池1 700 座,集流場利用面積達628.74萬m2,有效緩解了干旱地區的飲水困難。
2000—2004年國家啟動實施了農村人飲解困和氟病改水項目,白銀市共完成人飲及病改工程投資15 336.45萬元,其中國債資金9 427萬元、地方配套資金5 909.45萬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90 處、分散式供水工程 (水窖)5.54萬處,集流場面積達444.77萬m2,較為穩定地解決了42.140 2萬人的飲水難題。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要求,2005—2015年在基本實現農村人飲解困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啟動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此期間,全市累計投入資金7.42億元,到2015年底共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21 550 處,受益總人口134.24萬人。其中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70 處,受益總人口123.57萬人;分散式供水工程(水窖)21 380 處,受益人口10.67萬人;供水入戶人口達到91.96萬人,集中供水率為92%,自來水普及率為68.6%,大幅度提高了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十三五”期間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白銀市累計投資11.44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65 處,敷設各類農村供水管道3.7萬km,將28 處農村飲水工程與城市供水并網,建設城鄉一體化工程,覆蓋人口20.62萬人。建成千噸萬人飲水工程14 處(覆蓋人口83.41萬人,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83%,水廠水質化驗室配備率為100%),縣級區域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監測中心5個,規模集中供水工程水廠水質檢驗室27個。
截至2020年,白銀市共有農村人口31.85萬戶125.11萬人,已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共183 處,供水覆蓋人口31.28萬戶122.92萬人,其中自來水入戶25萬戶100.08萬人、集中供水點6.28萬戶22.84萬人。引泉、小電井、水窖等分散供水0.57萬戶2.19萬人,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達100%,集中供水率達98%,自來水普及率達89%,形成了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工程為輔的農村供水體系,供水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對照《甘肅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驗收實施細則》驗收標準,全市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全部達標。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白銀市科學謀劃、分類施策、統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針對農村飲水用水量不足、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較低等實際問題,認真組織開展農村飲水需求調查,嚴格按照“先集中后分散、先重點后一般、先水質后水量”的工作思路,及時制定完善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作方案,力推城鄉一體,推動飲水安全大鞏固,建設大水源,帶動飲水安全格局大調整。
項目實施中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目標任務,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考核獎懲,推動農村飲水安全達標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縣級政府履行主體責任,細化措施、補齊短板,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度,加強工程建后管理。堅持多元投資,通過統籌整合、銀行貸款及群眾自籌等渠道積極籌措項目資金,基本保證了飲水安全工程順利實施。在工程建設中,嚴把項目招投標關、項目建設管理關和項目質量監督管理關,嚴格落實項目“四制”管理,有效保障了工程質量,提高了建管水平。
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建成縣級區域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監測中心5個,具備40 項指標的檢測能力;建成規模集中供水工程水廠水質檢驗室27個,具備9 項常規指標檢測能力。按照《關于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開展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采取“一源一策,分級防治”,逐步實施了隔離防護、警示宣傳、界標界樁、污染源清理整治等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措施。全市128 處千人以上農村飲水工程全部落實了水源地保護措施。
根據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管理條例,出臺了《白銀市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規范化指導意見》,明確了飲水安全項目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水源水質管理、供水管理、水價核定、水費計收和管理責任。目前,農村飲水工程初步形成了由縣農村飲水管理站、工程管理所、村組集體、受益農戶組成的“四級”管理網絡,規模化工程全部實行專業化管理,其中平川區水泉農村供水管理所實行專人定點集中收費,水費收繳率達100%。各縣(區)立足自身實際,分別出臺《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基金管理辦法》,通過財政補貼、水費提留等方式建立了維修養護基金,實行專戶儲存,統一用于縣域內農村供水設施的日常管護和維修。建立了全市農村飲水安全責任體系和投訴處理等機制,向社會公布了各級管理責任人和受理電話、農村飲水意見反饋微信公眾號,暢通問題反映渠道。
為了加強農村飲用水供水工程建后運行管理,確保農村飲用水供水工程長期發揮效益,保障用水戶飲用水安全和工程持續良性運行,白銀市委、市政府出臺了《白銀市農村飲用水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規范化指導意見》,各縣(區)也出臺了相關辦法和制度,建立了“三級管護”責任體系,但由于執行力度不夠,部分鄉、村管護責任尚未完全落實到位,管護責任未靠實,村級管網移交村社管理的較少,影響了工程的長效運行。
水從“源頭(水源地)”通過農村供水工程的取水、輸水、凈水、配水流入到用戶或集中供水點的“水龍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了維持工程收支平衡和正常運行, 充分發揮農村供水工程的效益,須制定合理的水價機制,通過收取水費,實現以水養水的目的。但從白銀市農村供水現狀來看,多數已建成的供水工程規模偏小、建設標準較低,農民對“掏錢吃水”的觀念還未完全接受,再加上農民經濟來源少、支付能力有限,農村人飲供水水價很難實現全成本定價,收取的水費只能勉強解決電費和管理人員的最低工資,無力承擔工程運行管理中產生的其他費用,計提折舊費用更困難。
點多、線長、面廣是農村飲水工程自身鮮明的特點,且每一處工程都涉及機電設備、管道、建筑等好幾個專業,為保證工程后期正常、高效運行,須配備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全市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人員不足,工程運行管護工作的開展捉襟見肘。近年來農村的年輕人大多數外出打工,留守人員基本都是老弱病殘,運行單位招聘的管理人員大多存在年齡大、文化程度不高、崗位經驗不足、專業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且基本都是一邊在家務農,一邊兼工程管護,一方面時間、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工資待遇水平低,工作積極性不高,作用發揮不明顯,對存在的供水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白銀市大部分地區為山地,海拔相對較高,入冬后遇極端天氣,氣溫驟降,部分高海拔地區的農村供水管道水流結冰,導致管道凍結,供水不暢。另外,由于建設或者雨水季節水流沖刷等原因導致部分地區供水管道埋深小于當地最大凍土層深度,以致出現凍管。此外,大多數農戶家的取水設施多布置在戶外,由于農戶管理不當,防凍意識不強,沒有及早做好戶內水表、水龍頭、閥門等供水設施的防凍措施,影響了正常取用水。
縣(區)人民政府是全面落實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的責任主體,統籌負責所轄范圍內農村供水的組織領導、制度保障、管理機構、人員和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經費落實等。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是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的監管部門,負責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指導和監督專管機構等。縣(區)農村供水工程專管 (運行管理) 機構指導或負責縣(區)范圍內農村飲用水供水工程運行管理和供水服務工作,組織開展水質檢測、運行管理、維修養護等業務培訓與監督考核,指導供水單位、村級水管員及農戶做好相關工作。要嚴格落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管責任、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將農村供水管護責任壓實至鄉、村兩級,督促簽訂相關管護移交協議,大力推廣落實村級水管員公益化,落實管理人員報酬待遇,減輕供水運行單位的經費負擔,鞏固好已建農村供水工程,不斷提升農村飲水安全管護能力,全面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農村供水工程后期管得好不好,關鍵在于水費收得好不好,建立健全合理的水價和水費收繳機制是重中之重。需通過進一步配套完善計量設施,建立高效、便捷的水費收繳方式,探索有效的獎懲激勵機制,引導廣大農戶自覺足額繳納水費。對邊遠山區和特殊區域的農村供水工程,應加大維修養護資金投入力度。市縣水務部門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資金的支持力度,力爭將農村供水工程項目納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通過采取專項債券、銀行信貸、以工代賑等方式多渠道籌措項目資金。
設置專項培訓經費,建立技術人員長期培訓制度,常態化開展培訓工作。對照農村供水工程管理規范化、運行標準化、服務高效化的要求,從設備維護、水源巡查、水費收繳、應急搶修等方面以實操訓練為主、理論授課為輔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技能培訓,重點解決村級水管員業務能力不足和服務水平不高的短板弱項。建立競聘上崗、崗位考評、獎優罰劣、淘汰退出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管護人員規范化、標準化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農村供水工程保障能力。
建立縣級冬季防凍管護機制,認真分析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凍管”應急預案,與氣象、應急管理等部門建立常態化信息共享機制,及時掌握天氣變化,做好預警預報工作。在冬季來臨之前,發動供水工程管理人員、鄉(鎮)村組干部、駐村工作隊和管水員等力量開展從源頭到龍頭全覆蓋摸底排查凍管隱患工作,對發現的問題和風險,要逐一建立清單臺賬,找準原因,制定解決方案,落實具體責任人,限時改造。供水單位要緊盯水源、水廠和供水干支管,加密巡查頻次,確保骨干工程暢通,鄉、村兩級要緊盯村級管網易凍部位,確保村內設施正常運行。冬季確保廣大農戶正常用水是一件比較難辦的事,僅靠工程運行管理單位、鄉村級水管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加大宣傳力度,宣傳“深挖覆土法”“穿衣戴帽法”“軟管取水法”“溫水解凍法”等有效可行的防凍措施,在冬季來臨之前引導廣大農戶提前做好入戶管網、水表和水龍頭等供水設施的保暖措施,確保供水管網末端“不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