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浩
(陜西省漢中市教研室 陜西漢中 723001)
“雙減”政策是新時代教育發展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義務教育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落實“雙減”政策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圍繞學生學業負擔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實施“減”的行為,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指導下,教師要更注重教學活動全環節的“減”與“加”的合理調控,即: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強化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抽象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初中學生缺乏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模型觀念和創新意識,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強化自身專業理論素養,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組織和實施能力,統籌抓好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輔導等關鍵環節,尤其要重視數學教學中的“首因效應”,充分做好數學課堂教學的課前準備工作,實現課堂教學“減負”目標。
教學準備是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要想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教與學的雙贏,減少學生在課后不必要的重復學習、反復訓練,需要教師、學生雙方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簡而言之就是“做足課前準備,減輕課后負擔”。雖然大多數教師對課前準備活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安排,但仍然沒有深刻認識到課前準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體表現如下: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學生沒有進行課前準備,在課堂上表現為:遲遲找不到課本和學習用具;在教材中找不到教師的講授內容;課堂反饋遲緩,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教師沒有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堂教學時表現為:抓不住講授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講授的知識脈絡、層次不清,找不到知識間的銜接點;教學內容平鋪直敘,數學課堂枯燥無味,師生均難以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教育和學習目標,只能在課后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反復的學習,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其關鍵是做好課前準備活動。雖然部分教師在課前準備環節有一定的安排,但是大多只對課前預習進行簡單安排,沒有系統地指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具體內容,或是復習舊知、或是資料收集、或是準備學具等。例如,新授課前,教師只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完成教材習題等,沒有明確課前準備完成標準,學生在課前準備活動中淺嘗輒止,沒有課前復習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沒有找到前后知識點間的區別和聯系,沒有清晰的學習思路,致使教學效率低下,造成學生學習知識一聽就會,知識檢測一做就錯。例如,講評課前,教師只要求學生把錯題進行訂正,沒有要求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更沒有要求將涉及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對知識不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在鞏固知識時,只能通過反復訓練,以數量湊質量。
教學活動是教師學生互動的過程,高質量的教學必然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準備等環節時刻保持同頻共振,教師在指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的同時,教師自身也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在研究調查中,雖然一部分教師重視學生的課前準備活動,每節課前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提出要求,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沒有將學生在課前準備活動中得到的啟示、經驗等加以引導和拓展,沒有對學生課前準備活動加以督促、指導和檢查,長此以往將會使學生認為課前準備可有可無,這樣的課前準備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部分教師自身在課前不研究知識、不分析學情,認為只要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就行,自身只憑借經驗來上課,致使課前準備環節形同虛設,這樣的課只能是讓部分學習主動、學習力較強的學生能夠跟得上節奏,造成學生成績兩極分化。
課前準備活動必須要呈現趣味性、實踐性、系統性和知識的銜接性,通過課前準備活動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得數學課堂教學中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定義等不再成為數學學習的攔路虎。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課前準備的趣味性、實踐性、系統性和知識的銜接性,一些教師在課前準備中,一味只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教材中的習題,把完成習題當成課前準備,使得學生課前、課堂和課后均在題海中掙扎,雖然看似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在各類檢測考試中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學生沒有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體驗,枯燥的數學學習致使學生的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模型觀念和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得不到有效培養,出現數學學習唯分數論、功利性和數學無用論等錯誤認知。
在嚴密的學科體系中,不同類別和層次的知識緊密聯系,新授課的內容必然關聯著已經儲備的知識體系。在“雙減”政策下,新授課的課前準備更能體現教師在教育教學重點環節中的創造性,但同時也需要教師更加嚴謹、細致地做好課前準備活動的研究、安排、檢查和指導,從而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少學生學習負擔。做好新授課的課前準備主要從已經感知或掌握的方法、技能和知識出發,充分做好教師自身課前準備、教學內容課前準備和學生的課前準備。
例1: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2 節《分式的乘除法》,教學目標為:經歷探索分式的乘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掌握分式乘除法法則,增強運算能力;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法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本節內容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課前準備活動建議:1.指導學生通過分數乘除法運算案例,回顧分數乘除法運算法則;2.指導學生通過類比、觀察、猜想、歸納,復習回顧分數乘除法的一般規律,從分數乘除法的一般規律推理出分式乘除法的一般規律;3.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統籌代數運算前后知識點的銜接,明確本節課在數學學習和物理等其他學科學習中的重要地位;4.教師在課前準備的指導時要兼顧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根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分別設置課前準備內容,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完成3—5 個分數的乘除法,復習回顧分數乘除法的運算法則,觀察運算特點;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在完成3—5 個分數的乘除法的基礎上,嘗試用字母總結出分數乘除法的一般規律,猜想分式乘除法如何運算;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類比、觀察、猜想和歸納的基礎上,嘗試完成一些分式乘除法運算。
學習必須溫故才能知新,復習課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再認識、再提高、再優化的課程,是初中數學教育教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復習課分為章節復習、專題復習和系統復習,必須按照系統性、自主性和針對性的原則組織實施教學。在“雙減”政策指導下,教師在設計復習課時,要注重引領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梳理和系統復習,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點的歸納和整理。復習課要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考點、易混淆點和知識的架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清晰的、準確的、完整地理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梳理總結、自我測評、專題討論等多種方式做好課前準備,然后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點撥講解、思考探究或強化訓練等,減輕復習課大量知識對學生困擾。
例2: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三角形的證明》回顧與思考給出了8 條復習建議,分別是:回顧學過的8 條基本事實,認識到它們是證明定理、推論的基礎;比較不同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特殊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條件;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角平分線的性質,掌握相關定理的應用;反證法的應用;互逆命題和真假命題的區別聯系;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尺規作圖;梳理呈現三角形證明各知識點的結構圖。
本節單元復習課可分為3 至4 課時,第一課時的課前準備活動建議:1.學生課前嘗試梳理知識點,繪制三角形的知識結構圖,課上相互比較、評價各自的知識結構圖,從而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自身學習的不足,針對性地進行彌補。2.學生在課前完成基礎性習題,梳理習題涉及的知識點,課上小組合作討論,形成知識結構圖,從而提升認識,加深理解。3.教師科學合理設計復習課教學設計,采用知識結構圖整體梳理復習+重難點易混淆點專題復習+知識應用專題訓練的模式,精講精練,舉一反三。4.從章節教學的第一課時開始統籌做好復習課內容的安排,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記錄,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和課后練習中呈現的問題和不足,梳理后在復習課中進行專題精練,杜絕反復練習。
講評課是以評講學生作業、練習、試卷和實踐操作等內容完成度的一種授課模式,是對新授課、復習課學習效果的評價。通過講評,教師能夠及時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內容、學習方法,形成數學核心素養,確保學生后續的學習能夠按照正確的方向進行。如何在講評課實現“減”與“增”統一?在講評課中,講解與評價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科學合理的評價是講解的基礎和方向,深入淺出地講解是評價應達成的效果和方法,只有講解和評價齊頭并進才能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同時,講解和評價需要教師、學生雙方共同參與,講評課不是教師的獨舞。學生主要講知識、講思路、講方法、講反思等;教師主要講難點、講疑點、講原理、講要求、講應用等。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講評課才能在知識內容的拓展與深化、知識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數學思維的理解和應用等方面起到更加關鍵的作用。
例3: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菱形的性質和判定》課后練習:在菱形ABCD 中,對角線AC 與BD 相交于點O,圖中有多少個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某班級教師將此題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之一,學生完成這一習題時,教師發現有90%的學生能夠準確找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有85%的學生能夠準確找到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通過分析判斷,有10%的學生沒有完全掌握菱形的定理(菱形的對角線相互垂直),從而無法準確判斷直角三角形的個數;有15%的學生沒有完全掌握菱形的定理(菱形的四條邊相等),從而無法準確判斷等腰三角形的個數。
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將利用自習時間開展3 至5分鐘的講評課,課前準備活動建議:1.指導學生準備敘述找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過程、思路、方法和運用到的原理;2.教師要對學生完成作業的達成度進行分析評價,思考優點和不足,表揚前進,激勵后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教師針對學生作業中的反饋的問題,就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進行點撥,指導學生總結學習經驗,提高學習效率。
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認知領域,知識層次、情感領域的接受層次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知覺層次都體現出課前準備活動的重要性,沒有科學、有效的課前準備,直接影響課堂教學中領會、分析、應用、評價等后續層次的達成度。初中學生已經儲備較為豐富生活常識,其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較強,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和數學運算能力,因此,做好課前準備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前有充足的心理準備,降低非智力因素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通過持續有效的課前準備活動,提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契合度,學生帶著自主學習已形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思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和點撥,使得師生雙方都能在課堂教學中收獲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正式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三大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從目前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的教學內容設置和數學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看,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總是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再加工、再深化和再拓展,所以沒有科學有效的課前準備活動,學生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學生的數學眼光、思維和語言難以形成科學完整的知識體系。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有效的課前準備活動,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與鞏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的本質是思維,數學學習就是思維的再鍛造、再升華、再創造。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從而運用數學思維和方法來提高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中學生經歷了小學數學中基本數學運算、圖形認知、習慣養成等過程,數學思維已從感性認知過渡到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研究、歸納和總結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無論是培養學生抽象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還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數據觀念、模型觀念,都需要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給予學生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只有帶著課前準備中發現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精力才會集中,才會積極主動思考、參與課堂教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持續增強。
總之,在國家“雙減”政策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指導下,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及時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從教學準備等環節開始,逐一審視、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清醒認識抓好數學課前準備活動不僅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還能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