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遼寧省大石橋市官屯鎮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 遼寧營口 115101)
道德與法治學科最初名為“思想品德”,通常被學生成為“政治”學科。在筆者小的時候,“政治”學科的分值很高,是名副其實的主科,所以得到了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1]。當時的“政治”科目采用閉卷的考查方式,所以任教老師針對考試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備考方法: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本子,將教材上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寫下來。小本子是比較容易攜帶的,沒事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一看,背一背,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地就能背下來了。這種方法也深深地啟發了筆者,筆者參加工作后常會引導學生準備錯題記錄本,將易錯易遺忘的知識點記在本子上,以便隨時拿出來翻閱鞏固。
七八年級的思想品德學科考查的內容,通常是開放性試題比較多。這類題目沒有統一的答案,學生回答的內容只要符合題意和言之有理即可[2]。這類題目看似簡單,但對部分基礎很不好的學生來說,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針對這類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開動腦筋,循序漸進地作答。開放性題目不同于知識點類型的題目,具有更強的育人功能。所以,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我們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了解自我,尊重他人,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怎樣與人和諧相處,增強集體觀念,培養責任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自己成為一名道德高尚的少年。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尚不成熟,難以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偶爾會出現交頭接耳和開小差的情況。針對這樣的心理特點,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法,因勢利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展開交流合作。因此,在授課過程中,筆者經常使用教學課件上課,課件中會有一些小視頻播放,可以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課堂中積極地向學生提出問題,給學生留有時間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最后讓學生匯報回答問題。對于學生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慮到七八年級主要是育人,也不用給自己很大負擔。課堂教學也不用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老師的每一句話,學生們也輕松不少,家長也放心,老師們也很高興。有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是被忽視,其實這門學科是更重要的。國家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品德不好,其他學科好,也是徒勞的,誰不喜歡品德高尚的人呢?
道德與法治學科貼近學生生活,緊隨時代潮流,所以課程的內容隨國家教育方針的變化而出現較大變動[3]。大約在2017年教材整體改革,名字都變了,叫道德與法治。我們也去參加培訓學習新教材,分年級、分批次地學習。雖然內容變了,但是里面多少也有以前教材的精華部分。適當改變一些活動,比如現在叫閱讀感悟,探究與分享等。加入大量的古詩詞和古代一些小故事等,讓我們學到更多知識,以及對品德的培養又很有幫助。我相信國家的每一次課改對我們師生都是有幫助的,都是朝向越來越好的方面發展。
在任教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過程中,我不僅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還陶冶了個人的情操,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養。教材中插入了很多古代的詩詞,比如,在講述友誼的章節,教材中的閱讀感悟節選了《詩經·衛風》的內容。此外,教材中引用大量育人小故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集中營里,一名猶太女畫家,偷偷地教被關押的猶太兒童畫畫。但是畫的不是集中營里地獄般的牢獄生活,而是畫花卉,畫人物和窗外的風景。后來這些人大部分被殺害,戰爭結束了,他們的畫作被發現了。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些畫作是非常美麗的,博物館收藏了這些畫作,還稱之為“人類文化皇冠上的鉆石”。即使在物資貧乏、外部環境艱苦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守住自己的心靈,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相反,今天的我們不要進行物資攀比,不要丟失精神財富,要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界。
在明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征后,教師需要針對性地開發適合本學科與學生身心特征的教學方法,從教學規律出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學科施教。
道德與法治是所有學科中最貼近學生生活的科目,十分關注學生的個體成長。這里我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生命可以永恒嗎?有的人會說,這怎么可能呢?我會說能。我們都知道生命是寶貴的,是短暫的,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但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呢?人為什么要活著呢?為了學習,為了養育后代,為了幫助他人……人們的回答各不相同。雷鋒日記中說得好: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養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對啊,你的出現,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么?雷鋒同志雖然生命短暫,但是他助人為樂的精神永遠活在了我們的心中。雖然生命不再,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道德與法治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中考題型只設置了少量的開放性試題,更多的是教材中的知識點。有的知識點分散在六本教材的各個章節,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歸納知識的能力,考查學生們分析理解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4]。對授課教師來說,歸納三年的知識點同樣是一項不小的挑戰,需要在各個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在備課環節,需要教師鉆研教材,查詢大量相關資料,做大量相關習題,及時將題目中涉及的知識點穿線成篇,納入課程知識體系。其次,教師需要做好課前的提問與檢驗,檢查學生們對上節課知識的掌握。學生答完做好小結,答得不好的同學課后還要再檢查。講課中,處理好知識之間的銜接,重點知識要突出,詳略內容要得當。講完總結歸納,及時鞏固反饋。最后課后的自習、輔導要相應地跟上去。筆者第一次教九年級時,常常犧牲午休時間,提問學生知識點。學生們的時間也很滿,早自習,他們背一些文科類的東西;下午自習課,他們還做練習冊,研究一些問題;中午時間同事們都睡午覺,我把椅子和書拿出來在走廊提問同學,還必須得小點聲音,免得打擾別人休息。當時也有的同學不理解,不愿意被老師提問。但是跟他講,他們也都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所教班級有個男生,數理化科目還可以,文科不好,尤其思想品德。他不想要這科分數了,覺得能得多少算多少吧。我對他說你的理科也不是非常優秀,你只要給這科一點時間,就會考上的。后來每到中午提問的必有他。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最后他考上了。我的付出也沒有白費,教師的希望是看到學生都能得到自己滿意的分數,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
大約從2014年開始,國家要求進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平臺,并且上傳自己的材料。我們用手機錄制課堂實況,自己上課,同事給錄。剛開始沒有經驗,鏡頭有時還會小幅度地晃動。后來用支架固定,效果比較好。錄完之后,進行后期制作,需要加片頭、片尾。片頭片尾的制作,需要用剪輯軟件,比如愛剪輯之類的。合成完之后,由于文件太大,需要專門的一師一優課轉碼軟件進行轉碼,才能上傳。與之一起上傳的還有相應的課件、教案和媒體材料。由于程序復雜,第一年,我的課由三個人制作完成,每個人做一道程序,好像是服裝廠的流水線工作似的。第二年,學校特意請來了教師進修學校電教部門的老師為我們錄制。他們不僅為我們錄制,還為我們制作。最后我們拿到手里,只要上傳就好了。我精心準備,最后還獲得了市優課。以后的一師一優課,總共進行了六年。到了第三年,我開始自己學習后期制作。自己自學,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問百度。網絡真是個神奇的東西,互聯網好像無所不能,我們在網上搜集學習資料,查找相關信息。隨后幾年的一師一優課,我不僅能得心應手地制作和上傳,還取得了一些優課,幾乎年年都是市優課。從此,我對電腦也有了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的計算機運用能力有所提高。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還需要有各個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計算機操作與運用能力。時代在進步,教師的知識與能力也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發展。
一師一優課結束,又出現了精品課。我們學校首次出現在2019年,上級要求上交一節十分鐘之內的微課精品課,右上角露出教者的視頻頭像。所謂精品課是把整個課堂所講濃縮成精華,需要我們講述重點的內容,詳略得當。當時有些突然,自己有現成的課件,同事電腦里有軟件,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錄制,然后上交。結果音訊皆無,我也知道自己弄得不好,但是當時時間有限,我的能力也有限。后來上級下發文件,再一次提到了精品課,這一次區別于上次的是,人加幻燈片進行講課,有時人不需要出現,就用幻燈片。這一次,我用心準備,錄制完,再學習如何制作。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啊!學習沒有終點,我們終身都在學習,終生都需要學習,這樣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
在精品課之前有一年,全國舉行微課大賽。當時我們大家都準備,都學習錄制。每一種新生事物出現后,會的人比較少,作品的質量也不是很好。但是盡管如此,也得到三等獎。這也許是對于參加者的一個鼓勵與安慰吧。真正了解微課是在公共衛生事件之后,比較嚴重的地區,學校停學,工廠停工,全民非必要不離本地。這時候,網課派上用場了。網課就是微課,大約十五分鐘一節課。去年夏天我參與錄制了兩節微課,先是準備課件,不能太多,否則講不完,大約二十張幻燈片左右。然后錄制,在夜里家人都睡覺了,我開始工作。錄了一遍又一遍,總想一點錯誤沒有,力求完美。誰知,每一次都會有錯誤出現。我不能像播音員那樣一點錯誤沒有啊。后來才知道有錯誤是正常的,后期制作是可以剪掉的。每天晚上都熬到下半夜才睡覺,多虧是暑假放假,早上可以晚起。萬事是開頭難。錄完制作時,也是困難重重。每做到一個步驟,總是出現錯誤。然后,我就上網查詢答案。接著做下一步,又出現錯誤,然后再查,再改。反反復復,最終,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取得了勝利。
今年春季,我也積極參與錄制本地區的網課。這次,我錄了四節。相比較前兩次錄制微課,我可以驕傲地說:我也是有經驗的啦!錄制微課,重點是準備課件,錄其實是最簡單的,錄一遍就可以了。如果錄時說錯了,再重說一下就可以了,后期可以剪掉。有噪音,可以降噪,聲音小,可以調大。我不能說是經驗豐富,只能說是有一些經驗啦。每次錄制,都會收獲驚喜。
鑒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時事政治聯系密切,所以教師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搜集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在鮮活的事例中尋找落實德育目標的路徑。例如,在當前時期,許多志愿者積極投身抗疫一線。教師便可以以此啟發學生,志愿者們難道不害怕被病毒感染嗎?他們只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大小,自愿承擔責任。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保爾·柯察金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他是這樣理解生命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他的生命是偉大的,偉大在于創造和貢獻。與他們相比,我們更多的人是默默無聞的。這樣的生命有沒有意義呢?有,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當我們為生活而努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受生活的挫折,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就是在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作為中學生,我們是平凡的,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樣我們就會實現自己生命的永恒。
總而言之,從教十九年,任教道德與法治十年,這十年,我感慨萬千,收獲頗豐。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雖然我們是平凡的渺小的,但是我們要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生存有價值,貢獻我們的全部力量于我最敬愛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