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艷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在普通教育學的課程理論發展史上,經歷了從以拉爾夫·泰勒為代表的傳統“目標模式”到基于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激進“批判模式”。庫瑪是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在1994年第一次提出“后方法”,指出“后方法”語言教學的三個參數、十項宏觀策略和語言教學三大類方法[1]。其中十項宏觀策略對語言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提及最小感知失配的時候會涉及最大化學習機會和促進協商互動。
首先,先來看庫瑪的十項宏觀策略。1.認知不匹配。這一來源是指成人學習者帶到課堂上對世界的一般認知知識。它包括認知和推斷等心理過程;2.交際不匹配。該來源指學習者交換信息或表達個人觀點所需。學習者對目標語言的掌握有限。因此,難以傳達其信息;3.語言不匹配。該來源是指完成任務和談論任務所需的目標語言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知識;4.教學不匹配。這一來源是指教師和學習者對語言學習任務中規定的或未規定的短期或長期教學目標的看法;5.策略不匹配。該來源指學習策略,學習者用于促進信息獲取、存儲、檢索和使用的操作、步驟、計劃和常規,這與學習者如何學習和調節學習有關;6.文化不匹配。這一來源是指學習者理解和解決問題導向任務所需的目標語言社區文化規范的先驗知識;7.評價不匹配。該來源是指學習者使用的有條理或無條理的自我評價措施,用于監控他們在語言學習活動中的進展;8.程序不匹配:該來源指學習者為完成任務而選擇的指定或未指定的路徑。程序來源包括自下而上的策略,以尋求問題的即時解決方案;策略源是指學習者在一般語言學習情境中,為了找到問題的全面解決方案而使用的任何自上而下的策略;9.任務不匹配。該來源是指由教師提供或由教科書指示的教學指導,以幫助學習者成功完成任務;10.態度不匹配。這一來源是指參與者對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的性質、課堂文化的性質以及師生角色關系的態度。成人學習者對課堂管理的態度往往相當成熟。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容易導致教師意圖和學習者解釋之間的不匹配[2]。欲減少課堂教學時師生之間的感知失配,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做足充分的準備。另外,課上的促進協商互動也需要不斷調整。課前充分的準備和課上互動的調整,都是為了實現教學最大化。根據現存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給出如何實施以及實現最大化教學的建議。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以1978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1978年以前這項事業一直處于摸索、實驗的過程,在摸索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稱之為“開創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時期;1978年之后,是一個轉變時期,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了科學的規律,稱之為“確立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時期。直至今日,依舊在不斷總結和完善,雖然在大的方向上我們是處于穩步前進的事態,但小的細節問題總是不斷出現。筆者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體會,對當下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存在教學效率低、學生難以理解教師語言目標的問題加以闡釋和說明。
在過去研究的文獻中,是從教師期望和學生表現不匹配、教學計劃和學習結果不匹配、課堂目標和時間感知不匹配以及課程主要目的認知不匹配。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之前的減少感知失配研究成果。
Tragant(1997)進行了一項研究,以呈現、分類和解釋不匹配發生的實例。根據結果,有時老師要求學生做一件事情并且希望達到某種程度,學生作為被要求的對象在表現上與老師的要求和老師希望達到的程度相差甚遠。因此,教師的期望與學生的表現往往不匹配。
Slimani(1989年,如Kumaravadivelu,2003年所述)調查了學生在每堂課后對所學內容的看法報告。參與她的研究的學習者是阿爾及利亞英語作為外語(EFL)的一年級大學生。根據她的研究結果,在某些情況下教師認為某些教學特征是重要的,但學生并不認為這些特征很重要。因此,Slimani的研究表明,在準備好的教學計劃和學習結果之間可能存在感知上的不匹配[3]。
同樣,Barkhuizen(1998)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學生對他們在課堂上遇到的學習和教學活動的看法。參與者是在南非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的高中生。他發現學生對課堂目標和事件的感知與不匹配。參與這項研究的老師們經常驚訝地發現,學生的想法和感受與他們非常不同[4]。
在另一項研究中,Block(1994年、1996年,如Kumaravadivelu,2006年所述)調查研究集中于學習者和教師對學習目的的認知的異同。Block發現學習者對新聞回顧任務的評價最高,從老師的角度來看這并不重要。研究表明,學習者沒有意識到課堂上課程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習者看待課堂事件的方式存在差距[5]。
課前備教材、教法、學生,充分準備這三項之后,一般情況下可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意外的情況,那么僅僅備這三個是完全不夠的。筆者把教學的意外情況分為三類。第一,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第二,可以預測的部分,即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提問;第三,教師在課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產生偏離教學內容的意外。第一種情況是我們不可避免也無法預測的,而第二種情況是可以在課前備課時預測到的。
課前的準備工作預測學生提問也不是盲目想學生的問題,而是根據學生現階段的水平、學生平時上課表現以及本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從而減少師生之間感知失配。例如,講解“才”這個語法點時。
“才:adv.
①時間+才+v(時間晚、動作慢)——就:adv
我們8點上課,他8點半才來。
坐飛機很快,2個小時就到,可是坐火車的話,10個小時才到。
②才+時間:時間早
我們8點上課,現在才6點,再睡一會兒吧!
③才+數量(錢/年齡/數字……):說話人覺得……便宜/很/小/少
我的朋友已經學了2年漢語了,可是我才學了4個月。”
在這例子中,出現了“2個小時”“2年”,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讀“兩”不讀“二”呢?如果學生沒有提問,那么就可以提問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這種相似的問題會出現很多,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前提前準備,不至于在課上很慌張,實現教學最大化,減少感知失配。
課堂有效協商互動是一種手段,而且它可以分為很多類型。其中,根據Michael Halliday指出三大功能:語篇性功能、人際關系性功能、概念性功能。筆者分析語篇的互動、人際關系的互動以及概念化活動的互動,在課堂中教師減少感知失配的有效手段。
課堂中語篇的互動是從語音、詞匯以及句法的角度,以至于促進師生之間更好的理解。在課堂上師生把關注點放到語音、詞匯以及句法上,對學生本體知識的學習很有幫助,強調學生的輸入。但是,師生之間語言的不匹配現象,漢語的發音、詞匯以及句法方面與其他語言都存在差異,增加了這個互動的難度。
為了減少感知失配獲得最大化的教學,首先,語音方面表達話語的速度減緩、用重音、停頓、發音清晰等。對比語言間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也是很好的方式;其次,詞匯方面可以使用同義詞代替、簡單詞代替復雜詞匯、詞匯的簡單話語釋義等各種詞匯教學的方式;最后,在句法方面可以用省略、增加句子的長短變換句子。但是,句子的基本結構是不變的。上面這些方法都能有效減少課堂教師在進行語篇互動時的學生感知失配,獲取可理解的輸入,然后通過練習輸出內容,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如果語言上無法暫時改變,那么在課上多用圖片、情景的理解方法和教師示范的方式進行教授。圖片、情景和教師先示范都可以提升教學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語言感知失配。
語篇的互動強調輸入,那么人際關系的互動則強調的是互動。課堂上老師提問問題,讓學生回答關鍵詞,而學生讀出全段,答非所問的情況就屬于很明顯的感知失配。當學生讀完整段文字之后,老師重復上一個問題,這時學生會準確回答關鍵句子。從學生的回答情況看,這種感知失配主要來自交際和策略的不匹配,其中策略失配占據了大部分的原因,這可以體現學生對信息獲取、存儲、檢索和操作步驟的策略失配。
錯誤反饋的出現其中一種情況是學生本身語言的錯誤,另一種便是師生之間的感知失配。學生本身的語言錯誤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得到提升。但是,師生之間的感知失配更需要教師進行調整。所以,在課堂上會出現理解性、證實性以及澄清性的教師檢查。首先,理解性檢查是問學生是否理解所說的內容。例如,“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其次,證實性檢查是驗證學生答案。例如,“這是你的書包?”;最后,澄清性檢查是獲取學生進一步回答。例如,“老師能請你再說一次嗎?”
如果課堂上錯誤反饋經常出現,策略失配很嚴重時,這就需要在課后設計關于課堂教學目標理解的問卷。學生及時填寫之后,老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上的教學目的,清晰地知道學習者對課堂教學態度是如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老師在下一節課上向學生展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理解偏差。老師在告知學生理解偏差之后,一方面老師及時做出調整;另一方面學生明確之后會不斷向教學目的靠近。
概念化活動的互動強調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在個人思想和社會行為聯系時需要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參與,調動了雙方的語言和思維。第一,在語言上,會出現語言不匹配和文化不匹配。語言不匹配又回到了語篇的互動時為了完成任務和談論任務所需的目標語言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知識;文化不匹配是學習者理解和解決問題導向任務所需的目標語言社區文化規范的先驗知識;第二,在思維上,出現策略不匹配和程序不匹配。認知思維層面的偏差是導致感知失配的關鍵,教師和學生在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上不同,有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兩種模式。
面對程序失配時,首先,可以課前講授學習策略。例如說,講解HSK題目時,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聽力,播放聽力之前快速閱覽前幾題,聽力停頓時間快速閱覽下一題,以此類推,直至聽力結束;第二部分閱讀,第一步看問題,第二步看選項,第三步看原文找關鍵句。類似這樣的方法要在課前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及時調整HSK的學習策略,方便學生對信息獲取、存儲和檢索;其次,在課中教學采用視頻或音頻時,明確告訴學生這個視頻的作用和要求。因為視頻具有生動性,學生的注意力也最容易轉移,如果告訴學生要求,那么目標性也更為明確,關注的對象也不容易轉移。因為學生的感知思維是非常發散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醒,多加引導。
總之,感知失配有原可追,然后根據原因找到相應的解決方式,以提高教學效率,但最關鍵的還是要歸結到思考問題的角度上。教師有多年的專業學習經歷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在認知思維層面較學生而言更為成熟。盡管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和課堂的協商互動上不斷總結學生問題、研究教學方法,但與學生的思維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能是無限接近。因此,學生和教師感知失配時需要老師做大量調整,采用更多的方式減少失配的出現,或者把教學當中的感知失配轉化為教學內容,最終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輸入和輸出,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