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梅
(德州市第十中學 山東德州 253011)
初中師歷史課堂教學高效化的發展,需要結合現代教育理念來不斷對其教學設計進行優化,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進行綜合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同時為了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更為積極的表現,在突出其課堂主體位置的同時還應重視對學生高階思維進行培養,使其能夠以正確的觀念來對歷史進行理解及感悟,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并培養其歷史思維,從而養成良好的歷史觀,其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及運用,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
由于初中歷史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常不會進行過大的教學改革,以此來避免因教學方法應用不當而影響教學效果的情況出現。但是在實際中,以往教師在教學中其固定化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缺乏積極性的問題,并且自固化的教學氛圍也不利于學生思維活動,在學習過程中缺少創新意識。并且以往的歷史教學方法是以應試為目標所設定的,而此種情況不符合現今新課改偶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將零散知識點轉化成完整的知識框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整體性的把握,從而導致歷史教學課堂的低效化[1]。
在龐大的歷史知識體系下,學生僅靠著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點的記憶容易出現記憶混淆的情況,并且機械式、填鴨式的學習方式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其在實際中無法長時間將記憶力集中在同一事物上,而這也使其在實際中的學習效果不佳。教師主導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不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不能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弱化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主動性不足,缺乏學習動力,課堂效率自然不會高[2]。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其教學方法存有著固定化、單一化的情況,而這也使得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倦怠心理,整體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歷史教學的效率。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能夠對課堂進行改進,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探究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歷史知識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并且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可以增強課程的吸引力,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歷史課堂中。因此,教師可在歷史教學中引用豐富素材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更為專注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3]。
歷史是對過去的事件、人物、事跡等進行學習,因此在實際中會使學生產生極強的時代距離感,并且學生受自身年齡及閱歷的影響,對歷史的了解多數不會太過深入,并且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對于歷史學科會受到應試的影響,因此為了應對考試,多數學生不會對歷史學科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其在機械式記憶及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歷史的本質及規律的領悟有所欠缺。針對此種情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需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以豐富的形式及教學表達來使歷史更為生動地展現出來,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及領悟歷史知識,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鍛煉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4]。
提升課堂效率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其可以保證在課堂時間內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掌握,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念,使學生的思想人格、道德意識等得到良好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需要重視如何通過優化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來達到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培養的目的,鼓勵學生在歷史課堂中養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習慣,從而通過歷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形成探究意識,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能夠做到追求歷史的真實,進而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對歷史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掌握歷史學科規律[5]。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需要進行革新來適應現代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重視學科核心素養下的生本要求,合理運用豐富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補充,調整及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實現提升教學效率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內容的選擇、研究,通過反復推敲來保證教學設計符合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的教學方向。并且以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多數是以教師單向進行課程知識傳授的形式開展教學,而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知識信息的狀態,本身歷史課程的教材內容比較多,在此情況下,學生容易在學習中產生厭倦、抵觸心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這樣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中,營造出自由、自主的學習環境,進而保證歷史教學的高效推進[6]。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分析學生的興趣方向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現提升教學實效性的目的。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選取具有創意性、聯想性的內容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身初中歷史教材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其為教學創新提供了條件,教師可以選擇具有意義的歷史事件聯系到教學內容中,這樣能夠使學生集中精神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例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教學中,可以對留存的史料進行整理,并通過多媒體進行圖片、影像的播放,使學生對歷史有更為真切的感受[7]。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將所學歷史知識及時地進行消化。對于教學情境應考慮教材內容來確認適合的形式,盡量營造出符合學情的氛圍來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受,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并促使其形成探索歷史、研究歷史的意識及興趣。在目前的歷史教學中,主要是利用多媒體來使學生能夠快速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使其能夠感受到教師所想營造出的氛圍情境,從而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8]。
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大國崛起》,以影音的方式將所學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使學生對學科知識內容進行理解及掌握。教學情境創設通過營造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更好地發散思維、樂于思考,并使其積極、主動地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充分的激發其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改變以往單一化的課堂形式,在不同教學方法應用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積極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創新教學手段的方式教師可根據改進以往單向信息輸出的教學形式,實現引導學生在歷史課堂中進行學習互動。學生的能力水平及課程教學要求來確定教學方法,從而使教學方法的整體設計能夠更好地貼合課堂教學節奏,起到良好的輔助教學作用,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實現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原始農耕生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法,要求學生在課前對古代農耕生活中所應用的工具資料進行查找及整理,同時根據所查找的資料找出在現代生活中由古代生產工具所演化而來的工具種類,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此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并在任務完成中強調其自主學習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評價既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準的評價,又要使學生能夠在評價所反饋的信息中受到引導,使學生了解自身在學習中的不足,同時還要通過評價的方式來鼓勵學生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因此,教師應改進以往以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多個層面進行綜合評價,這種改進成績論的綜合評價方式能夠使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其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新課改的要求來看,教師可以從學習能力、思維創新、實踐操作等方面來進行評估,這樣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給予具備發展性的指導,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提升[9]。
若要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首先要構建核心知識框架。教師要提前備課,針對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點的歸納梳理。并且對章節內容的關聯性進行認真分析,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形成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為進一步的歷史知識學習奠定扎實基礎。例如,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三個事件為主線,以表格形式歸納出每一個事件的起止時間、根源、開始的標志、領導人物、過程特點、革命性質、出現的文獻或法律文件、政體和歷史影響[10]。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促使學生可以積極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方式,并且在主觀導向下能夠使學生地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索及分析,避免機械式記憶導致學生學習僅停留在表面的情況,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并且處理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研究外,教師還需鼓勵學生在課外也進行歷史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對課堂知識進行補充,還能夠對學生的學科素質能力進行培養。并且學生在自主研究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及分析歷史,這對鍛煉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有著良好的作用[11-12]。
例如,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不同時期、不同特色的青銅器圖片,同時還可展示出單個甲骨文字,讓學生猜測含義,在學生自主查閱書本,回答出基本問題的前提下,再針對青銅器上刻印的文字進行分析,進而講解青銅器和甲骨文出現的大致時間和實際用途[13]。
在新教改的背景下,對于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等進行改進及創新,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培養,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考慮如何合理地運用創新化的教育手段來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在實際中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興趣及探知欲,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中的深刻內涵,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構建起更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改進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