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卿
疫情仍未退散,這場戰疫還未結束。抗疫進入第三個年頭,全體國民共同抗擊疫情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在這場戰疫中,有一個群體配得上全社會的敬意,他們就是志愿者。
這些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沖鋒在前,不計得失,成為疫情防控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維持核酸采樣秩序,進行信息錄入;運送生活物資,打通保供最后一公里;接送醫護人員,取送試劑,小區值守,樓道消殺……在疫情防控的眾多環節,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回溯每次大的災情,都是志愿者精神蓬勃爆發的契機。不少人將2008年的汶川地震,看作中國志愿者精神成熟的標志。自此之后,在每一次緊急關頭,都會涌現出大批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國人的生命健康損失,也讓民間社會更團結。
這次新冠疫情是對志愿者精神的集中檢驗。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彼時,就有各省志愿者自告奮勇,開上貨車去武漢運送物資。在隨后的兩年里,這種志愿者精神快速成長發育,全面浸入疫情防控的各環節,傳遞著社會溫情與戰疫信心。
今年以來,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卷土重來,志愿者繼續重裝而上。上海封控的艱難時刻,上海交大附中IB國際課程中心老師陳耕苗在線上授課之余,穿上防護服,積極投身志愿服務。作為志愿者,他幾乎參與了所有環節的服務。親歷過2020年湖北疫情,這一次,他演繹了一個武漢人的“上海戰疫故事”。疫情里沒有旁觀者,4月底,北京疫情形勢突然嚴峻,聾啞人程西云、張兆儉夫婦毅然變身“大白”,為做核酸檢測的居民消毒,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他們很平凡很普通,或許從來不曾站在舞臺中央,但當危難來臨,他們沒有因事不涉己而袖手旁觀,而是以一種空前的共同體精神加入“戰斗”。這意味著,志愿者精神已經成為眾多國人的一種集體意識與心理共識。
這些志愿者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很平凡,但始終懷有推進社會向好的崇高追求,以充沛的道德感與責任心,投入到“戰斗”之中。他們用一腔赤誠,留下了自己奉獻社會的烙印。
我們應當向這些志愿者致敬。這是一個仍然需要英雄主義的年代,社會的進步,苦難的克服,要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志愿者不說話,不表功,但在時間的驗證中,他們的價值必然得到彰顯。
我們向志愿者致意,也要給他們包容與理解。疫情防控千頭萬緒,志愿者服務過程中難免出現疏漏,這些都是正常的。大眾不要吹毛求疵,更不要批評辱罵他們,在當下這個時刻,有人愿意幫大家共渡難關,就已十分珍貴。
包容與理解之外,更要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善意。志愿者有奉獻精神,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要無限度地付出。吃飯匆匆,休息從便,長期的超負荷勞作使他們面臨巨大的生理和精神壓力,有人甚至因為過度勞累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對此,地方政府部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物質與精神關懷,做好后勤保障服務,不要讓無名英雄流汗又流淚。
致敬志愿者,致敬的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可貴的品質。這些精神與品質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基石,我們應該珍視,發揚,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