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男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在知識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關鍵,當前大學生畢業就業群體數量空前增多,隨之而來就業危機問題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學生倍感就業前景一片渺茫,進而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現象。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和滲透大學生就業指導整個過程中,圍繞學生學業情況,發揮教育潛移默化功能,增強學生抗挫折意識,保持健康樂觀心態,更好地面對就業問題、克服心理障礙,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價值觀。因此,高校應積極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主陣地用,為國家、社會培養和輸送一批批高能力、高素質專業人才,從而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就業。
隨著高等教育現代化改革進程加快,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形勢發生巨大轉變,從最早的國家統包統分制度逐漸過渡到自主擇業主流模式。自主擇業就業道路,對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較高要求,專業能力及素質較強的學生有著更多就業機會和選擇,而專業能力素質不高的學生則面臨著諸多就業壓力。近年來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就業形勢也越發嚴峻,尤其是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學生為考慮現實情況,往往采取先就業、再擇業的做法。具體地說,即事先選取一個工作崗位,以此滿足實際生活問題,后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逐漸追求和實現就業愿望[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加強調和突出學生的就業觀和價值觀,需要畢業生以明確擇業就業方向為基本準則,使其理論聯系實際,形成合理的價值觀和就業觀,為今后的就業道路指明方向。
無論是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還是就業應聘形勢的千變萬化,都使學生在擇業就業時感到空前壓力,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一些畢業生感到現實情況與自身掌握的專業理論不符,再加上社會經驗不足,表現為較大的壓力,進而增加無助感。關于大學生的擇業就業道路,既要處理好各種問題及矛盾,又要勇于克服一系列考驗和挫折,尤其是學生自身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整個就業擇業進程快慢。在大學生群體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增加學生對現實因素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就業觀,從而形成堅定的理念信念和意志力,增加對擇業就業道路的自信,勇于突破自我、克服困難,堅持自身的不斷努力,去追求、實現自身的就業愿望。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問題,是對學生專業能力及素質的綜合考量,學生除了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外,還要具有較好的道德素質及心理狀態,只有如此才能尋找實現自身抱負的平臺。
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生在就業選擇中會出現的迷茫和自我懷疑現象,對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心理需求。心理教師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和評定學生的專業能力、就業傾向等,對于具有就業困難、自我懷疑的學生,及時給予心理輔導,避免這類學生出現更多的畏難情緒[2]。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中的實施,能夠幫助學生實現高精準的自我的定位,學生經過加強自我認知,防止出現極端化錯誤行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主客觀結合的準確分析,以畢業生準確的自我分析為依據,使其處理好求職意向和就業目標的關系,這對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統籌規劃職業道路尤為重要。
大學生的就業愿望短時間內不能實現時,部分學生會出現消極心理,如悲觀懈怠、煩躁憂郁、自我貶低等,從而阻礙正常的就業和生活。心理因素在學生擇業就業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每個人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若是不能采取合理化的排解和疏導措施,久而久之會增加心理危機,甚至產生無法挽回的負面影響。針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情況,需要給予相應的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夠對學生起到心理防范作用,促進潛在心理問題的有效解決。因此,教師在開展心理教育時,應避免表面化、形式化,而是應給予學生高度的人文關懷,注重教育潛移默化的功能,經過對學生展開體貼入微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干預,幫助學生克服就業時的心理障礙,消解其煩躁、抑郁等情緒,進而保持一顆平和心態來面對擇業就業過程。
新型自主就業創業機制的創建,使大學生在就業方面更具選擇權,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專業特征等選取適宜的就業平臺,這與國家倡導的“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相符。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培養過程,加大人才培養專項投入,制定一系列融入多元化市場經濟的就業機制,給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尤其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行情下,對人才提出更多要求,擇業的自主性既要滿足企業硬性需求,又要符合大學生個性需求。在大學生擇業就業中,若是對自身職業背景認知不準確、自我評估不合理,自主擇業、就業意識匱乏,學生就會處在被動地位,呈現盲目從眾的心理,甚至面臨著被就業市場淘汰。
圍繞大學生群體展開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其自主就業意識,選取與自身實際相符的職業崗位。期間心理教師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避免學生出現從眾、攀比心理,讓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根據自身專業能力素質設置科學合理的職業期望值,逐步調整和擴充就業范圍,進而在提高擇業就業自主意識的同時,能夠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當今社會用人需求呈現多樣化,大學生存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職業崗位的情況,對此應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途徑,根據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及職業素質,切實提高其職業適應能力,既能明顯縮減職業適應時間,又能減輕擇業就業壓力,促進大學生擇業、就業率的提升[3]。
大學生畢業時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尤其是在求職時,怕自己錯失較好的工作機遇,由此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表現為精神緊張、情緒消沉等,甚至部分學生存在失眠問題,進而行為反應遲鈍,導致就業成功概率降低。一些學生迫切走入社會,在自主擇業就業中有著亢奮心理,往往未能做好充足準備,錯失就業機遇,或是隨意選取就業崗位,造成就業愿望與實際目標嚴重不符,甚至出現解約、違約等不良現象。現階段大學生的工作崗位競爭空前加大,面臨較大的身心壓力,一些學生在就業面試中屢屢碰壁,抗挫折意志力低下,長期處在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心態中;甚至少數學生我行我素、自暴自棄,不就業、啃老族等層出不窮。如果大學生找工作受挫嚴重,既會喪失興趣愛好,又會對周圍環境表現得過于冷漠。久而久之引發抑郁癥心理疾病,給其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困擾[4-5]。
大學生過于自負自大或消極自卑,都是臨近畢業時客觀自我評估分析不合理的結果。一是過于自負,很多學生會高估自己的專業能力素質,對工作崗位、薪資待遇提出較高要求,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導致這類學生找不到匹配的工作;二是自卑,部分學生在就業求職自我認知較低,任務自身專業技能及素質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缺乏人際溝通能力,這些都是客觀自我評估較低的結果,若是就業面試失敗,這種消極自卑的心理逐漸加大,引發學生嚴重的自我否定。
畢業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部分大學生過分依賴他人,自理能力低下,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心理素養在就業時表現較差。臨近畢業就業時求職準備還不足,存在過度依賴、僥幸心理,這類學生在就業上完全聽從于老師、父母、同學的意見,未能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的主要原因。同時,還存在學生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現象,一些高校畢業生自我評估不準確,社會實踐實習不足,就業形勢認知不清,不具備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面臨擇業就業時很容易出現隨大流現象。大多數學生傾向于火熱崗位,在沒有深入分析崗位與自身專業能力是否相符的情況下,盲目投遞個人簡歷,使得其他就業機會和崗位被擱置下來[6]。
圍繞大學生群體,在高校中創建就業心理輔導機構,科學規劃就業指導方向,切實解決學生擇業就業時潛在的心理問題,這是幫助學生走出就業心理障礙的有效方式。在一些高校中專業課程占據主導,很少匹配就業心理輔導機構,造成學生在畢業就業前夕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若是未及時得到排解疏通,就會引發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創建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機構迫在眉睫,心理輔導教師應以身作則,加強自身建設,運用先進的心理輔導理論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困惑,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擇業就業意識,為后續的就業道路做好鋪墊。高校圍繞心理輔導教師,應加強專業理論培訓,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工作方針,積極引入先進的心理輔導理念和方法,強化與學生畢業就業息息相關的實訓環節,重視對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的可行性研究。
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這兩項工作都需要經過長期的指導與引導,相較于校園,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要更加復雜,可能對其心理造成影響的干擾因素也更多。所以需要輔導員在學生畢業之后持續性地對其就業發展動向、心理變化、行為習慣等進行跟蹤記錄[7]。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平臺與學生達成對話,在了解其現狀的同時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另一方面針對心理或行為出現明顯異常的學生,需要輔導員有意識地與其家人、朋友等進行溝通與合作。在盡量不驚擾學生本人的情況下對其現狀、憂慮等進行調查,而后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梳理與干預手段。需要教師與家長明確的是,畢業生所面臨的壓力往往來源于就業、家庭、社交等多個方面,在此情況下只憑借輔導員單方面的干預無法達到預期。可以搭建專門的就業指導小組、線上心理平臺等,邀請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到日常討論中,借助多方力量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就業指導與心理疏導。
高校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此增強學生擇業就業意識。學生平時面臨較大的學業課業負擔,在校外實習上顯著不足,對此高校應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靈活運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圍繞學生創設實習基地,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8-9]。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應圍繞畢業生群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排解學生各種心理障礙,又要給予相應的就業指導,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對畢業生的順利擇業就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