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嚴海萍
幼兒在幼兒園、學前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建構游戲對幼兒的身體、邏輯數學和社會認知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學齡前幼兒已經具備獨立建構、合作建構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會使用輔助材料,事先能進行一定的設想和規劃,并能通過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較為復雜的工程。一直以來,幼兒對軌道游戲樂此不疲,筆者思考將STEM 教育的整合性、系統性知識滲透到幼兒對軌道游戲的實踐探索中,以期幫助幼兒獲得更具深度和更廣泛的STEM 知識經驗。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而問題導向倡導的教學理念與建構游戲具有多方面的契合度。將問題導向貫穿于建構游戲中,不僅能夠提升教師STEM 教育的探究能力,而且能促進幼兒多項能力的發展。
問題能引發幼兒產生思考。“怎樣建構和別人不同的軌道?”“怎樣建構軌道才更好玩?”“我建構的軌道是否能和玩具軌道相同?”……在教師有針對性問題的引導下,幼兒實現了從平面軌道到立體軌道、從單一軌道到多條軌道、從直線滑梯式軌道到曲線循環式軌道的設計。
一個小小的問題能引發幼兒產生新的創意和想法,一個新創意的誕生能誘發幼兒產生新的游戲動力,“花樣軌道”由此在建構游戲中產生。
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不同軌道的基本特征、構造特點。在探究軌道與小球滾落速度的關系中,教師應當提醒幼兒把觀察重點放在小球的速度上。
“小球在A 軌道和B 軌道同時滾落,是同時到達終點嗎”“A 小球和B 小球在同樣的軌道中滾落,又是同時到達終點”……教師的提問旨在引導幼兒發現軌道的坡度與小球滾落速度、小球的重量與滾落速度等關系。
教師要感知和理解事物或現象關于量的特征。每個幼兒對量的特征有不同理解,如何讓不同的幼兒對于“量”達成一致,最好的方法是統一量化標準,如長度的測量、時間的計算。
教師提供統一的工具,幫助幼兒做量的測定,如哪條軌道用的積木最多、長形積木使用多少塊、短形積木使用了多少塊、A 小球重還是B 小球重、軌道設計一共有幾層、有幾個彎道等。
源于對軌道游戲的熱愛,軌道的不斷變化易激發幼兒繼續游戲的興趣,設計一種又好玩又有難度的軌道會成為幼兒的目標。
例如,玩過托馬斯火車軌道游戲的幼兒會設計長長的軌道,有簡單的合并、岔開的功能特點;見識過過山車的幼兒會設計螺旋形軌道,期望小球能在軌道里慢慢地轉下來;體驗過玩具小火車的幼兒會設計一種橢圓形軌道,讓小球沿著軌道一圈一圈地轉下去。在軌道實施過程中,幼兒會逐步感知軌道的成功搭建是建立在簡單的物理學原理上的。
例如,同種游戲材料,由于組合方式的不同會誘發小球的滾動速度不同;同種建構方式,不適用于所有的游戲材料,因為這中間會牽扯到重力、摩擦力、阻力等多種物理知識。看似普通的一個游戲,幼兒卻對不同結果百思不得其解,只有專業的科學解釋,才能讓為幼兒積累實踐經驗。對幼兒來說,深奧的物理學知識是未嘗接觸到的領域。
這時,教師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敏銳地意識到,組織一個高結構的學習探究活動,有利于幼兒掌握一些未知領域的知識結構,幫助幼兒形成一個正確的、清晰的概念。當幼兒通過高結構的認知活動習得相關知識和技能后,教師再鼓勵幼兒在平時自主游戲時間進行低結構活動的探索,實現知識經驗的運用和遷移。幼兒在解決問題中可能會耗費大量的游戲時間,但是對于幼兒自身來說是一種經驗的提升,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STEM 項目活動中,幼兒是項目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成為活動的操控者,而應當秉持“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探究、主動發現、主動實踐。
由于幼兒的思維天馬行空,教師難以預估幼兒下一秒會想什么、發生什么。因此,教師除了與幼兒與一同探索未知世界,還要有前瞻意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將知識技能轉化為教學實踐能力。為了支持幼兒下一步的探究行為,教師不能放任幼兒自由探索,要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例如,幼兒在探究螺旋形軌道中提出:小球為何總是要在轉彎處沖出軌道?小球為何遇到‘拱形軌道’會停止前進?這時,教師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簡單的物理現象解釋清楚。
教師要協助幼兒收集資料,提供游戲材料、工具,幫助幼兒梳理游戲經驗,適時觀察、比較、總結,提升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做好設計與計劃的指導、過程與結果的記錄,鼓勵幼兒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設計項目,記錄游戲想法,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記錄。例如,在建構軌道時,幼兒能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建構,不僅考驗其動手能力,還考驗其分析材料的能力。
在軌道和小球的探索游戲中,幼兒從觀察小球的運動軌跡開始探究,到進行觀察記錄、小組討論、解決難題等。
幼兒參與到每個游戲中,承擔軌道的搭建者、問題的提出者、措施的建議者等角色。教師的關注重點要落實在多學科領域知識的融合上,而不是僅僅關注某一個單一的領域知識。在“軌道和小球” 項目中,活動區域不僅限于班級區角,而是放眼于更廣闊的專用室活動場地,滿足幼兒在各個不同階段時期搭建的要求。
在游戲環境準備中,環境會幫助幼兒審視之前遇到的問題。在提供材料方面,幼兒嘗試運用豐富的材料和工具,增強游戲的操作體驗和動手能力,如黑板、天秤、木棒、小球等。另外,對于一些適合進行集體講述的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專業性強的領域課程,如科學方面的觀察記錄方法、數學方面的測量知識、技術方面的建構技巧等。教師要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到學習活動中,以此形成關于“軌道和小球”的課程資源。
綜上所述,在軌道和小球的探究活動中,教師作為推行STEM 教育的主力軍,應當發揮問題導向的指引性作用,有意識探索、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環境,做好STEM 課程資源的積累,讓幼兒成為“天生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