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玲
昭通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在新媒體環境下,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技術出現在人們視野,這些新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相比有著傳播速度快、受眾人群廣泛、交流互動方便等優勢。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不僅完善了傳統媒體的不足之處,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高校大學生作為新媒體運用者的主要人群,他們的“三觀”認知、學習方式等也會隨著新媒體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再加上如今處于新媒體的高峰時期,如何運用新媒體的作用和優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豐富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成為了教師們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運用新媒體技術,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改革方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道德品質。
首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和視野。在新媒體背景下,學生能夠及時快速地了解到各個地區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拓展他們的“三觀”認知,進一步了解這個世界,從而拓展自身的眼界和視野。
其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僅打破了傳統媒體所實施的邊界和表達形式,也延伸了學生的精神空間和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自由、和諧、平等的環境中與他人交流和溝通[1]。同時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也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人格品質,利于加強學生的分辨能力。
最后,有利于建立科學合理的心理調適制度機制。新媒體具有自身獨特的作用和優勢,例如傳播速度、范圍都比傳統媒體要多得多,它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幫助學生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也能將信息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地分辨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區別,從而調適自我,提高自我。
當前,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師也對此作出了相關改變,但情況并不樂觀,依舊存在較多的問題尚未解決。例如,學生在接觸網絡信息資源時,可能會缺乏認同感,又或者存在選擇恐懼等情況[2]。雖然多元化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認知,但同時也會讓學生產生心理失衡,如沉迷于網絡世界,不關注人際交往,慢慢地性格也就會越來越孤僻,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另外,部分教師并未突出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無法得到提升,長此以往,學生的身心極有可能會偏離正道。
我們要知道,新媒體環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復雜的,以至于學生的心理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而這也就代表了心理健康教學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革,才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根據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并未認識到新媒體的作用和價值,導致自身所積累的信息素養不能較好地投入教學,也難以支撐自身完成教學工作。造成這一問題的其中原因,是因為教師沒有定時定期接受專業培訓的緣故,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不多,無法做到與時俱進,所以才會出現教學能力不能滿足教學實際的情況。
在新媒體背景下,辯證思維能力是高校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這也是幫助學生正確分辨各自媒體信息的方式。但是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并沒有著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習慣性按照教材內容以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教學,根本沒有了解到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同時,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也是灌輸式教學法,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有聲有色,學生在臺下聽得昏昏欲睡,長此以往,根本不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也會對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造成影響,進而使得學生無法正確分辨有效信息和價值。
新媒體環境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單靠教師一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才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舒適、和諧的教學環境,進而減少負面媒體對學生的影響。但根據相關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家長和教師之間缺少黏性,合作意識較為薄弱,大多數教師根本不會主動跟家長、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也不會將學生的在校表現等告知家長,以至于家長不知道如何配合教師的工作,自然也不能實現家校合作的目的[1]。
當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還沒有深入研究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不能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同時也會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一定的阻礙[3]。所以,教師必須在原有教學基礎上,進一步關注、研究新媒體技術,了解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并掌握其操作方式,優化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專業能力。
一些高校根本沒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教學中也都是以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不僅不能了解其含義和價值,而且還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抵觸情緒,最多也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勉強記憶和學習,但過不了多久便會忘記,根本沒有任何的作用。學校、教師的不重視和學生的不關注,使得心理健康教師不會主動運用多媒體來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導致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不相符,缺乏實效性。
首先,教師應當正確運用新媒體技術,改變教學氛圍低沉等情況,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其中。畢竟新媒體技術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教學時,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正確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再以多媒體技術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態,這樣也能及時預防學生的心理出現危機事件[2]。例如QQ群、微信群等,通過這些方式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同時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夠有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交流,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單單是理論教學,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此來優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其次,教師也可以將心理健康教學當作一個線上線下資源共享的平臺,將其劃分為各個模塊,為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咨詢,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為案例,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最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調整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心理健康。
為了能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高校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完善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水平,組織專業學習小組,同時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讓教師們能夠跟其他高校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學習相關經驗,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從而加強教學質量和效率。當然,教師自身也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多加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和交流,以旁敲側擊地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測評學生的心理健康,若是有問題也能及時解決[3]。
新媒體教學平臺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但是部分高校并未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所以也沒有建立相對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網絡平臺,導致學生不能借助網絡平臺來咨詢、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
教師自身必須充分了解新媒體教學平臺的優勢,并在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以此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教師不能將眼界局限在書本和課堂上,應當借助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專業水準。
高校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學校領導應當與行政管理部門一起展開高校范圍內的凈網行動,給學生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網絡環境,使學生能夠在積極向上、陽光、充滿樂趣的新媒體平臺上學習,同時突出新媒體的作用和優勢,查缺補漏,解決實際問題。
首先,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高校便是學生的管理主體,因此必須要落實網絡環境監管工作,將其作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只有讓學生身處在健康的網絡環境中,才不會被低俗、極端、消沉的思想所影響,進而才能確保學生的內心和心理是健康的[4]。對此,高校需要嚴格配合公安、網信等機構平臺,建立校園安全網絡防火墻,通過多媒體技術篩查學生的信息資源和渠道,及時刪選掉一些不適合學生的負面信息資源。其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輿論導向,讓輔導員、團委等教師、學生組織,利用新媒體手段豐富教學模式,將正確的思想理念根植到學生群體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認知和思想道德理念,不僅能夠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打下基礎,也能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
新媒體好比一把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自然也有消極的一面,高校又是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各種信息層出不窮,雖然也會從源頭進行梳理,但是網絡環境依舊錯綜復雜,并不是信息技術手段和人為監控能夠完全涵蓋的,必定會有遺漏的地方。針對這一情況,唯有加強學生的抵御能力,讓他們對于新媒體環境有一定的辯證思維意識,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發展,也符合當前時代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5]。如今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5后”“00后”,他們的思維方式十分活躍,容易沖動,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人際交往水平也較為薄弱,高校需要在此基礎上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制度體系,將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實現心理健康教學改革作為一個專題去研究和分析,并形成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其內容包含新媒體下的信息篩選、如何辨別、找出主題、意義價值等,借助這樣的方式來找出背后隱藏的信息,了解其最終目的,若是有負面因素的出現,教師也可以及時引導,同時告誡學生不可產生好奇心深入了解,應當舉報、切斷,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其次,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人際交往時,需要保護自身的身心安全,不要隨便透露個人信息,也不要和陌生人過多交往,對于網絡朋友的要求、態度等要跟家長、教師進行相應的交流和溝通,必須要在組織允許的情況下,有針對性、有選擇地接受,確保自身的心理情況處于健康的狀態,避免因為新媒體的一些負面信息而對自身心理造成不良影響。所以,高校管理機構要跟心理教育機構共同合作,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主動關心、愛護學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引導他們肯定組織的存在,這樣他們才會主動尋找組織,才會參與到活動中,從而樹立健康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質[6]。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帶領他們參與當地的社團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視野、增長經驗,同時鍛煉其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習項目或者進行科研實踐,使學生們與團隊一起完成任務,擴大朋友圈,收獲更多有效的信息資源,然后在此基礎上將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相結合,加強學生的交往水平,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為今后的就業和發展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有些高校已經建立了心理咨詢室,組建了心理健康輔導團隊,深入到學生群體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學習、家庭、交際等等,以疏解、鼓勵為主,結合線上線下兩個方式,讓給學生能夠真正打開心扉,真誠地面對心理健康輔導,與教師一起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走向更好的人生。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尚未解決,高校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和作用豐富教學模式,讓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與時俱進,使其更符合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精神需求,從而提高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