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萍
(廣東省東莞市企石中學 廣東東莞 523500)
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它直指成績的提升以及素養的提高。同時,閱讀又是口語交際、學生習作和綜合性學習的基礎,離開了閱讀能力的支撐,這些語文內容的教學將陷入困局[1]。理念的指引、課標的要求以及實踐的反思,使得中學的語文教師深刻地理解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就此展開了多元的實踐。課改的探索旨在通過科學的、系統的、高效的語文教學活動來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其中群文閱讀以其獨特的優勢脫穎而出,以新的理念、新的平臺、新的方法很好地推動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進程。此次研究將以九年級上冊小說單元為例,就群文閱讀整合課進行深度的探索。
閱讀教學與語文課堂的教學在內容、形式及能力培養點上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這也使得很多學者將閱讀教學視為了一種以語文教科書為平臺和載體的課堂教學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語文閱讀教學進行過這樣的一種表述。它是指教師、學生及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文本是中介,他們將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的,在文本平臺上達成能力的涵養、主題的升華、價值的傳遞。
群文閱讀建立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之上,是指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把多篇相同體裁或相似內容的文章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圍繞著體裁主題或內容主題來共同展開閱讀[2],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學生展開引導、點撥的一種探索性的新型閱讀方式。這一閱讀方式的一個重要的外化標志就是整合。它打破原有的教材布局,以跨課時、跨文本的方式來探索,可以在一個單位時間內完成多篇文章的教學。它能夠讓學生在一個由新的課型所搭建的對話環境之下,通過比較或辯論來互相引導,進而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法相比,它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感悟,讓閱讀課堂回歸到以學生為本的課程之中。以初三小說單元為例,小說作為一種有著強烈閱讀體驗的文本,豐富的人物和跌宕的情節讓學生著迷,但筆者在教學的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在進入到小說閱讀的過程當中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陷于孤篇當中,而無法完成對于小說這一體裁更多的認知和掌握。教師如果將小說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以群文閱讀的方式來進行探索,能夠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值得關注的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排的過程當中,以主題+體裁的方式進行了優化組合,這為群文閱讀的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群文閱讀的過程也就是圍繞著一個既定的閱讀議題而展開的閱讀活動。教師在這一過程當中會就議題進行組文,并對整合后的文本進行綜合教學。學生在教師所擬議題下,對組文進行目標性學習,進而提升對體裁及相關語文知識的認知和掌握。在這一形式的對比當中可以發現,語文的群體閱讀在容量上有著較大的提升,它改變了傳統的“一節課只講一篇文章”的樣式,而形成了“一堂課學習兩篇或兩篇以上”文章的新的結構。這樣教學方式的改變也為教學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在主題的簇擁下,一些課外閱讀內容借著群文閱讀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加入進來,就此一個更為立體的、豐富的大閱讀格局也同步生成[3]。從實踐的維度而言,這樣的一種方式也極大地擴容了教材的容量,使得更多的主題文章加入進來,為學生閱讀素養的全面提升引來了活水。
閱讀是學生一生的必修課,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能夠使學生受益終生。而筆者在現實的教學當中發現,部分學生探究習慣的養成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部分學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對教師的依賴性太強,教師不做出理解性的引導學生便無從知曉文本所云,嚴重的心理依賴之下甚至會偏執地認為教師不講,文章便不能讀。另一方面,學生在閱讀中把握不住重點,略讀、速度之下無所收獲,這個在大篇幅文本當中尤為突出。在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下,能夠以議題為出發點,鍛煉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抓住關鍵內容,并就此展開思考和討論,不僅讓能夠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更能夠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當中明確地指出,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精度、略讀等閱讀技巧,并在不同的學段運用不同的技巧來完成知識的探索及自身能力的提升[4]。閱讀教學歸根到底而是要培養學生一種能力。如教學中的“魚漁”之爭一樣,群文閱讀的更多的是輔以學生學法上的指導,是著眼于學生獲得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群文閱讀的過程當中,能夠讓學生學會對同一議題之下的不同文本內容進行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同時,群文閱讀的方式也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獲得了在課外閱讀當中更大的技巧和能力。
從學生的維度而言,群文閱讀帶來的最大感受便是單位課時內需要閱讀的篇目開始增多,這讓學習的節奏變得更為緊湊、明快。因此,提前做好相關內容的預習就變得尤為為重要。學生的預習可以從重點詞句的理解、關鍵情況的把握以及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入手,促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可以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在快節奏的學習過程當中為思維、情感的生發贏得先機。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學生對于目標性學習的內容將變得簡單,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驅動課程進程的向好發展。這樣的一種方式,也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內化學生的閱讀習慣。
部編版的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小說為主題,有魯迅先生的《故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曹文軒的《孤獨之旅》。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小說體裁的特點,把握小說當中的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并對小說的主題進行探索[4]。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對文章進行較好的把握,同時在這一過程當中也會產生一定的疑問,教師若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將成為課程教學推進的重要支撐點。
對于語文教師而言,當固有思維遇到群文閱讀之后,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必然會引起諸多方面的不適應。在群文閱讀的開始之初,很多教師并不認同。同時,就群文閱讀的效果也有著多方面的質疑。部分教師根深蒂固地認為,群文閱讀是一個空中樓閣,在學生沒有全面而深刻地閱讀課文之前,這是一種形式上的“大躍進”。也有部分教師將群文閱讀無法開展歸結于學生,認為學生并不具備這樣的語文基礎,不精講、不強練,學生就無法獲得進步。從教學發展的規律來看,能力是基礎,也是發展的對象。學生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那么教師就需要打開自己的思維枷鎖,積極地轉變思想,從傳統的、固化的教學模式當中跳出來,從知識的傳授逐步過渡到能力的指引上來,不再做學生思維訓練和能力提升的“保姆”,讓學生在更為原生態的文學世界當中自由探索、自主獲取[5]。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的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這幾組小說時,教師要敢于打破之前的“一課兩講,一讀一品”的模式,將這一個單元的小說進行總體的控制,在不改變原有課時的基礎之上,來實現對于群文閱讀的總體設計。同時,為更豐富主題閱讀的內容,教師可將魯迅或者莫泊桑的其他小說融入其中來豐富小說單元的知識厚度。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生實現了對相關主題小說的探索,同時對于學生成績的提升也大有好處。
一段時間以來,關于教育教學的“魚漁”之爭從未間斷。而究竟如何“授人以漁”卻少有幾人能夠說得清楚。面對巨大的中考壓力,很多九年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以經驗的傳授、公式的傳導、模式的套用為主,過分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殊不知這樣在襁褓中長大的孩子是經不起未來的風雨和挑戰的。因此,借群文閱讀的深度探索來糾正教學中的功利性追求,會讓學生的終生成長受益。在群文閱讀的探索當中,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在群文當中學到真知識,獲得真能力[6]。
例如,在對部編版的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這幾組小說進行群文講解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閱讀時間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從以上幾篇課文中挑選一篇進行分析探討,在交流分析后,教師將學生的分析結論進行總結,并將幾篇課文中少年的形象進行比較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感受同樣幾篇描述少年形象的課文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切實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強化學生的語文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一個學生講到,雖然小說當中都有少年的形象,無疑《孤獨之旅》中的少年更加得讓人感動,他在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中錘煉了自己的身心,讓我們看到一個少年的真正成長[7]。
求同是群文閱讀當中所實施的第一個立足點。這三篇文章對于中學生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故鄉》當中的“我”,在兒時的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之下,更深刻地讀懂了當時的社會。《我的叔叔于勒》當中的“我”,在父母對叔叔態度的變化當中,明白了金錢對人的侵蝕。《孤獨之旅》當中的“我”在不斷地戰勝自我的過程當中,感動著自我。而這種少年眼中真實的、鮮活的世界與少年自身的純粹、向往是學生最應該感知的,而這遠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達到的。而這正是教師在群文閱讀中所應重點打磨的一部分。
群文閱讀雖是依據一個相同的主題來進行設計,但這并不是去異求同的過程,而是在統籌閱讀能力培養的前提之下,實現對相關聯文章的同步認知,同步理解。因此,存異成了群文閱讀當中的另一個閃光點。教師利用群文間的差異來進行閱讀和鑒賞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體裁的價值、文章的情感、藝術的特色、人物的形象等內容。如上文所提及的通過對《故鄉》中的閏土、《孤獨之旅》當中的杜小康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的形象之間的對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并通過對人物形象的關聯性分析深度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內涵[8]。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圍繞語文素養這個中心,創新設計構建了全新的閱讀體系,將學科素養和人文價值融為一體,注重兼顧語文基礎素養以及精神世界兩個方面。它在每個單元都依據一個相同的主題精心挑選課文,讓學生在文章的品讀中獲得人生的啟迪。這為群文閱讀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群文閱讀相對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增加課程的知識容量,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成了當下語文課程當中的一個新風向。廣大語文教師要能夠從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的固有思維模式當中跳出來,以“提前預習,感知課文”“轉變觀念,積極實踐”“授人以漁 提高素養”“求同存異,升華主題”為方略,更好地指導學生和參與教材實踐,以推動群文閱讀的深度發展。這將是課改之幸,學生之大幸[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