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成,孫步功
(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高等農業院校農機專業肩負著為農業機械化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務。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機械化迫切需要一大批農機專業人才,然而,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機專業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也對農機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當前,高等農業院校農機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仍然非常嚴峻,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是解決高等農業院校農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關鍵[1-3]。因此,教育引導農機專業大學生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戰略中,政府、高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學者們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自1999年高考擴招以來,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2021年畢業生數量達909萬,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其原因有大學生自身、家庭、高校、社會等多種因素[4]。通常來說,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最重要原因是大學生自身專業知識不扎實、實踐操作能力不強。鄉村振興背景下,社會需要更多的大學生投身農業機械化行業,同時,新的工作崗位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能夠激發大學生自身潛能,在扎實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大學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很快、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和工作崗位的高要求。因此,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辦法。
當前,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急劇攀升,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畢業生如果不能正常就業或者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長期處于失業或者閑散狀態,非常容易激發他們對社會的不滿和怨恨情緒,進而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造成不利影響[5]。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幫助大學畢業生找到心儀的工作,可以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6]。伴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考生、家長及社會對高校的評價依據就是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因此,高校要密切結合市場需求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相一致,教育引導大學生通過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來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使大學生畢業時能夠找到工作或者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增強學校的知名度,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1.1 農機專業學生不愿意再回農村就業
當前,高等農業院校特別是涉農專業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和農村地區,甘肅農業大學農機專業大學生農村生源占比高達82.0%。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農機專業大學生普遍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進入城市生活而擺脫農村”,鄉村振興社會服務意識淡薄,愿意服務鄉村振興去基層工作的人較少,致使農機專業大學生畢業后寧愿勉強找個表面風光的工作度日,也不愿意畢業后投身到鄉村農業建設中,不愿意用自己的專業服務家鄉的農業現代化。
2.1.2 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實踐動手能力不足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業機械行業競爭異常激烈,農機產品不斷更新升級,農業機械技術不斷進步,農業機械行業的工作要求不斷提高,必然要求農機專業大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具備農業機械實踐動手操作的能力。然而,我國高校普遍存在教學內容更新緩慢,專業知識課堂講授滯后的現實問題,大學生在校學習的部分專業知識陳舊落后,在實際生產中沒有應用價值,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7]。此外,我國高校普遍偏向理論教學,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沒有得到科學有效的培養,進入工作崗位后,畢業生空有理論知識卻不能勝任實際工作。
2.2.1 教師授課質量不高
目前,部分高校教師仍然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科研和論文上,教師對回歸教學本質工作認識不夠,部分教師備課不充分、教學方式方法陳舊,課堂上以教師念PPT為主、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很少,致使學生不能完全掌握消化專業知識,產生課堂授課質量不高的現象。
2.2.2 教師專業基礎知識不夠
當前,高等院校農機專業科班出身教師比例不高,很多農機專業教師大學期間是學機械、車輛等工科專業的,入職工作后,被調整分配到農機專業從事教學工作。同時,高校具有農機專業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不高,教師專業基礎知識不夠,科研項目及科研產品較少,產學研協同育人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2.2.3 教師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教育,然而,高校教師大多是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從教,很少人具有企業實踐生產的豐富經歷,普遍存在實踐經驗及動手操作能力較弱的問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課程設計套用陳舊的傳統設計模式,專業實習以參觀實習為主,教師不能滿足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需求。
2.3.1 農機專業辦學經費投入不足
農業機械化專業的教學設備昂貴,且設備品種較多,在學科建設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高校農機專業教學設備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農機專業教學設備缺乏、陳舊,不能滿足農機專業實際教學和實踐的需求。
2.3.2 人才培養方案相對滯后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迫切需要一大批農機專業大學畢業生,然而,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有相對穩定的使用年限,缺乏修改和完善,農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一致,高校很難針對企業的實際要求來培養農機專業學生,導致畢業生很難就業上崗,很難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最終導致畢業生就業難。
2.4.1 農機專業生源不足、生源質量不高
受傳統觀念的嚴重影響,涉農專業不受家長和考生的青睞。農村生源是高校涉農專業的生源主體,通常來說,農村生源上學的目的就是要擺脫農業,農村生源高考時主動報考涉農專業的意愿較低,農機專業高考招生顯得生源不足[8]。高校農機專業招生的第一志愿錄取比例普遍偏低,基本在50%以下,農機專業生源主要靠調劑,大大降低了生源質量。
2.4.2 家長對于農機專業發展認識不夠
高校涉農專業生源大部分來源于農村,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家長們對涉農專業打心底就不怎么認同,更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考入高校農機專業學習。家長寧愿讓孩子去讀社會比較熱門的專業,如工科、財經、管理類的專業,將來去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的城市就業,這樣孩子的就業環境和工資薪水相對較高。而農機專業的就業環境較艱苦,晉升時間漫長、發展空間有限,家長不愿讓孩子呆在農村,更不讓孩子從事農機生產服務工作。
3.1.1 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第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農機專業學生就業價值觀引領的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教育農機專業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的基本要求。大學階段是青少年“拔節孕穗”,確立人生目標和理想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00”后大學生個性意識鮮明,就業意識差異極大,高校必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就業,教育引導大學生要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待就業。
第二,認清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意識。中國高等教育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進入現在的“大眾教育”階段,2021年高校畢業生為909萬人,比2020年的847萬高校畢業生增長7.3%,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很多企業裁員減崗,高校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顯得更加嚴峻。然而,大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實問題,認為“上了大學就會有好工作”,高校必然要引導大學生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意識,先就業積累工作經驗,在工作經驗積累和提高的過程中再進行職業選擇。
第三,投身鄉村振興,實現自我價值。實施鄉村振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梢?,鄉村振興為農機專業大學生發展帶來了機遇、提供了發展機會。農機專業大學生應將個人成長成才和國家發展富強結合起來,轉變就業觀念,投身鄉村振興,實現自我價值。
3.1.2 提升農機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是大學生就業競爭中的核心能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我國實現農機現代化的關鍵和保障,農機專業大學生是農業機械化的人才保障,因此,農機專業大學生務必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不斷提高專業實踐動手能力,牢牢抓住實習、實踐和志愿服務的機會,將學習的專業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增強自身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進而更快地適應工作環境,更好地適應社會。
3.2.1 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授課質量
普通高等學校可以組織專業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讓教師把農機專業課程知識學懂弄通,教師授課時才能將專業知識更好地講授給學生。普通高等學校也可以在全校范圍內舉辦講課大賽,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教師在夯實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凝練、創新、提升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授課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聽懂、會運用。
3.2.2 鼓勵中青年教師在專業學習上繼續深造
普通高等學??梢灾贫ㄔ诼毠プx博士學位優惠政策,也可以聯合國內農機專業知名院校聯合培養博士生,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報考985院校農機專業攻讀博士學位,進而增強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
3.2.3 構建中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培訓長效機制
普通高等學??梢远ㄆ谶x送中青年教師到國內知名農機企業生產一線、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踐鍛煉,鼓勵中青年教師聯合企業積極開展解決農機具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性科研項目,促進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的真正提高。高等學校可以聯合校外實習基地選拔和培養一批具有較強教學能力和較強實踐技能的“雙師型”師資隊,為培養鄉村振興真正需要的農機專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3.3.1 加大教學設備采購經費的投入
一是及時更新教學設備。農機專業教學實踐需要較多實際生產中使用的農機具,而這些農機具的采購成本往往比較高,因此,在學校教學運行經費一定的條件下,根據教學設備采購的優先程度進行逐年分批采購方式,學校也可以向企業募集農機具(或農機具零部件)用于教學實踐。二是激發科研產品的產出。學校制定相關科研管理制度,激勵農機專業教師參與科研項目,研發出更多、更新的農機具,并投入到農機專業實際教學實踐中。三是加強專業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學校要加強與農機行業知名企業的聯系,在企業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學生通過參觀、實習等多種方式共享農機設備。
3.3.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推行個性化培養方案。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科專業競賽等提高其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對應用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增設選修課和實踐課等提高其專業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善于實踐操作的應用能力。
二是建立教學科研協同育人模式。教育引導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學習、實踐、創新,學生在學習中參與研究,增強就業能力,實現農機專業的教學科研協同育人。
三是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農機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非常關鍵,適當增加農機專業實踐實習學時非常必要。農機專業實踐教學中要將課程實驗、實習實踐、畢業設計等各環節進行整體考慮,統籌規劃,形成實踐教學內容與課程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3.4.1 實行優惠政策,提高生源質量
在農機專業高考招生政策上,建議國家試行類似師范生的優惠政策,在充分保證農機專業招生指標的基礎上,通過減免學費、定向招生等優惠政策,吸引廣大考生積極熱情地報考農機專業,進而提高農機專業的生源質量。
3.4.2 改變家長對農機行業的偏見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關鍵和重要保障,國家層面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多渠道、全方位解讀農業機械化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意義,對農業機械化領域的先進典型、先進技術、創新企業等進行宣傳報道,營造社會重視農業生產的良好氛圍,從而激發考生報考農機專業的熱情,改變社會對農業的固有偏見。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關鍵和保障,提升農機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農機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教師、學生自身共同來努力。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變家長和考生對農機行業的偏見,進而提高農機專業的生源數量和質量;高校要加大對農機專業教學設備的經費投入,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師要在保證課堂授課質量的基礎上,注重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打造一支業務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學生要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在扎實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實踐動手能力的鍛煉。高等農業院校農機專業大學生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就業能力,才能實現高質量就業,服務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