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姚小鳳
(1.甘肅省靈臺縣蔬菜產業開發辦公室,甘肅 靈臺 744400;2.甘肅省靈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靈臺 744400)
朝天椒辣度高、果型小巧美觀,有食品及工業等多種用途。貴州省作為朝天椒主產區,發展朝天椒產業已10 年有余,出臺的《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辣椒產業發展三年推進方案》明確了到“十四五”末朝天椒種植面積達到36.67 萬hm2[1],是國內朝天椒產業發展大省。近年來,西北地區以新疆為龍頭,內蒙古、陜西、青海、寧夏陸續開始發展朝天椒產業。甘肅省于2017 年前后在隴南、河西走廊、隴東黃土高原開始陸續引進種植朝天椒,由于靠近四川、湖南、重慶等飲食習慣以辣著稱的省市,需求量和市場價格穩中有增。截至目前,隴南朝天椒種植面積達到0.2 萬hm2以上,河西走廊朝天椒種植面積達到0.33 萬hm2以上,隴東地區以平涼市靈臺縣、崇信縣、涇川縣為主體的朝天椒種植面積達到0.13 萬hm2以上,慶陽市部分縣(區)也有種植,甘肅省朝天椒產業面積已突破0.67 萬hm2,且由于產量高、銷路好,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靈臺縣2021 年實施的朝天椒引進試驗示范推廣項目采取訂單農業方式,由山東客商定點回收,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實現了產供銷全產業鏈發展,設定了產地最低保護價,保護了農民利益,種植效益十分顯著。面對日益增長的朝天椒市場需求,如何實現高產高效綠色種植是隴東地區朝天椒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現根據靈臺縣朝天椒種植實踐,將隴東地區朝天椒綠色高產高效栽培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產區自然環境條件選擇氣候生態良好,耕地無重金屬和其他面源污染,區域內無工礦開采企業及煤電化工企業,避開高速公路、鐵路主要干線,產區內無污染源,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NT/T 391-2021)相關規定。
嚴禁重茬種植,一般倒茬間隔期在3~5 年以上,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相關規定。
一般底肥主施農家土糞肥和腐熟的羊糞、雞糞以及辣椒專用有機肥,施肥方式和土壤肥力達到《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NT/T 394-2013)相關規定。
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灌溉,灌溉水質量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21)相關規定。
選用生育期長、耐低溫、耐弱光、連續坐果能力強、抗病、抗日灼、高產的中早熟品種。朝天椒按掛果形態分為簇生型和單生型2 種類型,簇生型如天宇3號、天紅七號、紅鷹2號等品種;單生型如泰國艷紅268、汕新218、朝天王子等品種。朝天椒種子質量應符合《瓜菜作物種子(第3 部分)茄果類》(GB 16715.3-2010)相關規定。
2.2.1 露地栽培 早春茬于2—3月育苗,4—5月移栽,7—10月陸續采收。
2.2.2 設施栽培 春提早鋼架大棚1月育苗,3月移栽,5—8月陸續采收,日光溫室可周年生產。
2.3.1 穴盤基質準備 可選擇20 L、30 L、50 L 商標齊全合格基質,基質內草炭、蛭石、珍珠巖比例合規。選用105 孔穴盤,消毒后備用,穴盤基質育苗選擇具備種子生產加工資質的工廠化育苗企業提供優質商品種苗。基質、穴盤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消毒處理,基質加清潔自來水攪拌均勻,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達到“手捏成團、一拍即散”狀態即可,1 m3育苗基質分裝穴盤200 盤。
2.3.2 種子處理 用50~55 ℃溫水浸種10 min,再放入20~25 ℃冷水中浸泡2 h,然后催芽播種,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浸種24 h后播種。防治病毒病可在溫湯浸種后用1‰高錳酸鉀溶液再浸種20 min,然后用清水沖洗2 遍即可催芽。催芽時將處理好的種子用濕布包好放在恒溫箱或透氣性好的瓦盆內,用濕布蓋嚴,溫度控制在28~30 ℃,每天用溫水沖洗1次,50%種子出芽率時播種。
2.3.3 播種育苗 采用105 孔穴盤+基質+日光溫室(玻璃溫室)育苗時,播種深度為0.5~0.8 cm,每穴播種1~2 粒種子(確保定苗1 株),澆透水并及時在穴盤底和穴盤表面覆蓋抑墑薄膜,以增加溫度保持濕度,促進種子早萌發、出全苗、育壯苗。幼苗露頭前穴盤溫度保持在28~30 ℃,出苗后要注意防止幼苗徒長,育苗溫室保持通風。
2.3.4 苗期管理 播種后保持溫室日溫25~30 ℃,夜溫16~20 ℃;出苗后日溫22~28 ℃,夜溫14~16 ℃。地溫控制在20 ℃左右,基質溫度保持在20~25 ℃,空氣濕度以70%為宜。用10%吡蟲啉1 500 倍液或1.8%阿維菌素3 000 倍液防治苗蚜。2~4 片真葉時開始適當控制水分,防止幼苗徒長,培育壯苗。幼苗高度達到5~8 cm 時采取放風、降溫、適當控水等措施對幼苗進行煉苗,定植前煉苗時間不能超過7 d,否則易形成老化苗,煉苗溫度日間控制在18~25 ℃,夜間控制在13~15 ℃。
2.3.5 壯苗標準 幼苗莖稈粗壯、節間短,根系發達潔白、無病蟲,出苗整齊,株高達到15 cm,9~10 片葉片、葉肥厚、色濃綠,莖粗0.4~0.5 cm。種苗質量應符合《瓜菜作物種子(第3 部分)茄果類》(GB 16715.3)相關規定。
2.4.1 選地 前茬為非茄科作物,地力肥厚,土質疏松,排灌方便。
2.4.2 整地施肥 應符合《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NY/T 394-2013) 相關規定。定植前翻地10~15 cm 深,耙耱平整。結合整地施優質有機肥 75 t/hm2、氮(N)60 kg/hm2、磷(P2O5)/75 kg/hm2、鉀(K2O)75 kg/hm2。
露地栽培于晚霜過后即可定植,隴東地區一般于4月底5月初定植,鋼架大棚多層覆蓋栽培2月底3月初定植。造墑、施肥、整地后起10~15 cm 高的壟,壟寬50 cm,壟間距30 cm。壟上覆蓋1.2 m 全膜,露地栽培適宜溝栽或平栽,大棚栽培適宜壟栽,每壟栽2 行。隴東地區朝天椒栽培密度為52 500~60 000 穴/hm2,地力肥沃的情況下采用1 穴2 株,株行距30 cm×35 cm。定植深度5~8 cm,不可掩埋子葉,將幼苗周圍和膜孔用土封實。定植時帶水定根,定植方式有大壟單行密植、大小壟相同密植及大壟雙行密植等,均能獲得較高的產量[2]。
2.6.1 摘心打頂 植株9~10 片真葉后顯蕾期進行第一次打頂摘心,用消毒滅菌的小剪刀剪掉朝天椒頂部生長點,促進側枝發育,增加掛果量。20 片葉時進行第二次打頂摘心,摘心時及時摘掉頂芽,能有效增加側枝的數量,從而提高坐果率。打頂后追肥澆水,追施尿素105~120 kg/hm2。
2.6.2 水分管理 定植后澆足緩苗水,5 d 后幼苗恢復生長,保持土壤濕潤,切忌大水漫灌。前期管理應促控結合,蹲苗不可過分,門椒顯蕾前視土壤墑情狀況合理灌溉,開花期應小水量灌溉,防止落花、落果和徒長。土壤墑情以“見干見濕”為宜,土壤濕度保持在60%~70%,避免田間積水。結果后期要控制澆水,著色期以后不再澆水。
2.6.3 肥料管理 朝天椒生長期長,對肥料需求量較大,應施足基肥并及時追肥。幼苗移栽定植緩苗成功后,應追施少量提苗肥,可施尿素75~150 kg/hm2。辣椒第一層花開放后,穩施催花肥,一般施復合肥 300 kg/hm2、尿素 75~120 kg/hm2、過磷酸鈣105~120 kg/hm2。“立秋”前后是辣椒果實的重要生長階段,要重施催果肥,施復合肥450 kg/hm2、過磷酸鈣 375~600 kg/hm2、尿素 150 kg/hm2,施在距植株6~8 cm 以外處,以免燒根。朝天椒生長后期根系活力下降,進行葉面施肥效果較好,可葉面噴施0.4%磷酸二氫鉀,促進開花結果;噴施鋅、錳、硼等復合微肥也有一定的增產作用。
2.6.4 植株調整 朝天椒形成第一分枝后,將第一分枝以下的葉腋處側枝全部打除。中耕2~3次,并進行培土。結果盛期要注意防止落花、落果、落葉,可噴灑生長調節劑防止落花落果。株高30 cm 時,搭架拉繩防倒伏;對于單生朝天椒品種,在第一分杈下的側枝長到3 cm 時及時摘除,在進行大棚秋延后栽培時,要及時打去多余空枝和細弱枝,去除底部側枝1~3 節,防止節位過長,促進通風,提高坐果率。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盡量少用化學農藥[3]。藥劑防治優先采用噴霧法,杜絕使用禁用農藥,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殘效期短的農藥,并注意輪換用藥、合理混用和不在安全間隔期內采收。控制施藥劑量和濃度、施藥次數和安全用藥間隔期。用藥需符合《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20)相關規定。
避免與茄果類作物連作造成重茬,選用抗病蟲品種,培育無病蟲壯苗,苗期適當通風,控制幼苗徒長。及時清除病蟲果和帶病植株進行無害化處理。清潔田園,清除田間雜草,深松整地,定植前翻耕暴曬土壤等。科學合理進行水肥管理,在朝天椒種植基地上風口附近種植韭菜,利用揮發物質驅避形成作物隔離帶,阻止蚜蟲、粉虱遷飛入侵為害。
通過懸掛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防蟲網、黃藍板等防治蚜蟲及潛葉蠅等害蟲,摘除有蟲卵的葉片進行燒毀。
選用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保護應用天敵,利用天敵防治害蟲。
提倡種植處理和苗床消毒;熟悉病蟲種類,了解農藥性質,對癥下藥,早發現早防治,發病初期防治效果最佳;經常調查病情蟲情,適時施藥;正確掌握用藥量,交替輪換用藥;推廣應用新型高效施藥機械;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及對有益生物的毒性。朝天椒病害主要有疫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有棉鈴蟲、甜菜夜蛾、蚜蟲、白粉虱、紅蜘蛛、茶黃螨等。在防治上嚴格按照綠色蔬菜生產標準施用農藥。
色澤深紅,果皮略皺,即可采收。一般開花到成熟需50~65 d,果實轉紅后并未完全成熟,需等7 d左右。產品標準符合《綠色食品 茄果類蔬菜》(NY/T 655-2020)相關規定。
由于朝天椒坐果層多,果實數量多,成熟時期不同。在勞動力許可的情況下,對有鮮果使用需求的,紅熟后田間可多次采收,減少養分消耗,促進上層坐果及成熟。對有干椒使用需求的,可采取一次拔秧采收的方式,當全株果實成熟后,連棵拔回,靠在通風處晾曬5~7 d,然后根對根橫堆成垛,使其自然風干。若數量不大,也可以根部扎成小捆倒掛在橫木上晾干,也可掛在露天直接曬干。收獲后應當將病葉、病株及時清理。
根據收購要求,采摘時要求不帶柄及花萼銷售,需進行無柄采摘。無柄朝天椒的價格較高,比較容易晾曬。不帶柄采摘的方法:一手緊捏果柄,一手捏著果實向旁邊輕輕用力,即可掰下無柄朝天椒;也可用滅菌剪刀緊貼果梗處剪成無柄果。無柄果實在潮濕環境下易霉爛,要注意干燥處理或采取殺菌劑處理。
朝天椒采收過程中應同時做好分級工作。一般把果實分為紅果、青黃果、青果、病蟲果、破裂果5級,分類存放,分級出售。以人工分揀較為普遍,量較大時可采取辣椒分選機進行機械分揀。
朝天椒鮮椒在冷庫里能保鮮90 d 左右,保存措施不當時,保存時間會變短。朝天椒在冷庫保存時需要對冷庫進行消毒,可用過氧乙酸等熏蒸、噴灑,采收時需選擇果實飽滿、完整、無病害的辣椒,在殺菌保鮮劑中浸泡2~3 min,晾干后入庫預冷,之后用透濕透氣的PVC 袋裝置,每5~10 kg 裝1 袋,溫度可設置在8 ℃左右。常溫鹽水腌制密封保存需以無碘食用鹽最大溶解度下將外觀無破損的朝天椒全部淹沒,混合適量食用酒精,使用食品級PVC 袋排氣密封,存放時間可達半年以上。存放保鮮使用包裝物應當符合《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NY/T 658-2015)相關規定,冷藏運輸過程應避免擠壓破損,貯藏運輸方式應符合《綠色食品 貯藏運輸準則》(NY/T 1056-2021)相關規定。
朝天椒種植栽培全過程建立檔案登記制度,準確、及時、科學、完整地記錄生產單位、生產地點、種植面積、品種、肥料、農藥、農膜等生產投入品使用情況,記載病蟲草害發生及防治情況、采收標準、采收日期、產量等重要內容,保存檔案記錄時間達到3 年以上。
積極促進朝天椒秸稈多元化綜合利用,采取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種途徑,著力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支持鼓勵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時清理廢舊農膜并交回廢舊農膜至回收企業網點,加工利用企業落實有償回收和以舊換新政策。落實廢棄農藥包裝物統一回收、無害化處理措施,推動形成市場回收處理機制,對廢棄農藥包裝物實施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