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熊飛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兒童人口大國。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60%,城市成為越來越多兒童成長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這也讓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迫切性進一步凸顯。
去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在100個城市開展相關試點建設。一些城市已經啟動了兒童友好城市的探索與建設,如蘇州今年計劃開展適兒化改造項目30個,重慶把“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寫入市“十四五”規劃。這體現了對兒童權益的重視,更彰顯著城市治理理念的提升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目前,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方面,諸多城市已步入正軌,但建設過程中“兒童視角”的欠缺卻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一些城市制定規劃時,并未真正做到“問需于童”。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當然不能不從管理者視角與全局高度進行規劃,可如果缺乏對兒童需求的細致調研,那兒童友好城市可能有名無實。
當前,母嬰室已經成了兒童友好城市的標配。但部分地區的母嬰室存在衛生狀況堪憂、設備質量不高等問題,如果多些“兒童視角”,那顯然能發現這些缺漏。在教育方面,實現兒童便利入學,也是兒童友好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當下,就近入學基本已經實現,可有的上學路仍讓人“步步驚心”,不僅人行道可能被各種機動車輛占據,穿越馬路處也缺乏信號燈與醒目標志。很多學校為了解決學生上下學安全問題,強制要求家長充當“志愿勸導員”。如此既難以保障兒童的出行安全,也有轉嫁責任之嫌。一個兒童難以安全獨立上下學的城市,也難稱“友好”。
今年,我家附近開放了一個兒童友好公園,這樣的公園此前的確少見,可游覽后發現,公園除了有沙坑與滑梯,好像也沒太體現出“兒童友好”特色,而且衛生狀況也不盡如人意,離“促進兒童身心健康,讓童年生活更豐富多彩”還有不小差距。
歸根究底,這些“不夠友好”的問題還是在于沒有切實根據兒童的成長規律和活動需求進行城市規劃。我國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起步較晚,國外一些城市的他山之石或許值得借鑒,也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例如,為了保障兒童在城市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丹麥比隆市政府、媒體和其他一些兒童發展機構會邀請一些孩子擔任“市長”“總編輯”或“機構主管”,在決策過程中聽取他們的意見。此外,比隆市還建立了“兒童之都小組”,由9名中小學生代表組成,讓兒童在城市規劃中擁有更大話語權。
在我們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過程中,恰恰是為孩子決策太多,而讓孩子決策嚴重不足。最后導致的結果必然是讓兒童遷就城市,而非讓城市更適合兒童成長。好在,成都、杭州等城市已準備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兒童視角,如果更多城市能學習這類先進理念,則更有助于兒童全方位融入城市社會生活,否則所謂的兒童友好城市可能只是成年人眼中的范式,而非兒童發自內心認可的友好。
“問需于童”或許是個煩瑣的過程,得到的答案也可能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可這不正是兒童天性的體現嗎?這樣的問需過程也是對兒童友好理念的踐行。只有城市的規劃者、管理者充分尊重兒童在城市規劃中的話語權,擁有更多“兒童視角”,兒童友好城市才能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