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衍
(湖南省漣源市白馬鎮中心學校 湖南漣源 417126)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國家興盛,系于教育,薪火相傳,唯系教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培養一大批現代高素質人才,關鍵在教師。沒有高水平的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現代教育。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心動決定行動。更新教師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是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要務”。尊師重教,自古皆然。《荀子修身篇》就說過:“君子隆師而尊友。”范曄《后漢書孔僖傳》亦有言:“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誠然,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職業的光環是無比榮耀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道尊嚴”。程門立雪,寸草春暉。無論是戰國時期荀子主張的“天地君師”,提倡與“天”“地”“君”三者并列地位的至高無上的尊師,亦或是西漢董仲舒“尊卑上下”等級森嚴的師生關系,這些“師道尊嚴”的觀念都已經深入教師骨髓。因為它賜予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絕對的權威主義,教師成為教育活動的主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教師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百姓的頂禮膜拜,成為社會的“人上人”,享受著口體之奉,同時更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滿足。
世易時移,時至今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天翻地覆,而教師的職業發展、教師待遇等客觀因素卻依然停滯不前或變化不大,教育教學活動中時有發生的師生沖突,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控告,教師從“一言九鼎”跌落神壇!物質化的社會現實,民主化的文化氛圍,教師的社會地位受到非議,經濟地位顯著弱化,從舊時的“師道尊嚴”到現在的“弱勢群體”,從老師是“上帝”到學生是“上帝”,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學生是老師的衣食父母”,教師面臨的是社會壓力巨大、經濟地位低微的窘況。古今尊師觀念對比,教師心理層面的落差何其強烈!
其實,毋庸諱言,古代的“師道尊嚴”有它的陋根性。它是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封建等級制度服務的。同時它建立在先秦孔孟“至圣先師”高尚情操的基礎之上。孔孟是“圣人”,是先知先覺的,是完美無缺的,營造了一種教師道德理想主義的人文精神,是神化了的。它為教師在社會關系中提供了超越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心理歸屬,卻忽略了教師仍然只是一個個體,是人不是神,異化了師生之間平等的接觸和交往,忽視了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價值,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既是傳道者,也應該是殉道者。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師道尊嚴,更應當是師德尊嚴。“德者,才之帥也。”教師,不應當只是一味地專注于“師道尊嚴”的個人利益的訴求,更應當注重教育情懷的擔當,注重對學生終極關懷的重視,專注于培養學生執著探求超越現實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培養他們仰望星空、逐夢藍天的追求,全面開發他們的潛能!
人的行為是受心理影響的,教師的心態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教學行為,更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要以陽光的心態、飽滿的工作熱情面對學生。
因此,教師要摒棄按酬付勞的工作觀,樹立教書育人的工作觀。
教師承擔著傳播真理、傳播知識、塑造靈魂、塑造生命的時代重任,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把學生教育好是教師應盡的職責。教師是楷模,是榜樣,立千年德,樹百年人。不能因待遇低微磨洋工,利字當頭,按酬付勞。教師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工作觀,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要把職業當成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教師要摒棄師尊生卑的師生觀,樹立教學相依、教學相長的師生觀。
教師必須認識到:教與學是教育活動的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學生是教師的教育對象,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師崗位。教師的勞動對自身的發展有意義,學生是教師發展的依托,教學相長。教師不能侮辱學生,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學生的人格理應得到保護和尊重。
教師要摒棄以考定教的教學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
學生是正在發展的人,有個體思想,有個體情感,有個體人格。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學生的發展有差別。教師要著眼于學生一輩子的長遠發展,身心健康遠比智力發展重要,學習過程遠比學習結果重要。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潤心的教育。要創新學生評價機制,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不能以考定教,唯分數論,不能因為短期的功利目的而讓學生淪為考試的工具,扼殺學生的天性。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關心學生,以生為本。以愛育人,以德樹人,以智啟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
心動決定行動,心態決定狀態。教師要有以德為先的淡定,甘當人梯的執著,無私奉獻的堅持,愛生如子的付出,擺脫“師尊生卑”的桎梏,以生為本,從思想上端正教師角色定位。
現代教育應當是師生雙向交流的情感教育、靈動教育。學生需要發現,需要交流,需要賞識。課堂教學要實現多向信息交換。教學目的不再是單純的“學會”,而是為了“會學”,“學會學”。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停留在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上,要轉變成“群言堂”“眾議院”。教師要構建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盡情地想象,放肆地提問,鼓勵標新立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只有獲得了“心靈自由”與“心靈安全”,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形成,才能不淪為知識的奴隸。
因此,教師應由高高在上的真理的化身、知識寶庫的擁有者,轉變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由“教師”變為“導師”。
新課程標準要求,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在這種新的課堂組織形式下,學生應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但這一切更需要教師的頂層設計。既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搞“牽牛式”教學,也不能放任不管,搞“放羊式”教學。這就更考驗老師的智慧、課堂組織能力。作為開放式課堂,教師必須嫻熟運用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胸中有丘壑”。同時精心設計導學案,巧妙布局教學內容。要建立學習小組,靈活配置學習資源,做足課前準備。課堂導入要新穎獨到,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組織討論,合作探究,釋疑解惑,要側重方法的傳授。才藝展示,成果交流,要在真誠的賞識中把課堂推向高潮。學習反饋要到位,點評得體,一語中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全面掌控學習流程。一言以蔽之,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但劇本是活的,可變的。
“主角”變成了“配角”,但依然應當是主動的“配角”。教師雖然不再搞“一言堂”“滿堂灌”,但也不能“傻傻地”被動站在一邊,應始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參與小組討論,一起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學生保持零距離,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合作、融洽的學習氣氛,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及時給學生提供幫助,同時敏銳地從學生質疑、探究中發現問題,捕捉到學生靈感的火花,學到新的知識,得到新的啟發,總結反思,教學相長。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導學案設計要善于“置疑”,學生自主學習要敢于“質疑”,教師“釋疑”要巧于引導。學生有疑問,教師就要相機而導,鼓勵大膽質疑,“授人以漁”。同時,充分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但決不是遷就錯誤。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習上出現了偏差、失誤、鉆牛角尖,教師要及時糾偏、糾誤。而當學生的思維擺脫了窠臼,產生了新的靈感和火花,生成了新的知識,教師要大聲叫好,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合作中探究問題,在質疑中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終身。
“我的課堂我做主”,還權學生,歸位主導。課堂,理應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
學習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學生思想千變萬化。當今網絡傳媒已將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教育相對于過去,更呈現多樣化特征。學生不再唯一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更能通過廣泛途徑獲取自身感興趣的多方面知識,視野大為開闊,思想更趨活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宰,學生由“仰望”而“平視”,教師地位面臨嚴峻挑戰。如果依然停留在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生活,必將被時代淘汰。教師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僅以課堂教學手段演變為例,傳統課堂教學“一支粉筆走天下”,教師僅憑“飽讀儒家經典”就能唱好“一言堂”,用“桶水”應付“杯水”綽綽有余,但今天的高效課堂卻是“多媒體教學”,敲鍵盤、做課件、用電子白板,以后還會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將“知識傳授”達成“能力生成”,都需要教師的高度智慧。智者說:“知識,只能讓人看見一塊石頭就是石頭,一粒沙子就是沙子,智慧,卻能讓人從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從一粒沙子里發現靈魂。”今天的教師,就要做智慧的事業,要讓學生從石頭里看到風景,從沙子里發現靈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掌握現代知識,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擁有“源頭活水”,做一個終身學習的教師。
教師,本應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職業,可是,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工程師、醫生、律師……相比,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性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社會依然普遍認為中小學教師不過是孩子的“管家婆”。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鎮黨委書記找到一位中學校長,書記對校長說,我們鎮里有一位受了處分的干部,放到你們學校教書算了。校長很為難,書記說,要是連當個教師都不行,那他可真沒地方可去了。學校成了“收容所”,令人啼笑皆非。可這確確實實反映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現狀。“升學率”依然是衡量教師能力的最關鍵依據。殊不知學生“升學率”的高低與多種因素有關:家庭教育、學生素質、教學水平、教學時間……在市場經濟大潮、世俗化的社會現實強烈沖擊下,教師初心不再,感覺教書枯燥無味,師生關系緊張,家校矛盾突出,在工作中沒有獲得感,由此滋生教育倦怠,諸多因素都制約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的出路在哪里?
是當一輩子教書匠,還是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乃至一個專家型的教師?
答案是肯定的,這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要求,也是中小學教師獲得專業發展、贏得社會尊敬的最有效途徑。堅持細節就是贏家,深究細節就是專家。站在課堂教學的最前沿,站在教研教改的第一線,我們完完全全能夠而且一定能夠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
思想有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教育變革,從改變教師觀念開始。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努力我們能夠努力的,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他人。潮起東方,踔厲奮發,篤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