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英,林乾洋
(福州工商學院文法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近年來,食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視,食品安全事件備受關注,餐飲過程中發現食品異物的事件屢見報端。食品異物是消費者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在消費者質量投訴的案例中是眾多投訴原因所占的比例最大的[1],司法實踐中食品異物案件量也很大,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以關鍵詞混有異物、民事案由、食品安全法進行檢索,發現2013年至2021年共2840起案件,排除無效結果779項和職業打假人案件866起,有效案件量為1195起。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規及制度中并未專門設立食品異物報告制度,對異物的認定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2]。本研究擬結合韓國食品異物報告制度,分析我國設立該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為規范食品異物處置提供理論依據。
韓國食品異物報告制度首次規定在2017年3月正式實施的韓國《食品衛生法》,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了食品等異物檢測報告制度。2019年6月25日,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Ministry of Food and Drug Safety)發布第2019-51號行政法規《異物申報范圍、調查程序等規定》,對食品異物報告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細化。
異物包括一般異物、寄生蟲和衛生害蟲。一般異物是指在食品、食品添加劑、畜產品(以下簡稱“食品等”)的生產、加工、蒸煮、流通中混入非正常使用的原料或者原料中混入的可能造成衛生危害的不適合攝入的物質,但正常制造和加工過程中未完全去除并殘留的異物以及少量且一般不太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異物除外。寄生蟲是指靠吸食人或動物體內的營養物質為生的昆蟲,不包括視覺等不能用感官確定大小的昆蟲。衛生害蟲是指可直接或間接傳播病原體危害人類的蒼蠅、蟑螂等。
必須報告的異物包括攝入時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或損害的材料或尺寸的異物:如玻璃、塑料、瓷器或尺寸在3 mm以上的金屬物質;攝入過程中可能引起惡心的異物:動物的尸體,如老鼠或其排泄物、蒼蠅和蟑螂等昆蟲、寄生蟲及其蟲卵(以畜牧水產品為主要成分的食品中寄生于原蟲上,且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被殺死,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的除外);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或不宜攝入的異物。
主體僅限于消費者。《食品安全法》規定消費者發現異物即可報告,無義務檢測是否屬于異物及異物種類。消費者是除了經營者以外最易發現異物的一方,這種自下而上的報告比常規的上級檢查監督更高效。這里的報告異物與食品安全問題舉報不同,是消費者基于自己的消費行為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不得因此獲得舉報獎勵。
包括經營者、韓國消費廳和消費者組織、任何市長、省長或每個市(郡或區的負責人、食品藥品安全部長。韓國相關行政長官直接對食品異物報告負責,而不是部門負責制。
消費者最先報告和通知的對象一般是經營者,所以要求經營者接收報告,并且組織檢測,報告上級部門長官。韓國消費廳、公益性消費者組織和任一地方政府負責人收到檢測到異物的通知后應立即報告食品藥品安全部長。食品安全部長收到異物檢出報告后,應采取必要措施調查食品中含有此類異物的原因等,調查機關包括食品藥品安全長官、地方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和各級政府行政長官[3]。營業所在地、流通消費所在地調查機關分開調查,如果發現活的異物或者霉菌,管轄購買異物產品所在地的調查機構將優先調查流通階段,必要時將對制造、消費階段進行調查。調查機關應在7日內查明異物出現的原因,若調查因需要成分分析等需要較長時間,應及時原因上傳系統。
以下情形不得報告:如果沒有異物或證據產品(包括包裝);申報過期產品的情況(僅限已開封的產品);發現異物后超過10天報告產品時(僅限已開封的產品)。
經營者或消費者對調查機關進行的異物污染原因調查的結果有異議時,應向食品部長官提交對調查結果的評估要求。食品藥品安全部自收到調查機構對原因調查結果之日起30日內,審查調查方法的客觀性和適當性等,單獨作出判斷,并將結果通知經營者或要求評估的消費者。必要時食品藥品安全部長官可以組建由公職人員、學術界、消費者團體等組成的異物咨詢小組,通過咨詢小組對原因調查進行評估。
我國并未建立專門的異物報告制度,食品異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也無明文規定,僅在第三十四條規定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劑。司法實踐中,法院認為異物的認定應綜合考察《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本意,上述法律規定中的“混有異物”應是指食品中混有與食品屬性不同、影響食品質量安全且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的物質[4]。對于異物的判定,不能僅憑感官觀察,而應結合食品配料表中的食品原料屬性及食品本身屬性、加工工藝流程等因素綜合判斷。對食品異物糾紛處置較為有經驗的韓國,可為我國提供參考和借鑒。
食品的生產者與銷售者應當對于食品符合質量標準承擔舉證責任,但實務中異物的認定通常由消費者證明。食品異物糾紛中,與較小的標的額極不相稱的是過高的異物鑒定和檢測成本,因此,多數糾紛直接依靠肉眼觀察。消費者報告食品異物后,主管行政機關就應當介入調查,承擔異物鑒定和檢測的責任。
消費者發現異物之后必須立即報告,行政機關進行調查取證,若查實屬于消費者放入借此索要高額賠償金,行政機關則將案件移交公安機關處理。這樣可以篩查出真實的消費者,防范犯罪,還可以避免經營者花錢息事寧人,維護合法經營者的利益,整飭食品安全領域的風氣。
區分職業打假者和普通消費者的主要依據就是購買商品時的主觀目的,職業打假者在購買商品時的主觀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以牟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為目的而進行購買[5]。部分職業打假實屬假打,偽造各種證據坑害商家,擾亂市場秩序,大量浪費國家司法資源[6]。若經營者確實存在職業打假人舉報的異物,司法解釋規定不得以“知假買假”進行抗辯,但是如果捏造存在異物的事實,通過食品異物報告程序就可以將其繩之以法。
我國消費者發現食品異物之后一般采取以下程序維權:向生產者或銷售者提出發現異物——消費者舉證——經營者認可并賠償(案結事了)或者否認拒賠。一旦經營者否認存在異物、認為異物并無違法或者異物屬于消費者故意放入,消費者將會選擇向公權機關尋求權利保護,消費者協會、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衛生部門或法院介入,經營者面臨行政處罰或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上述處理流程可能存在消費者維權成本很高、舉證難度大、行政機關調查流于形式、行政處罰決定和民事訴訟結果不統一的問題。例如:孟某君在家樂福購買雙匯熱狗腸后發現存在異物,經歷與家樂福協商、工商管理部門投訴、法院起訴三個階段,從購買商品到終審判決共歷經約5個月時間。
因此,我們可以借鑒韓國異物報告制度中的規定,將發現異物后的解決路徑設置為:經營者將異物報告通知市場監督管理局,再由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異物檢測,調查異物原因,舉行聽證會,作出調查結果后30天作為異議期,異議期經過再作出行政處罰,組織糾紛雙方針對受害方損失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將案件移交到法院進行處理。
有學者提出,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范圍除了包含環境污染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兩類案件外,還應當包括以下幾類民事公益案件,如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案件、金融市場侵害公民合法權益案件、國有資產損害案件、特殊弱勢群體案件等[7]。老百姓受“息訟”“無訟”思想的影響對訴訟是敬而遠之的,因此,拓寬公益訴訟的受理范圍,增加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有利于更好地解決食品異物糾紛,在食品安全糾紛中強化消費者協會公益訴權[8]。但是,消費者協會屬于公益協會性質,不具有行政執法權,調查取證則依賴于行政機關,因此,對于食品異物安全事故應由具有行政職權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機構進行公益訴訟,這樣既可以減輕消費者的訴訟負擔,也可以解決消費者協會由于機構性質導致的訴訟無力的弊端。
韓國食品安全管理法規系統構建了以消費者為主體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秉承了社會治理理念,規定了消費者可提出衛生檢查要求、參與衛生檢查、食品衛生監督員制度、食品安全質量舉報制度、食品異物報告制度等。
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也通過設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鼓勵全社會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其中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公布本部門的電子郵件地址或者電話,接受咨詢、投訴、舉報。接到咨詢、投訴、舉報,對屬于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內及時答復、核實、處理;對不屬于本部門職責的,應當移交有權處理的部門并書面通知咨詢、投訴、舉報人。有權處理的部門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及時處理,不得推諉,對查證屬實的舉報,給予舉報人獎勵。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以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舉報人舉報所在企業的,該企業不得以解除、變更勞動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
食品中存在異物而導致的質量問題往往會招致大量的媒體報道,這不僅會引起公眾的恐慌心理,也會因潛在的風險而引發消費者投訴。食品異物問題并不是一個新話題或短期的投訴熱點,公眾對其的關注也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減弱絲毫[9]。為了維護食品安全做了諸多努力,何不趁此更進一步,設立食品異物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