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棟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西營河水利管理處,甘肅 武威 733000)
水資源匱乏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根據相關研究,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0%,但是農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僅有43%。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對現有的農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機制進行優化和完善,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田灌溉用水利用率。
石羊河流域以大陸性溫帶干旱氣候為主,表現出了多風、干燥以及寒冷的特點,平年年降水量僅有179 mm,蒸發量為2 000 mm。由此可見,石羊河流域屬于結構性缺水區域。而西營河灌區就建設在該流域的中上游區域。
西營河灌區是一個大型自流灌區,主要作用是滿足附近10 個鄉(鎮)、74 個行政村的農業灌溉用水需求,灌溉面積1.8 萬hm2。除此之外,該灌區還要滿足16.67 萬人和牲畜的飲水需求,并向下游民勤調水。經過多年的發展,西營河灌區已經建成1 座總庫容為2 350 萬m3的中型水庫;1 座最大飲水量42 m3/s,最大泄洪流量180 m3/s 的渠首飲水樞紐;7 條長度為 107.24 km 的干渠;79 條長度為232.79 km 的支渠;105 眼農田機電井等,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集蓄水、引水以及提水等功能于一體的灌溉工程體系。
從2007年起,西營河灌區就開始推行水權水價制度,經過長期的優化與調整,現階段的水權管理體系已經相對完善,具備了完善的制度、配置、管理以及扎實的群眾基礎。采用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灌水模式,按照水權“四級”分配模式,將水權逐級分配到各鄉(鎮)、協會、用水戶。按照“壓減農業用水,節約生活用水,增加生態用水,保證工業用水”的原則,努力調整各行業用水結構,農業、生活、生態、工業配水比例由2009年的82.7∶4.8∶5.8∶6.7調整到了 2020年的 75.02∶3.59∶6.4∶14.99,使灌區用水結構趨于合理。
根據《2020年涼州區水資源配置方案》,2020年涼州區配置西營灌區水權總量為20 709.35 萬m3,其中地表水19 657.14 萬m3,地下水1 052.21 萬m3。據統計,2020年農業用水斗口實供水量11 180.07萬m3,生態用水實供水量784.93 萬m3,生活用水渠首引水量703.21 萬m3,工業用水供水量124.91 萬m3。
從分析西營河灌區的供用水情況看,我國雖然在農業節水灌溉方面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農業灌溉用水必須要使用大量的水資源,而粗放式的灌溉方式又無法對水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所以我國農田灌溉中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1]。在不斷倡導節約用水的大環境下,必須要對農田灌溉中水資源利用率過低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
近年來,西營河灌區開始實施滴灌和噴灌、管灌等新節水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的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但是實際的農業灌溉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部分農民群眾并沒有意識到節水灌溉的重要性,不僅不積極接受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還私下抵制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不能積極主動地節約用水[2]。甚至還有部分農民群眾認為要保證農作物的豐產、增產,就必須對其進行充足的灌溉,導致出現水資源浪費現象。鑒于此,應制定高效合理的農田灌溉用水管理機制,進行水權水價改革,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通過分析西營河灌區水文站數據資料發現,西營河年徑流量逐年下降,地下水下降趨勢明顯。近些年,甘肅省武威市地下水位下降量平均為0.21 m,累計地下水位下降為3.11 m,超采地下水范圍為0.99 億m3。西營河灌區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基本符合武威市灌區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均呈現下降趨勢。
西營河灌區的水庫容積較小,在平均徑流中占據6.3%,無法有效調節徑流,導致夏季出現大量棄水現象,平均棄水量為0.34 m3。4—6月來水量在全年中占據31.3%,7—9月來水量在全年中占據54%。由于灌區供水受到限制,內部作物種植結構比較單一,經濟作物種植量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這些作物種植比例超過85%。夏灌用水主要集中在4—7月,需水量占據全年徑流45%,實際來水量少于需水量,而7—9月作物需水量少,但是實際來水量多,供需存在明顯矛盾。
從水庫到田間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1%,灌區渠系的水資源利用率為60.5%,灌溉水資源利用率為54.5%,但是水庫到渠首由于沒有引水渠道導致水資源利用率只能夠達到74%,干旱年份的水資源下泄量利用率下降,導致灌區出現工程性缺水。同時,由于灌區人口增多,生活水平提升,用水定額增加,水資源短缺現象越發明顯。
灌區的輸水管道渠道從成立灌區之后砌筑了石渠道和混凝土預制塊襯砌干渠、建筑物、斗農渠道等,但是因為干渠工程、支渠工程、斗農渠工程修建時間早,一般超過20年,老化失修率達到30%~40%,長期帶病運行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下降。
受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很多農民群眾對于水商品的認識十分有限,同時也沒有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加之部分相關部門忽視水資源的有效管理,不重視農田灌溉中水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導致水資源利用效益低下。因此,要加大節約用水的宣傳力度,逐步加深人們對水商品的認識,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水管理意識。
農田灌溉機制容易出現職權交叉的現象。要改善這一現象,相關部門就要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借助法律的約束力轉變相關部門的職能,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水管理機制的運行當中。相關部門要加強民主監督、協商以及響應服務,解決全局性的重大問題,改革以往的舊體制,明確水源、供水、治污等管理職責,完善水管理體制。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水的經濟表現主要體現在水價上。而制定完善的水價機制,可以有效提升水資源價格的合理性。對此,可以在不斷完善農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機制的同時,對水價進行合理調整。分析當前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性質,可以明確部分水利工程的公益性較強,部分水利工程的綜合性較強。鑒于此,針對水價的確定標準應當有所差異。對此,在制定水價標準時要先對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性質進行分析,核定項目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的編制,然后再推出合理的水價,降低農民群眾在農田灌溉方面需要承受的壓力。
首先,同步開展水價和體制改革工作。水價改革涉及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工作。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綜合性,如果性質不明確,水價難以將客觀實際情況反映出來。例如,有些工程固定資產中包括農業集資、投勞部分,制定水價時如果將其折舊分攤轉移至水價中并不科學合理,因此水價和水管單位改革需要同步開展。通過明確水管單位性質、核定工程管理和經營人數確定水價,從政策方面降低農民負擔。
其次,建設水價政策框架,出臺相應的改革政策,形成科學的水價管理體系。例如,核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受益范圍、折舊各類固定資產、分擔經濟性和公益性效益、定編人員、核定經濟指標等內容,科學統一做出規定,提高水價政策操作性以及適用性,防止水利工程隨意核定供水成本。
最后,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水費計收模式,例如農戶用水者協會代收水費、承包經營等。
隨著農田灌溉管理經營者與用水戶合作時間的延長,只有彼此之間構建出最佳合作機制,才能引導更多的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用水管理工作。建議相關部門進行積極引導,與當地農民群眾一起構建農田灌溉用水的自主管理機制,并將這一機制落到實處,既可以提高用水戶參與農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又可以對現有的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
針對農田灌溉用水監督檢查機制的構建,建議從以下4 個方面入手:一是相關部門要創建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專門針對當地的水利工程建設情況進行巡視檢查,從而及時發現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3]。二是水利工程的業主單位應當挑選出業務能力較強、專業素養較高的技術人員,安排其專門負責溝渠清淤、機井建設、地埋線以及橋梁配套施工的監督與管理,并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做好水利工程建設后期的管理與技術指導。三是當地的監察部門、資金管理部門以及財政部門等也要結合自身的職責范圍,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地、工程數量、工程建設內容以及工程資金的管理。四是當地的鄉(鎮)人民政府也要嚴格按照相關原則與規定,選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村民代表,引導其參與到水利工程項目的監督管理工作中。
對于農村水利工程設施存在老化、滯后和維護標準不達標的問題,需要全面檢查當地水利工程,組織修復加固,發現問題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應對其中的隱患,加大力度保養水利工程,避免帶病運行,防止浪費水資源。與此同時,若是農田灌溉困難,需要調查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及時對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確保當地農田灌溉質量,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優化農村灌溉管理模式,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加大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灌溉技術,提高農田灌溉水平。通過應用機械化和智能化灌溉技術提高灌溉質量,并達到節水目的,例如噴灌節水、低壓灌溉、滴灌等先進技術。其中,噴灌節水技術是利用各種噴頭大范圍灌溉,不僅可以保障農田灌溉質量,也能夠實現節水的目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要根據當地農田特征科學選擇噴頭。低壓灌溉技術是利用金屬管、塑料硬管等管道實現水源輸送進行農田灌溉,這種輸水方式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也能夠降低成本。滴灌技術應用范圍比較廣,采用固定式或移動式噴頭方式可以灌溉農田,比較方便,也能防止水資源浪費。防滲水渠具有防滲作用,可以提高農田灌溉水資源利用率,并將灌溉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結合起來,采用先進技術,投入更多資金,順應時代發展。例如,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實時監控農田灌溉情況,有效評估灌溉質量,分析優化灌溉技術,智能化、信息化控制農田灌溉,進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在我國水資源日益匱乏的大環境下,需要構建并優化農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機制,加大高新節水技術的應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大對農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機制的宣傳,使人們充分意識到農田灌溉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水資源管理,在水資源分配和水價制定過程中向高新節水用戶及高效益作物用戶傾斜,并讓用水戶參與用水管理的全過程,做到用水公開、透明,提高農田灌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