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蘭,張 雷
(蘭州市第二中學,甘肅 蘭州 730000)
2020年3月20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在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應注意因地制宜、因年齡而異,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盧梭在《愛彌兒》里曾寫到:“我的學生必須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才不至于像野蠻人那樣懶惰。教育的最大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并行不悖?!敝袊r村有得天獨厚的勞動教育資源,然而,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流動、社會分工的細化、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家長教育觀念轉變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曾在20世紀90年代農村學校常規進行的勞動教育銷聲匿跡。今天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和青少年勞動素養的下降倒逼著黨和國家進行自上而下的組織和動員。本文采用個案研究法,從社會變遷視角出發,以天水市農村學校的勞動教育發展狀況為例,對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的意義、問題進行剖析,進而對社會變遷中農村學校勞動教育如何堅持和實施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1]。
子美小學位于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的東柯河畔。20世紀90年代,子美小學出于實際需要,要求學生自己打掃衛生、冬天自己生爐子,辦手抄報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此外,每年春季報到時學校要求學生帶樹種子,在指定的區域進行種植,并進行日??醋o。這一傳統子美小學堅持了11年。這些勞動實踐既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又讓學生在付出與收獲中體驗了勞動的快樂和意義。此外,子美小學的很多老師都是半公半農,大多都會剪紙、畫窗花、唱秦腔、打快板等技藝,勞動知識與技能豐富,為當時子美小學的勞動教育提供了便利。此外,農村青少年從小就開始幫家里干家務、干農活,無論是生活能力還是生產能力相比較城市的孩子來說較強。但后來學校搬遷,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因此學校的這一傳統也丟失了。
街子中學位于甘肅省天水市街子古鎮,是一所有著70年辦學歷史的中學。20世紀90年代,街子初級中學就已經很重視勞動教育。除了法定的寒暑假外,還有一年2次的農忙假,讓學生們幫助父母收割農作物,參與生產勞動。同時,街子初級中學與當地的農民企業家李國正還聯合開辦了校辦工廠,為初三復讀生開設了勞動技能課程。
1993年,街子中學為初三補習生開設了勞技課。那個年代,學生如果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要回家種地,很多學生補上3~4年也沒考上高中,回家種地缺乏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所以學校就開設了勞技課。開設的養殖課,主要講解小雞的孵化,如何控制溫度、濕度,蛋雞和肉雞的飼養區別,雞毛、雞糞的利用價值和雞蛋、雞肉的銷售策略等。開設的果樹種植課,主要講蘋果樹和桃樹的育苗、嫁接、掛果量的控制和病蟲害的防治。還開設過小尾寒羊的飼養方法課。學生們通過這些課程獲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學校的勞技課一直堅持到了2003年,10年間,在這些課程的帶動下,未考上高中的學生通過養殖和種植發家致富。過去,麥積區農業生產主要種糧食,市場價格低,人力投入大,收益少。相比較而言,蘋果產業和養殖業給農民帶來的受益更大,因此,以花牛蘋果為特色的種植業迅速發展起來。市區兩級政府也高度重視,號召農科所每年冬春2 季組織土專家給農民進行果樹種植技術培訓?,F在麥積區的主要產業是水果種植和旅游。后來,進城務工人員激增,很多家長一心讓孩子考學出人頭地,田地閑置,勞技課停設。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發現,20世紀90年代的天水,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中專,都在不同程度地開展勞動教育。這些勞動教育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同時又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發現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高度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學校勞動教育,既可以讓青少年樹立勞動光榮、崇尚勞動的信念,又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勞動技能。在小學開展以打掃衛生、生火、植樹、班級及校園環境美化、手工等為內容的勞動教育課程,有助于學生生活能力的提升,豐富學習生活;在初高中階段開展以生產實踐及社會參與為主的勞動實踐課程,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培養勞動技能,引導其規劃職業,在邊學邊用中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傊r村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落實國家“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2]。
通過農村學校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傳播農林牧副漁、蔬菜、水果、花卉種植等農業生產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術,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農村勞動人口科學文化水平,為培養有知識、懂技術、能創新的新型農民奠定基礎,促進就業。另一方面,通過勞動教育,既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還可以帶動當地老百姓自主創業,增加農民受益。通過農村學校勞動教育以及針對農村勞動者的職業勞動技能培訓,有助于普及農業生產科學知識,傳播農具操作和使用以及農藥噴灑等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鄉土氣息濃郁,既蘊含著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也蘊含著中國老百姓樸實無華、敬老愛幼、天人合一等的優良家風。通過勞動教育這一紐帶,可以讓中國人勤勞致富的精神品質和優良家風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民間技藝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很多都面臨失傳的危機。如天水曾今家家戶戶都會的窗花藝術、植物莖桿編制藝術、慶陽刺繡香包藝術等都面臨著失傳的境遇。通過農村學校勞動教育課堂,利用農村民間藝人資源,可以將這些民間藝術進行普及和傳承,有助于保護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
總之,20世紀90年代的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真抓實干,效果顯著。同時期,天水第一師范和第二師范學校也廣泛開展了“生活及教育”的勞動教育實踐,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從上述案例中也不難發現,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農村社會變遷是迅速而深刻的,包括社會環境從相對封閉到開放,常住人口從穩定到大幅流動,從單一的農業生產向種植業、服務業迅速發展,這對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教育事業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農村學校勞動教育之所以沒落,一方面,來自于外部社會變遷中各種因素的沖擊;另一方面,來自于農村學校勞動教育自身在機制、內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未能及時調整、及時創新,未能跟上時代變遷的步伐[3]。
2.5.1 農村人口流動加劇,學?;救∠藙趧咏逃?隨著科技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農村產生了大量富余勞動力,比較收益下,很多人都放棄種田選擇進城務工,人口流動性大,人才流失嚴重,農村出現了很多閑田荒地,甚至很多的學校也搬遷和停辦,學校的勞動教育可有可無。
2.5.2 農村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原有勞動教育不能滿足青年發展需求 如果說30年前西北農民主要依靠糧食種植獲得收益,那么現在很多農村人更多地依靠從事零售、修理修配、做生意、培訓、養殖、打零工等服務業獲得收益。如今的西北農村,很多地方的農活基本外包,包括糧食種植收割,果樹剪枝、打花、摘果等,每到農忙時節就有專業的團隊或者專門打零工的人上門服務。農村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專業化,各種商鋪、培訓機構、各種職業院校應運而生,傳統意義上的學校勞動教育內容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2.5.3 科技發展,知識信息獲得方式多元化,傳統勞動教育無法企及 近年來,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和網絡的普及,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以前師傅教徒弟是技術傳承的主要方式,而今學習方式多樣,僵化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和內容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2.5.4 農村計劃生育政策深度實施下農村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 農村家庭生育率逐年走低,孩子越來越少,農村父母的教育理念也發生著重大變化。很多農村父母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在好學校讀書,鼓勵孩子通過高考改變農民身份。有些家長對孩子萬般寵愛,不讓其參與家務勞動、生產勞動,缺乏勞動教育,導致今天的很多農村孩子缺乏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必要的勞動技能。農村學校勞動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農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老化、培養的理念固化、培養的方式封閉化,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此外,如今農村教師隊伍專業化,缺乏勞動理念和技能,輕視勞動教育。這些因素的相互影響造成了今天農村學校勞動教育基本消失的現狀。
農村學校勞動教育應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服務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此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農村學校應參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在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上做到基礎性課程與擴展性課程相結合,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相結合,穩定性課程與創新型課程相結合。科學地、系統地開好開足勞動教育課程。比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開發勞技課、社會實踐課、藝術課等;老師根據自身特長以及社會發展新動向開發的學校特色勞動課作為創新型課程。
根據青少年發展需要,勞動教育的內容應包括生活實踐所學需要的常識和技能,如收納與整理、生活自理能力等,也包括社會生產實踐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例如種植、修理修配、烘焙、信息收集與選取、互聯網的使用等。除此之外,勞動教育的內容也應涵蓋藝術、社區服務、重大節日中勞動教育資源、各種職業體驗等。
就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而言,既可以是坐在教室里的理論學習,又可以參與勞動實踐。就地域空間而言,既可以選擇在課堂校舍里進行,比如教室與校園環境的美化,桌椅板凳用具的維修、教育教學教具的制作,學校宣傳的活動的組織等;又可讓學生在家里完成,比如廚藝、整理內務、家庭賬務管理等;也可在田間地頭進行,比如果園花園的實地參觀和考察,大棚栽培技術的實地參觀和學習,民間藝人的技藝傳授等;也可依托當地的一些企業、黨政機構、社會團體等多部門為青少年勞動教育提供場所和資源。此外,也可利用節日慶典和各種平臺對學生展開勞動教育,比如春節期間,當地的很多大學生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做起了本地年貨的直播。通過節日、旅游文化資源的學習與解說,既鍛煉了青少年的能力,又讓他們參與了勞動。
上述案例中,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的沒落根本上在于未能跟上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的步伐,因此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學校勞動教育決不能封閉化和僵化,一定要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當地青少年發展不斷進行課程以及實施途徑的調整和創新。只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實現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目標。
目前在學校教育方面,會寧模式、衡水模式備受質疑,其中很多人強調的一點就是“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產品”。農村學校很容易出現“只有讀書考學才能出人頭地”的片面化教育理念,即所謂的“苦情”教育。不能單純地追求高升學率,而應培養有個性、懂感恩、有溫情的青年一代。每年畢業人數激增,如何實現自主創業將是未來青年一代面臨的主要問題,在農村中小學以及中專和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孩子的勤勞品質、職業規劃意識對今后的人生發展至關重要。
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資源豐富,孕育了豐富的民間藝術和地方文化。比如甘肅慶陽的香包,蘭州的刻葫蘆、快板,甘肅裕固族的民間刺繡,天水的剪紙和窗花、麥積區的皮影,鎮原嗩吶,甘肅的木偶制作等不勝枚舉,這些民間技藝可以成為農村勞動教育的課程資源,在整合農村當地民間藝人資源的基礎上,開展獨具特色的地方勞動課程,既傳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豐富了學生生活,增加了知識。
通過對社會變遷中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發展狀況的研究,從動態角度把握學校勞動教育的未來,領悟學校勞動教育始終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初衷。只有科學地、生動地、創新地開展勞動教育,才能促進青少年及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