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香
(甘肅省嘉峪關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嘉 峪關 735100)
甘肅河西走廊冷涼灌區地勢平坦,海拔高度1 300~2 200 m,日照時數 2 600~3 100 h,全年無霜期150 d 左右。海拔高、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等冷涼氣候條件下種植的娃娃菜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病蟲害少、耐貯存運輸。娃娃菜目前已成為冷涼灌區輪作倒茬、一年兩茬高效種植的主要蔬菜種類之一,增產增效顯著。種植兩茬平均純收入達到12.6萬元/hm2,娃娃菜生產逐步走向了規模化、產業化和品牌化[1]。
娃娃菜種植規模逐步擴大,但仍存在品種選擇適應性差、種植管理不規范、春化抽薹現象多和收獲期菜心開裂、干燒心等問題,降低了上市商品率和種植經濟效益。同時,由于娃娃菜的出菜率僅為50%左右,在采收、加工、運輸等環節會產生大量的尾菜垃圾。尾菜腐爛過程中亞硝酸鹽的產生、沉積及毒素積累,不僅嚴重污染了農田環境,還打破土壤肥力平衡[2]。針對以上問題,從品種選擇、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尾菜處理等方面進行總結,為冷涼灌區娃娃菜一年兩茬高效栽培提供科學技術指導。
娃娃菜屬十字花科蕓薹屬白菜亞種,為半耐寒性蔬菜,生長周期在45~65 d。
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白天18~22 ℃,夜間10~12 ℃,10 ℃以下、25 ℃以上不利用發芽;苗期生長溫度須達到10 ℃以上,避免春化抽薹;葉片、葉球生長適宜溫度15~20 ℃,低于5 ℃易發生凍害,高于25 ℃易感染病毒病,而且包球松散或無法包球。
充足光照條件下生長良好,品質優,高產高效。
喜濕潤生長環境,水分不足會造成纖維增多、品質差;但土壤含水量過高會影響根系生長,適宜土壤含水量60%~70%。
適合土質疏松、透氣性好、排灌方便、肥力較高的沙壤土種植,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倒茬,適宜土壤 pH 值 6.5~7.5。
需肥量大,生長前期氮肥需求量大,磷肥次之,葉球形成期的氮肥、鉀肥需求量都增大。
娃娃菜的心葉顏色一般有白心和黃心2 種,可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種植品種。春季娃娃菜應選擇生育期短、抗抽薹、冬性強、抗病性強的品種,防止春化抽薹,推薦高麗金娃娃、春福娃2號、春旺金絲菜等品種。由于秋茬種植時間不易出現低溫春化,秋茬品種的冬性要求不嚴格。
娃娃菜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早春種植可提早播種20 d 左右,達到加茬趕茬的目的,更適合一年兩茬栽培模式。
4.1.1 播種時間 春茬: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育苗。秋茬:6月下旬育苗,7月下旬移栽,10月上旬收獲。
4.1.2 穴盤選擇 采用98 孔或128 孔穴盤基質育苗。
4.1.3 基質選擇 選擇保水保肥效果較好的專用育苗基質。
4.1.4 種子消毒 種子用55 ℃左右的熱水浸泡15 min,然后撈出瀝干,再用清水浸泡3~4 h 后,用10%的磷酸三鈉溶液再浸泡20~30 min,撈出后洗凈備用。
4.1.5 播前催芽 播種前3 d 選取優質種子,去除秕粒后進行浸種催芽。種子消毒處理后,首先用50~55 ℃溫水浸種10~15 min,同時不停攪動水溫至30 ℃以下后,繼續浸種3~4 h。浸種后將種子撈出放入塑料紗網袋,并用濕毛巾包裹,置于28~30 ℃條件下催芽18~24 h。每隔12 小時用清水淘洗1次,80%以上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4.1.6 播種 將育苗基質用水拌濕,用手捏成團,指縫間滲出水珠即可;裝盤壓實,在穴內打孔,每穴點播 1~2 粒或 1 穴 2 粒、1 粒交叉點播,上覆 1~1.5 cm基質,澆透水覆蓋地膜保濕。
4.1.7 播種量 用種量0.75~1.20 kg/hm2。
4.1.8 苗期管理 利用拱棚或日光溫室育苗,通風口需要覆蓋防蟲網,防止蚜蟲傳播病毒病。播種后至苗齊溫度一般保持在20~25 ℃,出苗后白天適宜溫度為20~22 ℃,夜晚適宜溫度13~16 ℃,防止夜溫過低造成春化抽墓。如果在高溫時間育苗,需要采用遮陰育苗,達到降低陽光直射、濕度增大、適合苗期生長的適宜條件。可在棚頂或棚骨架上覆蓋黑色遮陽網。移栽前5~7 d 需要通過變光變溫進行煉苗,撤去遮陽網,澆1次透水,達到適應露地環境的目的。
4.1.9 壯苗指標 苗齡30~40 d,節間短,葉片深綠,有3~4 片真葉,根系發達,無病蟲害。
4.1.10 移栽定植 在3~4 片真葉時移栽,以免幼苗過大移植傷根。栽植深度以子葉齊平為準,移栽后及時澆水。8~10 真葉時進行田間第二次間苗、定苗,每穴留1 株壯苗,如有缺苗、斷壟應及時補栽。
4.2.1 播種時間 適宜4月下旬—5月下旬露地播種。
4.2.2 播種量 用種量1.2~1.5 kg/hm2。
4.2.3 點播方法 每穴點播2~3 粒,播后覆土0.5~1.0 cm。
施用腐熟有機肥45 000~60 000 kg/hm2、尿素150 kg/hm2、磷肥 150 kg/hm2,為提高地溫、防止低溫春化,深翻耕起壟后覆膜。
采用一壟兩行起壟覆膜種植,寬壟0.5 m,壟高0.2 m,壟間 0.25 m。定植 12萬~15萬株 /hm2,株行距 20 cm×30 cm。
娃娃菜長到6~8 片真葉時需要進行定苗,每穴留苗1 株。
娃娃菜生育期短,喜高水肥。苗期開始加強水肥管理,促進生長發育,降低抽薹概率。
春播娃娃菜生長時期由于氣溫和地溫都較低,生長期比秋播茬要長些,因此一般不蹲苗或只蹲苗1 周便可加強肥水管理以促進其生長[3]。
灌水應把握“見濕見干”原則,防止高溫高濕引發病害。全生育期灌水一般3~4次。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70%。收獲前7~10 d 停止澆水,防止出現菜心開裂現象,降低商品性。
娃娃菜苗期需肥量較少,中后期需肥量增大,按照生育期需肥規律和特點,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加強氮磷鉀科學合理配比,滿足生育期生長需求。
苗期加強水肥管理,促進生長發育,可以降低抽薹幾率。
蓮座期及時追施“發棵肥”,追施尿素120~150 kg/hm2。但肥水不宜過多,否則容易造成植株營養生長旺盛導致徒長,結球期延遲。
結球期水肥需求量更大,增施氮肥、鉀肥。每隔5~6 天澆水1次,保證水分充足,促進結球緊實。在包心出現時開始隨水追肥,施尿素150~225 kg/hm2、硫酸鉀150~225 kg/hm2。追肥一般采用溝施,還可采用葉面噴肥,一般用0.1%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混合0.3%濃度的尿素,葉面噴施3次左右。
中耕可以增加土壤透氣性,有利于土壤保墑;及時除草可以減少病蟲害傳播。
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學防治措施。化學防治要注意輪換用藥,以免病菌、害蟲產生抗藥性,使用農藥要注意安全間隔期要求。
娃娃菜常見病蟲害有蚜蟲、小菜蛾、病毒病、軟腐病、霜霉病等。
一是選用抗病性強、耐低溫、耐抽墓、商品性好的優良品種。二是合理輪作,加強田間管理。避免連作或與十字花科蔬菜輪作,前茬為小麥或豆類、馬鈴薯較好。三是起壟栽培,科學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作基肥,忌大水漫灌。壟溝小水澆地,不要漫過壟面,避免水漫到心葉。四是清潔田園,中耕除草。播種前要提早深耕曬垡,減少土傳病害發生。
采用田間懸掛黃板誘殺有翅蚜和黑光燈、太陽能殺蟲燈等物理方式誘殺成蟲。
通過人工繁殖天敵昆蟲、生態環境調控或病原微生物等方法達到預防、控制病蟲草害的目的,減少化學農藥用量。
7.6.1 蚜蟲 用20%殺滅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或苦參素殺蟲劑1 000 倍液噴霧防治。
7.6.2 小菜蛾 用4.5%高效順反氯氰菊酯乳油3 000 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2 5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
7.6.3 病毒病 用8%菌克毒克500~600 倍液,或1.5%植病靈Ⅱ號乳劑1 000 倍液噴霧防治,每隔5~7 天 1次,連續防治 2~3次。
7.6.4 軟腐病 莖基部腐爛,伴有惡臭,潮濕環境下分泌黃色黏稠物。可用農用鏈霉素進行葉面噴施,每隔 7~10 天噴灑 1次,連續2~3次;或用 25%甲霜靈800 倍液,或75%百菌清600 倍液噴霧防治。
7.6.5 霜霉病 真菌性病害,苗期至收獲期都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部分。易在蓮座期發病,包心期發病加速,從外葉向內發展,嚴重時葉片逐層脫落。用霜霉病500 倍液或甲霜·錳鋅600 倍液噴霧防治,每隔5~7 天噴霧防治1次。病害嚴重時可用普力克水劑600~800 倍液噴霧防治。
娃娃菜株高30~35 cm,包球結實后,即可采收。根據菜球緊實度分批采收,否則葉球過大或過于緊實,失去商品價值。霜凍前必須全部采收完。
娃娃菜葉片新鮮,顏色正常,無破葉、黃葉、抽薹、凍害、腐爛、病蟲害等現象。采收時全株拔出,摘除多余葉片,削平莖基部,分裝打包后即可上市或冷庫貯存分批上市。
為減少娃娃菜種植產生的尾菜污染,提高尾菜資源利用率,尾菜處理本著“飼料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的原則,一般有以下3 種處理方式:一是直接用于牲畜飼料,完善循環農業環節,提高飼料化利用率;二是直接深翻還田和堆漚腐熟后還田,培肥地力,節本增效;三是采用快速腐熟技術將尾菜制造成優質有機肥料[4],利用有機肥生產企業以尾菜為部分原料進行加工生產,集中處理大量尾菜,提高尾菜處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