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漁
爭議不斷的知網因涉嫌實施壟斷行為被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了。
作為中國最大的文獻數據庫,知網在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由于近年來,知網的商業味越來越濃,霸道操作屢見不鮮,導致其涉嫌對數據學術資源壟斷,以及獲利過高等問題越來越受到輿論詬病。這種情況下,“天下苦知網久矣”成了許多知識分子和科研人員的心聲。
去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與中國知網的侵權糾紛,就暴露出知網對于作者的知識產權,缺乏基本尊重。在過去十多年中,知網擅自收錄趙德馨教授百余篇論文,卻從未支付過稿酬。更為荒誕的是,因為知網的付費下載規定,連趙教授下載自己的論文,也要收費。
知網一方面對作者進行“壓榨”,另一方面又利用免費或低價攫取的學術資源,向個人和研究機構收取不合理費用。比如,近年來,知網高額的查重服務費用和不合理的查重機制,讓廣大高校畢業生叫苦不迭。
面對知網“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收費,大學和研究機構同樣不堪重負。去年,中科院文獻信息中心就曾公開吐槽,“2021年中科院集團中國知網數據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到千萬級別”,“中科院因不堪近千萬續訂費停用知網”事件一度成為輿論焦點。從中國政府采購網公示的最新信息看,國內各大高校在購買知網服務上均開支不小。為購買知網2022年服務,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拿出103.4萬元,武漢理工大學掏了127.85萬元,清華大學更是花費188.03萬元……此前,許多大學都曾因知網數據庫漲價過高表示抗議,但最后仍不得不選擇與知網繼續合作。
從知網曝出的種種問題看,知網是否涉嫌壟斷,以及壟斷地位是如何形成的,知網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都是無法回避的問題。然而,知網官方對這些問題始終諱莫如深。面對去年以來發生的訴訟和收費爭議,知網只是表示將進行反思,并研究進行經營模式優化,卻并未觸及“知網讓知識變得越來越貴”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此次,市場監管總局對知網立案調查,無疑回應了社會的關切。學術資源的集中和商業變現,雖然是合法的,但這并不代表學術數據庫可以無限擴張和濫用市場地位。查清知網是否存在壟斷,才能規范、引導中國知網等學術數據庫健康、有序發展,促進著作權人權益的保護,為個人、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更為公平的服務。
須知,學術數據庫提供的產品,與一般的產品不同,它匯集了人類智力成果,是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學術數據庫若形成壟斷,將可能為知識獲取制造不必要的人為門檻,使知識從開放走向封閉,甚至損害國家的創新能力。
中國知網作為重要的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其建設與運營關乎公民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的實現,不能只顧追求商業利益。期待未來的反壟斷調查,在查清事實的同時,也為建立更為健全的行業規則提供司法范例。如此,才能在知識的商業化與共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學術數據庫回歸公共性,讓知識的普及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