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楠楠
(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0)
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在班主任引導下,朝著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班級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如名人名言標語、黑板報、宣傳標語等教室內的環境布置)、制度文化(如班級管理常規及各種獎懲制度等)和精神文化(如班訓和班級風氣等)。培養健康的班級文化可以讓學生在積極的班級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班級文化建設是為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因此,班級文化的建設應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全部內容都應圍繞學生來開展,由學生來參與,而共同創造出來的班級文化又滋養著全體學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班級文化建設雖然提出了師生全員參與,但目前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著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甚至是被完全忽略的現象,這一現象十分不利于班級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及取得良好效果。
一般來說,教師和學生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兩大主體,班級文化建設只有在其二者的默契合作下才可以行穩致遠地開展下去。班級文化建設理應由教師引導和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但目前,在實際的班級活動中,班級內開展的各項活動都是由教師一人說了算,這其中也包括班級中開展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當前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大都是由教師一人說了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或者是配合。班主任教師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引導者、協調者,但不知何時,班主任教師悄悄發展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全權掌握者,教師一人掌握、決定著整個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與方向,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漸漸演化為只有教師一人。就像是天平的兩端,一邊是教師,一邊是學生,可漸漸地天平的中心正在一點一點向教師那一端傾斜。
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一些重要的教室布置如班級陳設、黑板報設計等都是由教師一人說了算。比如,在設計黑板報時往往是教師從網上尋找精美的資源,并囑咐學生把內容直接呈現在黑板上,只考慮到黑板報的美觀,卻忽略了設置黑板報的初衷,自然不能發揮很好的育人作用。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俗話說:“鐵打的班主任,流水的學生”。教師每年都會遇到不同思想、不同生活經驗的學生,他們都是,有著主體性的鮮活的人。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往往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此,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往往是沿襲舊制,缺乏創新。比如,在班規班訓的建設上,一部分班級會沿用上一屆班級留下來的班規班訓。[2]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些班規班訓的制定、班干部的選拔任用等都是由教師一人決策,學生沒有共同制定班規的權利和共同選舉班干部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同樣,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部分教師直接把班級共同的奮斗目標、理想信念等直接呈現給學生,沒有尊重并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會特別在意老師對自己的態度以及評價。因此,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往往是教師怎么說,他們就怎么做,導致低年級的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難以發揮。而當我們把目光轉移到高年級學生身上會發現,高年級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也難以發揮出來。課業的負擔使得學生把生活的重心都轉移到學習上來,在學校里學習,在家里還是學習,學生的生活中充滿著學習。學生是班級開展各項活動的參與者、體驗者,是參與各項活動的主體。而學生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在參與過程理應表現出自覺、主動、積極的意識。但事實上,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參與意識明顯不足,久而久之,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內在積極性有所消減。
在目前的班級文化建設中,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失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究其原因,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主體地位的缺失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學生是班級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其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對于順利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小學生年齡小,由于知識經驗與認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絕大部分的學生往往不知道什么是班級文化建設,也不知道如何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對于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不清,導致了他們思想上對于班級文化建設產生偏差,難以配合教師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工作。
外部因素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教師為主導”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主體地位的缺失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我國新課改之前,教學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整堂課完全由教師不停地講授、輸出,學生只是被動地聆聽、接受,然后通過機械地做習題進行鞏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和發揮。這一教學模式延續了很多年,而這種模式對學生產生的“教師主導一切教學活動”的觀念外散到各種班級活動中來,即使我國在2022年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觀念上的固化一時之間還難以完全改變。所以,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也是習慣于聽命于教師,導致其參與班級活動的主體地位有所缺失。
另一方面,教師的不甚認同以及家長的不理解。每個小學生的身體里都隱藏著豐富的創造力,他們對于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然而,由于認知與年齡的局限性,他們的一些想法很有創造力,但有些想法又有點不貼合實際,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地去判斷、篩選。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班主任不僅要進行教學工作,同時還要兼顧班級管理、家校聯系、自我進修,以及針對一些學習壓力比較大的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等工作,因此班主任的工作繁多且復雜,大部分的班主任教師很少有時間對學生們的想法進行針對性的篩選。因此,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學生產生的一些想法都被老師一概認為不成熟、不合適,而不予采納,致使班級文化建設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
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父母更關注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打基礎的階段,許多家長也是看到了這一點總會無形中給學生施加壓力,不允許學生把精力花費在他們看來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比如,為了布置好教室環境,學生需要在課后制作一些手工,但學生的這種行為會得到家長的反對,他們會說:“你做這個有什么用,對你的成績有幫助嗎”?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只有專心書本知識才是學習,其他的愛好都是不重要的。[3]雖然聽起來挺匪夷所思的,但這的的確確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是家長的普遍想法。
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力軍。[4]班級文化的成功建設,需要班級全體成員共同努力和共同維護,具有鮮明的集體性。[5]因此,作為班級活動主要的參與者,學生對于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對于能否順利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班級文化建設理應在以下三個方面都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更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主陣地。[6]教室環境是班級文化中的物質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因此,在布置教室這一環節,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并帶領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用心與智慧來進行教室布置,只有集思廣益,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每個同學的智慧,只有大家一起發揮聰明才智,一起用雙手創造的教室環境,才是最適合全體學生發展需要的。
學生是充滿著創造力的,教師要相信、尊重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思想。教師要學會分辨學生的思想,不可未經分辨就全盤否定,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而且會打擊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對于學生提出的針對設計黑板報時的好想法,完全可以把權力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參與其制作的過程,尊重并充分體現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他們會在生活與學習中不斷成長。對于學生提出的那些不成熟或不正確的思想,教師也不可聽之任之或置之不理,而應該深入思考學生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并進行因勢利導,采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不成熟或不正確的思想,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家長會等方式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并選擇合適的時機與方式向家長傳遞由全班學生參與進來進行物質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同時向家長展示學生在物質文化建設中的奇思妙想與心靈手巧,告訴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會鍛煉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班級制度是一個班級成員共同認可并遵守的班級規章制度、公約、行為準則等。[7]班級制度只要被全體成員認可,班級成員才會以制度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和標準。而要想做到這點,就要保證班級制度是由全班成員共同制定的。全員共同制定就是意味著制度的形成要在學生廣泛討論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學生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對班級有著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讓學生參與其中,可以使制度更有溫度,更符合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且,班級制度的確定是為了約束學生,學生真正認同班級制度,他們才會發自內心真正地遵守它、維護它。因此,只有全班同學共同制定班級守則,班級守則實施起來才會更有效果。
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能夠展現班級重要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8]每個班級應該建設屬于自己的精神文化,讓其成為所有師生的精神財富。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本班級的精神文化建設中,應重視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并引導學生注意區分班與班之間的獨特性。在進行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時,教師可以從班訓班風、班歌、班訓等集體標志入手。比如,在班風的建設中,教師可以以一種主題班會的形式,集思廣益,聽取大家的看法,對于學生們提出的有效且實用的方法要靈活采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選出一些積極向上的歌曲作為候選班歌,并由全班同學投票決定。
建設優秀的班級文化可以讓學生在長期陶冶下健康成長,而學生健康的思想意識與正確的行為習慣又會加深、助推本班的班級文化建設。班級學生與本班的班級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在進行本班的班級文化建設時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班級文化建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學生主體的不同與發展而發生變化。因此,教師要認識并擅于把握這種變化,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帶領學生一同建設富有活力生機、與時俱進的班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