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唱
劉天華是我國杰出的音樂家、教育家。《歌舞引》是他在看完意大利歌劇表演產生靈感于1927年完成的第一首琵琶曲。在演奏上利用技法來模仿舞蹈動作的輕盈,創作上西方曲式中再現的創作手法使樂曲旋律豐富,又將中國音樂節奏漸變的音樂風格與西樂節奏變化幅度明顯的特點相結合。《歌舞引》的音樂風格是歌舞性,歡快輕盈、對比鮮明的節奏,所塑造的音樂形象似歌似舞。
在近現代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琵琶作品。這里的新,指的不只是時間上的新,更是旋律技巧風格的創新,為琵琶帶來無限的可能性。該曲的音樂風格實際上是積累與實踐的體現。劉天華在繼承發揚民樂的基礎上,利用西樂的表現風格,使民族音樂更好的結合發展,從技巧到風格又與傳統音樂有密切的聯系。
劉天華,江蘇江陰人,近現代音樂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劉天華于1927年創立了國樂改進社。出身為一名音樂家不僅要堅守自己本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同時也要堅持多元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吸收借鑒西方音樂的創作手法,緊跟時代發展才能更好地把本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劉天華在教學期間學習小提琴和西方作曲理論,吸收國外音樂的演奏技巧,在器樂創作演奏和風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民族器樂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變成近現代獨奏樂器。他創新了琵琶的教學,將四相十品的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保證了樂器的音準問題,音域也變得更加寬廣。
1、《歌舞引》的曲名分析
樂曲《歌舞引》是劉天華在1925年觀看歌劇表演后創作的琵琶曲,把音樂要素貫穿在歌舞形象中,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有開門見山之意,所以曲名為《歌舞引》。
2、《歌舞引》創作背景
該曲完成于劉天華先生受聘晉京后的1927年。一是當時受外部環境影響,他萌發了“洋為中用”的思想,發展我們本民族音樂的同時注重對西方演奏技巧和曲式理論的學習。晉京不久,他甘愿以小學生的身份向國外的教授求教學習,當時眾士子對他稱贊“一納贊于歐西某名師稱弟子而猶虛心師率他人,以求其藝事之完成者,天華而外吾不知當世上有幾人也。”意思是,有一名向歐洲學習的士子虛心求學,追求自身在藝術事業的價值,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多少這樣的人。那時他的創作把握了外來的技術技巧講究創新。二是當時正處于組織“國樂改進社”和編輯出版《音樂雜志》的高漲時期。在這其間劉天華看了一場演出后,有感而發,寫出了《歌舞引》。
《歌舞引》這首樂曲為A徵調式,一共有五個樂段加一個尾聲。
第一樂段1-31小節分為兩個部分是全曲的引子。第一,從緩起到舒板。以八度和五度作為低音鋪墊交替分弦演奏,低音從二分音符到四分音符再到八分音符,速度逐漸加快,緊接著進入到第二部分20-31小節,快板的20-26小節進行反復,使音域拓展到相把位,最后漸弱在do上。旋律進行活潑靈巧,帶有進行曲的特點。
第二樂段32-87小節是一段式為急板,具有過渡性質,用單一的旋律以不同的演奏方式分成三個發展部分,情感依次上漲,第二部分以前一部分的結束音do進行展開,也可以說是延續了第一部分的節奏律動成為過渡延長音。
第三樂段88-149小節分為兩個部分,屬于舞蹈音樂,是表現右手技巧的段落,節奏沒有復雜的變化,是以八分音符為基礎連續的進行。第一部分中前半拍為主旋律,后半拍是一弦的空弦音作裝飾。第二部分采用泛音加勾搭的指法,突出泛音效果,虛實的交替,使舞蹈場面更具有歡快的氣氛。
第四樂段150-181小節是整首樂曲中最富有表現力的樂段,如歌抒情的極慢板,節奏自由,音樂情感變化多樣。樂句之間穿插著前段音樂的曲調,描繪了載歌載舞的情景,分為三個部分,都由泛音結束使各個部分相互呼應,為第五樂段做了鋪墊。
第五樂段182-240小節慢起漸快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再現了第一樂段的樂思是第一樂段的變化重復,并采用了雙音的演奏方法,比第一樂段的音響效果更加飽滿,速度從慢起逐漸加快到最后急板,將全曲推向高潮。
尾聲241-252小節是泛音段落,在余音不盡的泛音曲調中,速度漸慢,用泛音去延長結束,有一種歌舞快要結束,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了這一歌舞逐漸遠去的景象。
這首樂曲的主題較單一,但在演奏上很有特點,通過對演奏技巧的不斷變化和變奏方式使音樂在形式上有了豐富的變化并不枯燥單一。
1、左手技巧
主要包括吟、揉、打、帶、推、拉、泛音。
(1)吟、揉這兩種指法在實際演奏中基本是相輔相成。吟、揉指的是演奏者左手按弦在品或相上做搖動,發出波音的效果。
如第一樂段中,前兩小節是慢板緩起,第一小節二分音符的sol是在三弦一品上,左手一指在右手的分弦之后需要借用大臂帶動小臂上下搖動進行吟揉,速度保持在兩拍內,緩慢悠長,表現出歌舞表演開始的意境。第二小節的吟揉引出后八小節,從第七小節開始,樂曲帶來的是舞蹈者從剛開始的靜態轉換為動態的過程,旋律主題雖然沒變,演奏技巧卻通過節奏、低音的鋪墊到左手的吟揉表現出音樂的生動活潑。
(2)泛音(自然泛音)
第三樂段的急板,在要求速度的同時,泛音的演奏要輕盈、穿透,左手不需用指尖按弦,用指肚輕觸品的偏下位置使整段流暢輕快,就像舞蹈表演者的腳步,也要注意八分音符的泛音音值,不能著眼后面的實音而忽略了泛音。泛音作為主旋律,空弦的音要稍弱,情感變化和強弱變化都要表現出來。
(3)打音是右手停左手用指尖打在實音發音的位置上。帶音是左右手配合彈出音后,左手二指撥弦。
如第五樂段第二小節的舒板開始打音,以另一種技巧指法來表達音樂,注意打音的音值時值,如果著急后面的音,就會帶來“一瘸一拐”的聽眾感受。這段舒板左手的演奏要求,首先是節奏節拍,然后是音樂的韻律感,把握左手帶音的指尖位置。第一小節和第四小節的帶音,雖然還是同一樂思,但由于作者太熟悉琵琶的演奏,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來把音樂表現得更加豐富多彩。
(4)推音是左手按弦向右推進,使音升高到所要求的音準位置。拉音與推音相反,拉音是左手按弦向左拉出。
從第四樂段的后三小節來看,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的do就互不相同了。雖都是拉音左手按弦往出拉,第一小節的do上有自由延長記號而且譜上是漸慢的要求,那么就需要左手拉出音后保持音準的位置,慢推回。第二小節的do譜面上要求原速,左手的要求是快速拉出快速推回,歸回do的原位上。
2、右手技巧
主要有彈跳、勾搭、雙輪、遮分。
(1)彈挑和勾搭
第二樂段的開始隨著演奏的速度逐漸變快,利用快速地彈挑引出后面的勾搭段落,形成音樂形式前后的對比。在四弦上的do與三弦空弦的do從四分音符過渡到八分音符,暗示了后面快速勾搭的技巧。這段的練習節奏是重點,需要以分拍的形式來訓練,勾搭時大指和食指的力量要平均,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大指容易過重,可以用60的速度把勾搭的基本功訓練打扎實,然后在加入樂曲中。快速地彈挑要減少手腕的上下擺動的幅度,控制手腕,用大指和食指的小關節快速擺動。
(2)雙輪
第二樂段后部分加入了二弦雙輪,展開了之前的音樂主題,豐富了主題旋律的音響效果,既在結構上呼應了之前的主題,又使音樂性格上更加堅定。這段雙輪的演奏技巧需要右手在一二弦上把握角度、力度統一且集中,先有感情地唱出來再加入雙輪,也可以邊唱邊彈,利用雙輪來表達音樂的抒情性、歌唱性。
(3)遮是右手大指“勾”食指“抹”,分是大指“挑”食指“彈”
第五樂段從96速度慢板開始,第一小節到第二小節由弱到強,到第三小節弱下來,第四小節到第五小節從強漸弱,六、七小節是一個到急板的過渡,用中強的力度來演奏。遮分相對勾搭比較簡單,大指和食指的力量也好平均,但要注意樂句之間強弱的對比變化,可以拿出來加入呼吸單練這一段的遮分。密集的遮分需要虎口撐開呈圓形,大指和食指的小關節帶動手指指尖,做到音色統一。
一首作品的音樂風格會受到很多內在外在因素的影響。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他主張中西兼并,反對全盤西化,使《歌舞引》既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特點,又有近現代社會上中體西用、求同存異等觀點的體現,將樂曲在音樂風格上有很大的創新和突破。歌舞飛揚的《歌舞引》在動蕩不安中不忘藝術之美,音樂之娛。
樂曲共有五個樂段一個尾聲。一二三五樂段是對于歌舞音樂的描述,通過音樂的變奏,由慢到快,展現了舞蹈者的輕慢的舞姿舞步。《歌舞引》通過標題就很容易讓聽眾聯想到歌舞的場面。
第一樂段的節奏型從稀疏到緊密,從慢板到快板,可以感受到舞蹈剛開始的意境烘托,右手的雙彈和分弦與左手的打音、帶音相互交替與配合,表現出歌舞音樂的靈動性。第二段中雖然是相同的旋律,但是換了不同的演奏技巧以及拓寬了音域位置,利用快速的勾搭和彈挑,形成音響效果上的對比,在快結束時用雙輪指法渲染氣氛推向高潮引出后面的音樂,是在第一段舞蹈上的一個展開。到了第三樂段,節奏以二八為主,泛音的輕巧是曲調更有穿透力,實音與泛音的交叉演奏聽起來就像兩種不同形象的舞蹈演員在眼前相互配合,靈活閃動。第五樂段屬于再現樂段,再現了第一樂段的歌舞歡快的主題樂思,再次呼應了整曲的標題,使整首樂曲聽起來更加完整,同時,還在音樂的低聲部加入了由慢漸快的鑼鼓音樂元素,充滿了民族地方特色。
第四樂段是如歌的極慢板,具有抒情性像是歌聲的吟誦,也極具表現力。節奏自由不受約束,情感變化豐富。此段的音樂風格富有傳統音樂的特色,節奏自由完全憑借演奏者的二度創造,根據演奏者自身對樂曲的理解、結合演奏者的經歷還有演奏者投入的個人情感等來抒發情感。這一段最突出的音樂風格是歌唱性,作為一名演奏者要把握好演奏中的風格。琵琶作為彈撥樂器之王,關于它的演奏方法,是隨著琵琶這種樂器的形成和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其中彈挑和輪指是最重要的演奏技法,二者相輔相成。可以這樣比喻,彈挑代表“點”是基礎,要像珠子一樣顆粒分明;輪指代表“線”是延伸,要像山澗流水般的流暢自如。想要做到歌唱性的演奏,一是專業水平的提高,這基本功的練習和高樓打地基是一個道理,只有扎實牢固,才不易催倒;二是綜合知識的積累,深入地了解樂曲的背景、作者、主題、情感等,甚至延展到別的學科,比如歷史可以幫著了解時代背景的知識等。
琵琶獨奏曲《歌舞引》是劉天華創作的第一首琵琶樂曲,寫于1927年春。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劉天華仍保持著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力圖吸收國外的作曲技法結合民族傳統音樂的特點進行創作,同時也擔憂著未來民族音樂的發展。這首樂曲在他看完一場歌舞劇后有感而發所創作,樂曲共有五個樂段。音樂的主題單一,由于劉天華熟悉琵琶的技巧及音色,利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來豐富音樂的發展。一二三五樂段的音樂風格是舞蹈性,第四段的音樂風格是歌唱性,直接呼應了樂曲的題目。音樂上豐富多彩,技巧上有傳統有創新,技巧與音樂相互結合、相輔相成。尾聲的泛音,又呼應了音樂的主題,泛音輕盈清透,將作者對未來民族音樂的發展充滿了期望。在之后的藝術道路上,望劉天華老師的精神能伴隨我們腳踏實地,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