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翔 陳元香
(1.西安美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2.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人們的飲食結構隨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然而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各項指標卻逐年在下降[1],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對大學生建立起科學的運動機制,以期提升自主鍛煉能力,提高他們的基本身體素質水平。高校體育教學將發展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課程的基本目標,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這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前提,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大學生體質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對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是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標是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獲得健康的身體,掌握1~2項終身體育技能,進而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和素養。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大高校學生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吃得多、吃得好,但從事體育活動的時間卻在不斷減少,從而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不斷下降[3],因此,加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是十分必要的。作為一名高校體育教師,必須重視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對體育鍛煉有充分的認識,順利開展體育教學,進一步提高大學生體質,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的高素質人才貢獻自身力量。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高熱量和高脂肪攝取量過多,肥胖率居高不下[4]。同時,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難以自拔,非常容易出現熬夜和飲食不規律的情況。大學生參加身體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差,從而導致健康狀況受到影響。
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而言,非常重要,但是該意識在短時間內很難養成,這需要學生在內心深處提高對體質健康的認識,最終養成體育鍛煉習慣[5]。目前,雖然大學生空閑時間普遍較多,但大部分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薄弱,不愿意主動參加體育鍛煉,體質健康下降狀況,愈演愈烈。
設置體育課程方面,部分高校所設置的體育課程學時數低于國家標準,同時運動場地設施短缺,難以滿足擴招規模的需要,很多高校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不夠,專項資金投入普遍不足,不利于體育課程及課外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面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大部分學生認為,優異的學習成績可以主導一切,這種錯誤認識造成大學生的身體鍛煉與學習時間安排不匹配,即便上體育課,也大都被動應付,只要學分修足即可,課外體育鍛煉更是無法正常保障。
受蘇聯體育教學模式影響,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仍以教師為中心,大都采用“灌輸式”方式實施教學,過于凸顯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只能被動地在教師的安排下學習。體育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體能提高和技術進步,不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此外,沿襲多年的教學方案、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也制約了高校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致使體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使得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堪憂。
目前,很多高校體育教學實施學分制,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較為明顯,但學校管理滯后的弱點較為突出,本科體育教學集中在大一、大二,而大三、大四大都不安排體育課程。總體來看,體育教學課程“前緊后松”,不利于大學生保持體育鍛煉的連續性,削弱了高校體育教學提高大學生自主鍛煉的功能。
身體素質具體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調等[6]。力量素質指人的機體或機體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縮和舒張)時克服內外阻力的能力,是人體進行體育運動的基本素質之一,是獲得運動技能和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基礎,同時也是其他身體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速度素質是指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快速運動反映著機體運動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耐力素質是指機體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特定強度負荷或動作質量的能力,“一定時間”是指不同專項對運動時間的規定性,保持特定運動強度或動作質量是耐力水平的體現。耐力水平的提高表現為更長時間保持特定強度或動作質量,或在一定時間內承受更高強度的能力[7]。運動員要在競賽全過程,保持特定的運動強度或動作質量,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耐力素質。柔韌、靈敏、協調等素質,也需要進行專門的針對性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因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參加體育鍛煉的基礎,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運動基礎積極參加各項體育鍛煉,而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夠更快地掌握相關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并為參加其他運動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校體育教學項目主要包括傳統田徑項目、足球、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健美操、武術等,少數高校開展如輪滑、游泳、攀巖、高爾夫等新興項目,目前,這些體育課程主要集中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上,身體素質是體育教學的基礎,身體素質的好壞必然影響大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的效果和體育教學質量。因此,隨著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逐步下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被提上議事日程,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身體素質訓練打破了原有的體育課程模式,注入了新鮮的體育鍛煉血液,豐富了體育課程結構,適應了高校體育發展的要求[8]。
體育教學實踐過程是師生交往的互動過程,體育教師所具備的專項能力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身體素質訓練是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挑戰,體能訓練作為一項新的體育訓練項目,體能訓練的內容是什么、如何科學安排大學生體能訓練、采用什么樣的體能訓練的方法等,都需要高校體育教師認真而深刻地思考和探索,從思想方面重視學生和尊重學生,并從行動方面深入研究學生,通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來提升大學生的積極性,借以激發大學生體能學習的潛能,進而形成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學習氛圍[9],這就促使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一步豐富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在學業負擔重、社會競爭壓力大、大學生閱歷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心理和思維都會發生變化,將體能訓練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情感,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態度,如在體能訓練的內容上注重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訓練,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另外,體能訓練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在體能訓練中,為大學生提供團結協作、公平競爭、克服困難、挑戰自我的實踐機會,從而有助于大學生實施自我道德教育。
由于體育課程有其特殊屬性,大學生普遍對體育課本身有一定的熱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體育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借助體育教學,學生在鍛煉過程中體驗運動帶來的愉悅感,可有助于淡化消極情緒,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將身體素質練習納入理論教學,幫助大學生明確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并詳細介紹增強體能的方式方法,以此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
交流是永恒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不是單向的,需要師生的有機結合和互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證良好的溝通,高校體育教學中,通過師生間的溝通,可以解決經常出現的目標不明確、溝通不徹底等問題。現代交流方式是在傳統的師生面對面交流的基礎上改進的,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利用互聯網這一新的、改進的網絡方式,積極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可以縮小彼此之間的距離,使他們能夠相互理解,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最終有助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體育鍛煉完成情況的評價是體育教學方法實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體育鍛煉進行有效的評價,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認識到鍛煉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教師通過對學生完成任務、自主能力培養、體育實踐能力培養、不足之處等提出建議,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的不足和改進方向,從而科學指導體能訓練的方向和方法。
“健康第一”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理念,貫徹“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不僅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組織上,更需要通過體育鍛煉和考核來增強和鞏固。大學生的體質能反映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10],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體能發展的總體目標,有必要從以下方面優化身體素質提高的方法。首先,讓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體會到健康身體的重要性,了解體質對個體發展的意義,學會通過體育活動提高體質。其次,通過提升身體素質,教育大學生能夠自覺地運用所學的體育技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能夠在體育活動中積極展示自己的健康魅力,建立自尊和自信。
在體育教學中,教學任務不是由體育教師個人構思的,而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過程,為了更好地實現體育教學目標,應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教材。教材內容是基于體育教學的實際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優化教材內容時,應該結合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實際需要,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對于體育教師而言,除了在教學實踐中向學生介紹新興的體育項目,更應該將與體適能相關的訓練方法應用于教學,通過科學、合理地引導與組織,幫助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各項體能項目,樂在其中,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教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有很大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需要教師的監督和管理,如果教師能積極參與學生的體育活動,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為此,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籃球教學中可以組織籃球比賽并參與其中,通過與學生的不斷接觸,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實際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有用的信息[11]。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等資源,尋找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體育游戲,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代替枯燥的熱身操,而且可以使學生對體育課更感興趣,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表達,了解他們在體育課上想學到什么知識和技能,從而使體育教學更加人性化,充分展示體育的魅力,為體能訓練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注重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訓練,就是不僅要提高學生單一的身體素質,更要保證學生身體機能的鍛煉和協調發展,在體能訓練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從一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就會破壞學生綜合運動能力的平衡,影響學生身體機能的全面協調發展,單一的訓練可以使訓練后的身體機能處于異常狀態,它只會增加某些方面的能力,這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有很大不利影響。例如,過分注重力量的發展會導致肌肉僵硬,降低身體柔韌性和敏捷性的發展[12]。因此,在安排身體素質練習時,必須保證學生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做到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靈敏性的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
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狀況,各高校有必要對體質測試制度進行針對性改革,制定出適合大學生體質測試的流程和方法,引進先進的測試設備,并將網絡技術引入學生體質測試過程,并對最終的測試結果實施綜合性評價,關鍵是提出科學合理的指導建議,從而為大學生提升身體素質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
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和基本保證,體能訓練是增強體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各高校應充分利用體育教學活動,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體能訓練應該以大學生為主體,構建有效的體質提升體系是實現高校體育課程體育素質目標評價的基礎,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該轉變思想,充分認識到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加強自我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特別是結合外出培訓的機會,積極學習如體適能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體育教學中,結合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水平,制定出適合大學生發展的體能訓練的方法和手段,避免采用傳統的體能訓練內容和方法,認真備課,將新理論融入其中,激發大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的積極性,提升體能訓練的實效性,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和幫助。此外,有意識地加大身體健康意義的宣傳,除了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宣傳,更要深入社會,將體育鍛煉作為福利推廣,提升整個社會群眾體育鍛煉意愿,從而提升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體育鍛煉的支持,讓家庭體育成為大學生主動體育鍛煉的奠基石,切實提升大學生整體身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